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英九“大陆”表述的“一中”意涵

2011-06-23翁之光

现代台湾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国台湾地区两岸关系

翁之光

马英九今年2月7日在新春茶话会上要求行政部门应称呼对岸为“中国大陆”或简称“大陆”,公文书则禁止使用“中国”,以回归“宪法”架构的两岸定位。马英九表示,现行“政府”文书上面,经常出现“中国”二字,但是这种称呼方式,不符合两岸“九二共识”中“一个中国”的沟通与谈判基础。马英九说,为两岸关系建构完整的法律架构有助于确立两岸关系的定位,不至因为(台湾地区的)选举语言或(台湾地区的)执政轮替而出现摇摆或混淆。

马英九2月10日表示,2008年上任后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不统、不独、不武”,维持台海的政治现状。两年多来台湾以诚信务实的态度,透过软实力与各地区广泛交往,成为促进东亚和平的重要力量,并改善两岸关系,使台湾海峡告别“燃点”的历史。

马英九新春的这两次讲话,有其共通性,就是坚持“九二共识”,回归“一个中国”的“宪法”架构,其中透露出了某些政治意涵。

一、“大陆”与“中国”称谓的本质区别

有政治评论员曾经说过,在台湾,看一个人是不是“台独”分子,看他对大陆用什么称谓,如果是称“中国”,此人一定是个“台独”分子,这种说法有些绝对,但是不无道理。

1、用“中国”称大陆违背“中华民国宪法”

两岸关系是指未统一之前的大陆与台湾,因地理位置位于台湾海峡的两边,因而称为两岸,也即大陆所表述的,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这也与台湾实行的“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所规定内容相符。如果以“中国”称大陆,那两岸关系就变成“中国与台湾”的关系,也即“一中一台”的关系,进而成为“一边一国”的关系,这与“海峡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相违背,也与台湾的相关“法律”、法规不符。

2、2000年之前不用“中国”称大陆

“中华民国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之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经国民大会之决议,不得变更之”。同时“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二条则规定,“台湾地区”系“指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及政府统治权所及之其它地区”,而“大陆地区”则“指台湾地区以外之中华民国领土”。根据“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两岸处境仍属“国家未统一前”,因此分别以“自由地区”与“大陆地区”定位两岸。而根据“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第一条就是“国家统一前,为确保台湾地区安全与民众福祉,规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之往来,并处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条例。”条例并明确定义台湾地区是指“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及政府统治权所及之其它地区”,而大陆地区则是指“台湾地区以外之中华民国领土”。至于处理两岸事务的主管机关名称则是“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实际上,在公元两千年台湾首次政党轮替前,台湾不称对岸为中国,而称为“中共”或“大陆”,因为根据“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国”也是中国,民进党执政之初,也是称对岸为大陆,直到2002年陈水扁鼓吹所谓“一边一国”后,民进党开始全面“去中国化”,包括改称大陆为“中国”。之后台湾的媒体和政界人士也多用中国称大陆,把自己自外于中国。

二、坚持“九二共识”是“一中各表”

1、用“大陆”称大陆明确了“一中”认知

“中华民国”的“宪法”架构是“一中架构”,“一中架构”指的是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此次马英九还特别强调两岸之间“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的说法,更明确了两岸之间有关“一中”的认知。对大陆相关人士来说,马英九的说法显示,马英九在经过近三年来两岸大幅度的交流与开放后,对两岸关系的架构的认知,已逐渐明朗化。基本上,马英九的表述应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看起来,应该也是迄今为止国民党在两岸关系架构上可以接受的底线。”

2、将“台独”列入选项

2006年,马英九的智囊们劝他应该对统“独”问题表态,让自己在2008年“大选”中占据一个有利的地形,以免因一味模糊政策而失分。马英九随后就写了一篇题为《台湾的务实之道》的文章,刊登在《亚洲华尔街日报》上,强调“国民党现在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统一或独立都不太可能,我们应该维持现状”。2006年2月14日,国民党在台湾亲绿媒体《自由时报》登载广告重申两岸政策,但被媒体解读为马英九正式将“独立”纳为两岸未来选项之一。马英九之前曾与国民党副主席关中等商议,决定进一步落实“台湾人民决定台湾未来”的精神,国民党应开放所有选项,其中就包括承认“台独”是台湾人民选项的这一决定。

“台独选项”事件当时在台湾掀起轩然大波后,马英九和国民党中央进行了紧急处理,最后将整个事件定调为——“台独”并非国民党的选项,但国民党尊重台湾人民将其作为选项。国民党也在新闻稿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统一或“独立”都不可能,也都不符合台湾人民的利益。国民党坚决主张,台湾应该维持“中华民国”的现状。这是台湾的安全与安定之道。至于台湾的未来,本于民主精神,有很多可能选项,不论是统一、“独立”或维持现状,都必须由台湾人民决定。

3、坚持“九二共识”是“一中各表”

马英九强调坚持的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识”。在2008年的就职演说中,马英九还把“九二共识”的内涵从“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技术性地改造为“一九九二年两岸达成一中各表的共识”。2008年9月,马英九在接受外媒专访时表示,“两岸关系既不是两个中国,也不是国与国”的特殊关系,“是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的关系”,这与他在2005年提出的两岸是“一国两区”的说法几乎完全一致。

三、马英九大陆称谓的运用

这几年马英九先后提出了“终极统一论”、“台独选项论”、“台湾人民决定论”等说法,引发争议不断,经过不断调整,逐步形成了“维持现状”的中间路线,以及“不统、不独、不武”的表述。

1、场合不同称谓的变化

在过去,马英九对大陆的“用字遣词”也有“主、治”之分。以接见“邦交国外宾”、华侨或对民众述说国际责任等为例,马英九强调“中华民国的主权象征”,但涉及“治权”不同的大陆地区,则用“大陆当局、中国大陆、大陆”等词,用以指涉“中国共产党、及其统辖的中国政府”,中共或中国的领导则以“中国大陆领导人”称之。

马英九多用“中国大陆、大陆”指涉对岸“政体”概念,当提及中国大陆人民时,则多采中性的“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大中华概念称之,论及文化议题时也用“中华文化”一词;像去年马英九出席“2010年双十大会”时指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2、非政治议题用“台湾”

马英九所提“台湾”多为非政治议题,在接见岛内外企业家、论及经贸或台湾地区内

部事务时,马英九多用“台湾”一词,而非使用“中华民国”,在与“外宾”见面时,马英九多以“台湾”作为“中华民国”的代名词,以2010年元月25日会见“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薄瑞光为例,马英九以“台湾关系法”强调了美方的“不与中国大陆咨商对台军售、对于台湾主权问题的立场没有任何改变、不会压迫台湾与中国大陆进行任何协商”等保证。场合不同,马英九未沿用“中华民国主权”一词。

“一个主权、两个治权”,治权也分内外。“外”,是指管不到的“大陆地区”;管得到的,马英九习惯用“两岸关系人民条例”的“台湾地区”做表述、并简称“台湾”。但20lO年11月6日论及钓鱼岛争议时,马英九强调说,“钓鱼台是中华民国的领土(主权),是台湾的属岛(治权)”。

3、甚少使用“台湾主权”

对于民众较敏感的“台湾主权”一词,由于一个国家不可能两主权并存,且依“宪法国号是中华民国”,马英九常言“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甚少听闻“台湾主权”四字,仅2009年10月26日接见美国“战略暨国际研究中心”台海政策专家团时,回应说出“在签署协议时,一定做到尊严、对等与互惠原则,确保台湾主权与尊严。”

三、马英九为何此时提出“大陆”称谓

1、政治现实逼使马英九往“一中”靠拢

马英九在2008年“大选”中,以大胜两百万票的优势,彻底击溃民进党的“谢苏配”,顺利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但是在之后的两年时间里,马英九并没有将心力放在支持他的这500多万蓝营和中间选民身上,而是绞尽脑汁争取没有投票给他的绿营选民的支持,此举不仅伤害了蓝营选民,使得在蓝军的铁票区出现支持者不投票的苗头,就连中间选民也不买马英九的账。

如果与马英九有关两岸关系表述的言论相联结,如“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这是外界一直强烈质疑马当局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与民进党日益“趋同”的地方,蓝营对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始终存在着某种疑虑,尤其深蓝民众对马英九模糊的两岸政策不能谅解,不仅让国民党逐渐失去深蓝支持者,在之前的历次选举中,蓝营投票率越来越低,甚至选票投不下去,国民党在几场补选的小型选举中屡战屡败,就是在2010年底的“五都”市长选举中,也是赢了面子,输了里子,被认为是蓝营民众对马英九统“独”态度模糊的反弹。此次马英九做出如此的政策宣示,当然与年底的“立委”选举和2012年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有重大关系。

2、两岸和平为台湾经济发展助力

2008年马英九上台以来,先后开放两岸全面“三通”,开放大陆人民赴台旅游,海协会和海基会签署了十五项协议,特别是《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巨大助力。

台湾经济研究院2011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台湾经济增长率高达10.38%,今年仍可维持5.71%的高增长。据了解,最大的效果来自贸易,其次是观光收入增加。赴台游客人数的增长不只带来收入,也带来相关产业的投资、就业机会和信心。截至2010年12月底为止,大陆赴台旅游人数已达182万人次,为台湾观光相关产业带来超过910亿元的收益与商机。据台湾经济部门的预测,台湾今年整体出口可望增长10%。出口驱力则来自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生效。通过协议的杠杆效应,台湾整体经济普遍受惠,去年景气已有明显复苏,明年也可持续看好。

台湾经济好转的感觉已不只是市场投资的看好,而是来自庶民的具体感受;不仅是今年岛内的春节年货市场热销,而且消费者信心指数已呈八个月连续上扬趋势。预期未来半年“投资股票时机”、“就业机会”、“经济景气”等指标所显现的乐观情况,也同步刷新岛内历史纪录,成为“有感觉的经济复苏”,其原因与两岸经济合作进一步开放当然有很大的关联。台湾经济从谷底翻身,这些都是两岸关系和解带来的变化。两岸关系需要稳定发展,台湾经贸才能持续增长,如何稳定两岸关系,这应该已成为马当局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所以马英九的有关大陆称谓表述,也在情理之中。

3、争夺两岸问题的话语权

民进党有意2012的政治人物已逐步抛出自己的有关两岸问题的论述,如谢长廷的“宪法各表”、苏贞昌的“台湾共识”、吕秀莲的“九六共识”及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

谢长廷日前曾提出“宪法各表”,其有关两岸政策的论述已经开始向回归“宪法一中”的方向移动,而这种表述与马英九当局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内涵基本趋同。如此相较,马当局的两岸政策并没有比谢的“宪法各表”进步多少。

关于2012选举,马英九提出两岸称谓的命题,也可以视为是针对深绿分子的一次战略性出击,抢占了统“独”这个重大选举议题的先机,马当局的大陆政策也一样,如果能以大胆识说出自己的观点,也破解了民进党中的深绿人士在选举的关键时候,炒作统“独”议题的策略,避免被民进党抹红抹黑。

四、从“一中各表”到“一中同表”

1、应该说,对马英九大陆政策,大陆各界存在不同程度的疑虑,虽然马英九坚持“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但他也重申维持现状的“不统、不独、不武”论调,坚持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在两岸政治议题的协商上坚不松口,因此被认为其两岸政策与民进党没有太大的区别。此次马英九的表态,有着实质上的意义。从马英九对大陆的称谓来看,其积极意义在于,在“九二共识”的理解上,应该是进了一步,最起码马英九宣示不搞“两个中国”。

2、从目前台湾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已经离不开大陆,包括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台湾获利甚丰,大陆下一步应该对马当局施加压力,逼使马当局回到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上来,这个中国不应当是“中华民国”,而是统一后的中国。其中包括两重含义:一是对“九二共识”的正确理解,“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而不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二是包括对一个中国的正确定义,是统一后的中国。

3、年底要进行台湾“立委”选举,明年3月要举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在这敏感时刻,不可能要求马英九对两岸政策有太大的改变。明年3月选后,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马英九没有连任的压力,可以促使马当局触及政治谈判的议题,也可以在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问题上有所突破。

猜你喜欢

中华民国台湾地区两岸关系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劳动英雄”木奖匾探析
民国李剑琴及其《健与美》发微
1916年民国首次司法官考试
蓝、绿台湾政治定位变化新态势
两岸版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