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5个方面,扎实开展工作促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

2011-07-10王高勇

中国农业信息 2011年9期
关键词:一村一品一业一村

王高勇

(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太原 030002)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要以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翻番、达到9 000元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发展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实现农业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

1 把握精神实质,领会深刻内涵

1.1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内涵

所谓 “一村一品”,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为了提高一个地区的活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挖掘或者创造可以成为本地区标志性的、可以使当地居民引以为自豪的产品或者项目,并将它培育成为一流的产品和项目。这样的项目不仅仅是农特产品,也可以是特色旅游项目、文化项目,但真正能够代表地区特色的还是农特产品开发。 “一村一品”发展好了,农村经济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就会应运而生,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在较大范围内集聚人才和资金,逐步在县域内形成一个有集聚力、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促使农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这就形成了 “一县一业”。

1.2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本质

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次飞跃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 “大锅饭”,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小农经济、条块分割为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弊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发了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本质上讲,“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与农业产业化是一致的,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资源,对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但是,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提法,更为生动、形象、明确,直接指明了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思想和发展模式,为我们开展工作找到了具体抓手,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1.3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实践意义

“一村一品”运动起始于1979年的日本大分县 (相当于我国的省)。当时的大分县境内山多地少,林地山地占了全部面积的70%,自然条件差,人口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时任县知事的平松守彦到县内各地视察,所到之处尽是 “我们村里没有资源”、 “我们没有学校”、 “道路条件太差”等叹息声。平松守彦认为,无论怎样抱怨都摆脱不了贫困,于是提出将一个村子或一个地区值得骄傲的东西,如已有的土特产品、旅游资源,哪怕是一首民谣,无论什么都行,开发成在全国以至全世界都能叫得响的产品。经过30年发展,人口仅121万人的大分县培育出有特色的产品336种,总产值高达10多亿美元。这一运动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成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脱贫致富的楷模,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模板。近年来,我国陕西、山东等省发展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力度很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山西省区域特色明显,名特优产品种类繁多,具有发展“一村一品”的现实基础。从地形上看,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2/3以上,海拔高低相差2 000m;从地理上看,南北跨了7个纬度,气候差异大,农业资源丰富,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发展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可以把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4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首要条件是 “最能体现当地优势”,特色产品必须面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发展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应把握5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比较优势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推进产业向优势区集中,发展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三是坚持科技创新原则。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科技进村入户,普及适用技术,加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名牌产品。四是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凡是有效益的,能给农民带来最大利益的产业、产品,只要法律允许,社会需要,都应支持发展。五是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意愿,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2 把握政策导向,明确思路目标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每年选择基础较好的2 000个村进行重点扶持,力争全省 “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达到1万个, “一县一业”基地县达到60个。各地要紧贴农业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方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投资方向,借力推进,形成合力。

2.1 稳粮增收并重,确保粮食安全

“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有两大目标:一是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山西省作为粮食供求自求平衡省,在发展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过程中,要坚持稳粮与增收并重的原则,不能放松和忽视粮食生产。要稳定粮食面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力争粮食面积稳定在320万hm2。调整品种结构,扩大玉米等高产作物的种植,使玉米产量占到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增1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建设、66.7万hm2中低产田改造、6.7万hm2大同盆地盐碱地改造、旱作农业等工程项目为载体,提高耕地生产能力。要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整合项目资金,集成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以玉米丰产方建设、 “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及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示范片建设为重点,促进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

2.2 实施八大工程,力促农民增收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要致力于农民收入翻番,具体实施八大增收工程:一是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力争全省年均粮食产量105亿kg以上,最高年达到110亿kg以上,再创历史新水平。二是百万棚设施蔬菜建设工程。全省新增设施蔬菜面积6.7万hm2,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推广面积10万hm2。这一点从目前情况看,各地积极性非常高,晋中、长治都提出 “十二五”期间发展3.3万hm2,可超额完成。三是水果 “双增”工程。力争全省果园总面积达37.7万hm2,总产量达680万t,平均单产达1 200kg/667m2,优果率达80%以上。四是干果经济林建设工程。全省新建干果经济林面积33万hm2,使干果经济林总面积达到120万hm2;完成干果低效林改造33万hm2,使干果优质高产林面积达总面积的90%以上。五是“千园万场”规模健康养殖工程。全省共建设牛、羊、猪、鸡等各类现代养殖示范园区1 00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1万个,畜禽规模化程度提高10个百分点,饲养管理制度逐步健全,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六是农产品加工 “513”工程。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1 000亿元,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5个,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个,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0个,龙头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超过60万人。七是农村服务业增收工程。全省农村第三产业经济总收入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达到在35%以上;农村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例达到当年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30%以上。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暨农民创业工程。全省力争3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5年内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150万农村劳动力,培养3万名农民创业带头人,以创业带动就业,力争使全省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减少到40%以下。

2.3 优化区域结构,发展板块经济

山西省规划了农业发展的五大板块,即 “一关两山两盆地”,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发展。一是雁门关玉米、草食畜板块。要突出玉米、奶牛产业的发展,兼顾局部地区生猪、设施蔬菜规模的培育。通过畜牧小区配套设施建设、玉米高产创建、发展设施蔬菜,逐步建成以牧为主、农牧结合发展的产业区,形成以玉米、牛奶、羊肉兼蔬菜生产为主业的集群供应基地。二是太行山玉米、生猪板块。在抓好两大产业的同时,兼顾蔬菜、杂粮、肉牛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粮饲兼用玉米、优质生猪为主业,兼顾发展小米、肉牛生产的集群供应基地。三是吕梁山杂粮、干鲜果板块。重点以发展杂粮和干鲜果为主,兼顾养羊生产,逐步发展为具备规模生产、优质高效的干鲜果、杂粮集群生产基地。四是晋中盆地果蔬、猪禽板块。在突出优质梨、精细菜生产的同时,扩大猪肉、禽蛋生产规模,兼顾大田蔬菜生产,逐步发展为满足 “大太原经济圈”居民农产品需求的集群供应基地。五是晋南盆地小麦、果蔬板块。重点发展中熟冬麦、优质水果、特色蔬菜产业,兼顾棉花、肉禽生产,逐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集群生产基地。各地要按照板块化的理念推进 “一村一品”,在此基础上发展“一县一业”。

2.4 消除思想顾虑,敢于大胆创新

搞好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一定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搞的是传统农业,只会种玉米、种马铃薯,没有什么优势,没有什么特色。事实上,如果你能把玉米种好,通过高产创建建成吨粮田,就地转化饲料、发展养殖,同样可以致富。如果你会种山药蛋,通过推广脱毒种薯,实现规模化种植,单产可由1 000kg/667m2提高到2 500kg/667 m2,收入也可达4 000~5 000元/667m2。2010年岚县马铃薯种植达3万元以上的户达到3 000余户,马铃薯成为当地农民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偏关、定襄近年来引进种植杂交谷子,旱地单产可达300kg/667m2,水地单产可达500kg/667m2,致富了一方百姓。永济市这些年来大力开发黄河滩涂,发展芦笋2万hm2,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占到我国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农民靠种植芦笋,平均收入达3 000元/667m2以上。襄汾县过去可以说1hm2莲菜也没有,而且没有技术、没有水源,他们学习外地经验,开发汾河滩涂种植节水莲菜 1 333hm2,平均收入4 000~5 000元/667m2,当地农民靠此实现了致富。平顺县清河村在旱坡地上发展旱地番茄13hm2,平均收入可达5 000元/667m2以上,农民收入由过去的2 000元提高到7 000元,实现了脱贫。有些人担心产品多了卖不了,或者卖不出好价钱。就拿设施蔬菜来说,阳高县用了3年时间发展设施蔬菜2 000hm2,把过去高寒冷凉地区种植效益低下的农作物变成了高效农业,产品远销京津等地。寿阳县是传统玉米区,近年来种植茴子白2万hm2,产品远销全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事实上,产品越多,越有规模,才越有销路,才越能卖上好价钱。所以,核心问题是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就拿原平的同川梨来讲,是历史名品,虽然多年来一直没有做大,但依托这个历史名品却创造了一批水果经纪人。20世纪80年代,太原街上卖水果的大多是原平人,他们从肩挑手扛到走街串巷,发展到摆摊设点,从卖梨发展到卖苹果、卖西瓜,进而发展到从南方贩运香蕉、橘子,还有的发展到建立香蕉、橘子基地,成为集产、加、销为一体的大老板,带动了一方人的致富。所以说,只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没有资源可以创造资源,没有特色可以创造特色。只要敢于创新、大胆创新,黄土地就可以变成 “刮金板”, “泥腿子”也能成为大老板。

3 把握关键环节,构建运行机制

3.1 搞好规划,走特色化之路

各地要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基础,按照全省农业五大板块的划分,制订和完善推进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规划,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群众合理布局,科学安排生产,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最重要的是发动群众找准优势产品和项目,要善于发现优势,挖掘优势,培育优势,突出特色。不论地方产品多么不起眼、怎样登不了大雅之堂,只要善于发现优势,培育优势,积极推介、包装和宣传,就能使 “山鸡变成金凤凰”。忻府区高城村把普通的辣椒确立为主导产品,依托农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在产前搞订单、产中搞管理、产后搞促销,并成立两家脱水蔬菜厂,实现深加工。目前,辣椒已经成为高城村的拳头产品,带动农民人均收入3 000元左右。

3.2 开展认证,走标准化之路

近日,省政府出台了 《关于加快山西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发展的意见》, “十二五”期末要努力实现 “三品”产地认定及原料生产基地创建面积覆盖全省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 “三品”认证数量年增15%以上,重点规划建设各类 “三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10个。各地要制定主导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及生产技术规范,扩大标准化实施范围,组织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加大 “三品”认证力度,以安全性和高品质来提升主导产品的市场号召力。现在城乡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如果你不按照标准化生产,达不到安全标准,对不起,没有人敢要你的产品。近年来,长治市政府先后拿出1 000万元进行认证费用补助,全市共认证绿色食品127个、无公害农产品97个、有机食品26个,有1个出口欧盟免检产品、1个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和2个地理标识登记产品。黄花菜是大同县的特色农产品,已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大同县黄花菜合作协会所注册的 “大同黄花”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原产地”认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 “绿色食品A级产品”,被中国名优产品协会评为 “国家优质名牌产品”。2010年,全县黄花菜种植面积0.33万hm2,平均纯收入达到3 750元/667m2。寿阳县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县,已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8个,绿色蔬菜产品3个, “寿绿”牌蔬菜产品被商务部等13部委评为“全国三绿工程”蔬菜类十大畅销品牌之一,2008年8月实现了成功供奥,2010年成为世博专供蔬菜。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67hm2,农民人均蔬菜收入2 000余元。

3.3 强化主体,走组织化之路

各地要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兴农、农产品流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要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和引导,使之成为提高组织程度、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农资供应管理、农业项目实施的重要载体,成为推进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有生力量。泽州县三里泉养蜂专业合作社在南岭等乡镇建立优质养蜂基地,由合作社提供蜂箱和蜂群,无偿提供技术培训,扶持蜂农特别是贫困地区蜂农发展养蜂业,并与北京市蜂业出口公司达成长期供货协议,产品远销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带动蜂农300多户,户均增收7 300元。

3.4 打造名品,走品牌化之路

各地要搞好商标注册,做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加强品牌的保护、宣传和推广,大力培育名牌产品,着力打造特色鲜明、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拳头产品,形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名牌产品。要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分等级分装销售,积极发展精细化包装,树立品牌形象,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每个乡镇培育形成1~2个特色品牌,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甜瓜是忻府区远近闻名的产品,特别是北义井、解原等地生产条件独特,具有甜瓜种植的最佳土壤。目前,全区甜瓜种植面积666.7hm2,制定了生产技术规程,在按照无公害标准生产的基础上申请了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注册了品牌,促进了销售,瓜农平均收入3 000~6 000元/667m2,大棚甜瓜每667m2收入高者可达上万元。

3.5 壮大龙头,走产业化之路

以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513”工程为抓手,重点抓好粮食、畜禽、乳品、果品、蔬菜、薯类、油脂、中药材八大加工产业,构建龙头企业集群,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外引内联,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要引导龙头企业向特色资源靠拢,向“一村一品”示范村、 “一县一业”基地县的主导产业贴近,着力提高产业化程度。甜糯玉米是忻州市的地方特色产品,主要分布在忻府、定襄、五寨等地,近年来通过政府扶持发展甜糯玉米加工、冷贮企业30余家,订单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万hm2,年产4亿穗左右,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并出口海外,带动农民平均增收500元/667m2左右。阳高县成功引进了承德露露集团,与绿苑饮品签订合作项目,提高了杏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解决了销路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

3.6 创新机制,走规模化之路

发展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必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最难的问题就是调地。各地要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推进土地合理流转,建立 “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流转机制,扩大生产规模。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总结和推行可操作性强、效果好的流转办法。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土地规模经营与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规模效益。最近,山西省规模最大的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太谷县诞生,由943户社员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形式出资入股,注册资金达5 000万元人民币,主营项目为土地流转、蔬菜、苗木、农产品种植销售等。

4 把握突出问题,采取应对措施

4.1 加大资金投入

各地要建立以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根据财力情况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并且要将各类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和资金重点投向专业村。通过政府贴息扶持,引导有关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通过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融资形式,打通发展 “一村一品”的资金瓶颈。要组织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农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广灵县以财政贴息和补贴方式拨付2 200万元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全年共生产菌袋5 000多万袋,大棚总数达5 000多栋,发展露地黑木耳面积近200 hm2,年产各类鲜菇近1.9万t,其中黑木耳 (干品)产量为1 400t。各类菇耳产品年产值1.5亿元。2010年,广灵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了 “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荣誉称号,是山西省首家获此殊荣的县。

4.2 培养人才队伍

以现代农业、市场营销、法律知识、实用技术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专业人才培训,为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发动群众自主创业,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科技带头人和会经营、懂管理、善营销的农村能人。怀仁县南小寨村在历史上素有养羊、屠宰、加工的传统习惯,该村大力发展以羔羊舍饲育肥为主的肉羊产业,全村95%以上的农户从事经营这一产业,其中50%以上的男人活跃在县内外市场搞贩运、销售,50%妇女搞屠宰、加工、经营产品守摊子。在这样一批能人带动下,全村累计饲养肉羊98万只,建成小型屠宰加工车间10个,冷藏库11个,冷冻库6个,引进皮毛购销12家,年购销羊皮110万张;建肠衣加工车间4个,年加工羊肠衣105万根,新建羊肉产品加工企业5家,主要生产羊肉卷、羊肉砖、羊肉坯、羊拐弯、羊骨系列和羊附产品等,年可屠宰肉羊100万只,产品运销到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大同等地。全村年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户均收入达到19.9万元,人均收入达到5.2万元。南小寨村将打造成为中国养羊 “第一村”。

4.3 建设专业市场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特色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壮大、传统产业提升、优势区域形成的过程,离不开专业市场的辐射带动。要把专业市场作为放大效应、提升水平的有效措施来抓,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配备监测检验、信息服务等设施,强化服务功能,拓宽经营领域,扩大辐射范围。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超市等现代流通服务业,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直接领办连锁超市或经营点,开展农产品集中配送,通过各种方式把大超市和基地对接起来,在流通营销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大同市充分发挥农产品丰富、邻近京津的比较优势,重点扶持建设了3个集批发、仓储、加工于一体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批发、零售为主的北方农产品集散地初具规模。

4.4 强化技术推广

要加快名优特新品种引进的试验、繁育和推广,搞好本地名优特农产品的提纯复壮、改良更新,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推广,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增产提质的效果。要围绕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搞好农业技术培训,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要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以合作社为载体创新农技推广机制,加快构建以政府主导、专业合作组织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弥补政府推广与群众需求脱节的问题。岢岚县是通过新品种引进形成当地优势主导产品的成功范例,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 “中华红芸豆之乡”的称号。该县从1992年引进种植红芸豆,现在全县种植面积稳定在8 067hm2以上,户均0.13hm2以上,年均出口量1.2万t左右,占到全国出口量的1/4,仅红芸豆一项的收入就占到农民种植业收入的1/2以上,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繁峙县通过组建杏园农产品合作社和玉丰农资合作社,向农民开展统一供肥、供种、供技术,创新了农技推广方式,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两社肥料和种子供应占到全县需求的70%,起到了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既便于农资质量监管,又稳定了价格水平。

5 把握舆论导向,营造浓厚氛围

各地要切实加大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首先,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媒体宣传、培训讲座、现场观摩、下乡指导等手段,让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都有比较深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的热情,增强自主创业、发展经济、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要做好典型宣传工作。对产品特色明显、增收效果显著的先进典型及时进行总结,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充分展示“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工作成果。第三,要做好产品宣传工作。政府领导要首当其冲,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当地名特优产品,其作用甚至会超过广告的推广力。各地要克服 “酒香不怕巷子深”、 “皇帝女儿不愁嫁”的观念,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经常化、系统化的宣传活动。最近,计划选派了1 000名农业干部,用3个月时间集中开展 “一村一品进村入户大调研”活动,进一步做好调查研究和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实际行动促进 “一村一品”、 “一县一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一村一品一业一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南充综合试验站全力推进体系“一县一业”示范县建设
“七抓并举”抓实“三供一业”移交思想教育
天脊“三供一业”分离移交
一村三英烈
财政部力促铁路等央企剥离“三供一业”
“一村一品”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模式探究
虚惊一场
木瓜村红富士苹果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