APP下载

通过语义分析初探“和”的心理学意涵

2011-07-12丁萍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
关键词:和为贵意涵讲究

■丁萍

“和”不仅承载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意涵,各种辞书和古文献中“和”字的本义及其演变过程颇丰,其心理学意涵也是值得探究的。

一、“和”字的本义和由来

从造字方法来看,“和”是形声字。“和”的古体是“龢”。从“龢”的字结构来看,“龢”的右边的“禾”是它的读音,它的左边的那个“龠”,读“yue”,是指一种乐器,可以和声。“龠”是由“人、一、口、口、口、册”组成的,在“龠”的组字符号里“人”是乐手,三“口”可以表示三孔或多孔的笙,也可以表示多种管乐,而“册”便是乐谱,那个“一”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按照乐谱“册”吹三孔的小笙,也可以理解为多个人按着乐谱“册”演奏统一的乐曲。在这里,一个人吹三孔的笙吹出的声音要“相应”,而古代的乐队一般由八个人分别演奏八种乐器,因此那八种乐音更要“相应”才可以,因为只有“相应”才能组合成一支美妙的旋律,这就是“龢”,也就是后来说的“和声”。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说:“和,龢实同一词。”现在的“和”是正体字,“龢”为异体字,从字体简化角度看,自然选简单的,然而不管简繁,其造字思维如出一辙。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和”的概念首先是音乐上的概念。

二、“和”字词义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1.“和”字意义的演变拓展。“和”字的词义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慢慢超出乐器演奏的范畴,有了社会意义的内涵。

首先,西周末年,周幽王的太史伯阳父(史伯)在议论周朝兴亡这一重大政治问题时,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在这里,“和”的基本含义是指各个不同的对立面相互配合、统一而达到的平衡状态。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和“字已不再是音乐概念。

孔子进一步丰富了“和”的内涵,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认为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而后,孔子的学生有子提出“和为贵”的思想。“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孔子及其学生所说的“和”,既是一个哲学范畴,又是一个伦理道德的标准和社会治理的标准。孔子依此提出了“中庸”观,主张“和”与“中”。“和“字的范围再次得到扩充,意义也逐渐充实。

2.“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和”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中国传统文中有着经典的几“和”:

①人之“和”:“和”,对人自身而言是一种心理健康,也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之道,讲究的就是一个和字,如“身心之和”“天人之和”。此外“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是包容和理解。人与人交际之道,讲究的是“和为贵”。伦理之道,讲究的是君臣之和、父子之和、兄弟之和。邻里之道,讲究的是“和睦相处”。

②政之“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政之道,崇尚“政通人和”、“内和而外安”。这种观念,在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的命名上就有所体现。例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用来象征“君臣之和”。用兵之道,讲究“内和而外威”。富国之道,讲究的是“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源浑浑如泉源,如河海,暴暴如丘山。”

③天地万物之“和”: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合”与“和”通。“天人合一”实为“天人和一”,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当效法自然、遵守自然规律。

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以及不同文化之间互相沟通、加强团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也因此而具有较大程度有宽容性和兼容性。

3.“和”的心理学意涵。通过对“和”字进行语义分析可知,“和”的概念具备以下两个层次的心理学意涵:

首先,从“和”字的本义来看,它所表达的就是音乐演奏中的各个乐器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声音的和谐,让听者从听觉上感到舒适惬意。

其次,从“和”字的发展演变过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它已经完全从器具上的一致转换到人与人以及人希望与天地之间的心理层面的一致。一说到“和”字,人们首先就会想到“和气”“和谐”“和为贵”“天地人和”等等词汇,可见“和”字在其演变发展中所承载的心理意涵已逐渐变的重大起来。具有“和”这种素质的人能够在很好的处理自己与他人乃至社会的关系,改善人的情绪,在面对冲突时也能根据情形化解矛盾使他人和自己都免受无谓的损失,将不和谐降到最低。在这一层次上,“和”使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体现的功能。同样,“和”也是人们心中所期望呈现的状态,小到个体与个体之间大到人类与地球之间。在奥运开幕盛式上也是以以个巨大的“和”字浓缩体现了我们国家几千年以来的悠久历史的,由此可见中国人民对于“和”字持有强烈的心理期待。

三、结论

文字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汉字是据义构形的,在汉字里留下的是民族历史文化的印痕,汉字在字形的安排上,以不同的方法来表现民俗心理的趋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以和为贵、追求和谐是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不自觉地渗透进以往他们的文字创造和使用中。

[1]何九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罗传清.“和”字的文字学分析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J].成功(教育),2008(02).

猜你喜欢

和为贵意涵讲究
说话要讲究停顿
吃火锅的这些讲究,你知道吗?
棋杀
雨来了
咏筷子
健康吃饭有讲究
好好先生
礼之用,和为贵
听说,陈意涵充满了正量
城里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