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两岸关系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2011-06-23董玉洪
董玉洪
2010年是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签署,标志着两岸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两岸各领域的大规模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了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利基。但政治议题协商谈判迟迟未能展开,则制约了两岸关系的深化与质的突破。2010年两岸关系在平稳发展中,仍存在着些许遗憾。
一、2010年两岸关系发展的现状
2010年两岸关系总体上平稳前行,取得重要进展,但也存在着不足:
1、两岸制度性协商谈判再获重要成果,两岸关系进入新发展阶段。
2010年,海协会与海基会一年两次的会谈如期举行,并取得重要成果。6月28日至30日,两会在重庆成功举行第五次“陈江会谈”,正式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海峡两岸知识产权合作协议》。前者共5章16条,主要内容包括总则、贸易与投资、经济合作、早期收获等。后者共17条,主要内容包括互认优先权、保护品种权、互相提供认证服务、建立官方“协处机构”、加强两岸知识产权业务交流与合作等。在签署过程中,大陆方面做出重大让步,ECFA早收清单货物贸易方面,大陆对539项原产于台湾的产品实施降税,台湾仅对267项原产于大陆的产品实施降税;在服务贸易方面,大陆向台湾进一步开放会计和专业设计等1 1个服务行业,台湾仅向大陆开放研究与开发、会展等9个服务行业。这些充分体现了大陆对台湾同胞的诚意与利益照顾,落实了大陆对“两岸同是一家人”的理念。8月17日,台“立法院”正式通过上述两项协议;9月11日,“两岸两会”完成上述两项协议的换文,并于9月12日正式生效。2011年1月1日,ECFA货物贸易早期收获正式实施。ECFA的签署,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迈入正常化、机制化和制度化阶段,得到台湾多数民众的肯定支持。马英九在ECFA签署当日即指出,签署ECFA对两岸经贸关系制度化、避免在亚洲经济整合过程中被边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签署ECFA后,两岸之间的和平与繁荣也将向前迈进一大步。台“陆委会”主委赖幸媛表示,大陆对台湾降税的539项货品早收清单中,将使台中小企业直接获益。她引用“经济部中小企业处”的统计指出,从货品早收清单看,台湾至少有2.3万家中小企业会直接获利,其出口到大陆的金额,一年可达180亿美元,聘雇的员工人数将超过42万人。台湾《中国时报》发表社论指出,ECFA签署是历史的一大步,不只将大规模促进双方经贸发展,更将使两岸关系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里程碑。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6月29日在会见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一行时也指出,ECFA的签订,是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又一重大进展,也是两岸关系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真正进入双向合作、互利共赢的新阶段,也将对两岸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
继重庆会谈签署两项协议后,12月21日“两岸两会”又在台北举行第六次会谈,签署了《两岸医疗卫生合作协议》,正式确立中药材进口源头管理,以及“传染病防治”、“医药品安全管理及研发”及“紧急救治”等三大领域共30条条文。协议基本解决了两岸未来举凡民众遇难受伤医疗通报及救助平台,以及合作研究肠病毒或各类传染源及疫苗等,双方也在卫生部门通报窗口、中药材源头检验、台产医疗器材登陆等方面建立了联系,会谈还达成其它多项共识,包括大陆民众赴台旅游限额每日上限调为4千人、自2011年上半年试办大陆民众赴台自由行、增加2011年春节包机122班次、“两会”第7次会谈将签署投资保障协议等。台湾各界对此给予充分肯定。马英九指出,这次签署的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对于台湾的消费者权益有很大保障。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还认为,第六次“陈江会”所签署的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已超越了狭义的经济范畴,拓展至“广义的经济”层面;这说明即使两会协商秉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原则,但为了维护两岸民众福祉,协商议题可以向更宽广的领域延伸。国台办主任王毅对签署该协议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项协议是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不仅有利维护两岸民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至此,从2008年6月12日两岸两会恢复会谈以来,双方共签订了15项协议,不仅推动两岸关系从高危期进入和平发展期,更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深化发挥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也得到了台湾多数民众的认同支持。据台湾“陆委会”2010年12月20日发布的民调显示,有72%以上的民众支持透过两岸制度化协商处理两岸交流问题,有73%的民众认同制度化协商有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与稳定。
2、两岸各领域的大规模交流合作十分频繁,彼此关系更加密切。
2010年两岸在人员、经贸、文化、教育、农业、司法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十分频繁,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一是大陆各省市领导人纷纷率团赴台参访采购。4月6日,上海市长韩正率团赴台参加“台北——上海城市论坛”,与台北市签署了环保、科技、文化、旅游4项合作备忘录,采购了18亿人民币的台湾商品,还向台湾10所中学赠送了1600张上海世博会参观门票。4月20日,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率领该省官员与企业人士千余人抵台,参与“台湾一湖北(武汉)周”活动和“2010年鄂台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论坛”,并与台湾签订经贸文化合作备忘录,期间计采购总额5亿美元的台湾商品。之后又有福建省省长黄小品、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相继率团访台,至2010年10月中旬大陆已有11个省市的主要领导赴台参访。其中广东省省长黄华华8月17日率经贸文化参访团赴台参加“台湾——广东周”活动期间,共采购70.85亿美元商品,有3家广东企业在台投资4086万美元,并签订旅游、文化、科技、金融、贸易等各类合作协议、意向书及备忘录115项,代表团还向台湾体育机构赠送1万张广州亚运会、1千张亚洲身心障碍运动会门票,向高雄10家医院捐赠人民币1500万元赈灾款。据台北世贸中心董事长王志刚统计,2010年大陆对台采购达到208亿美元以上,超过2009年的180亿美元。大陆各省市领导率团访台并大量采购台湾商品,不仅为台湾克服金融危机提供了助力,也密切了台湾与大陆各省市的关系。二是两岸教育交流合作持续热络。包括两岸高校间的各种研讨活动频繁举行、相互招生活动有序进行、学生交流日益深入。如7月18日至22日,“2010年沪台青少年走进世博夏令营”在上海举行,来自台湾16所中学的850位师生齐聚上海参观世博会。福建省教育厅继去年首次选派200名在校大学生赴台学习后,2010年秋再次选派300名大学生赴台学习。台湾清华大学2010年接待大陆11所学校的72名学生,除团体出游外,特
地安排学生两人一组入住36个接待家庭,在日常相处中加深对台湾同胞的了解。8月19日,台“立法院”三读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学生赴台大专院校就读及承认大陆学历,对深化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合作打击犯罪活动成效显著。6月23日,两岸警方联手在大陆16个省和台湾统一展开打击诈骗集团抓捕行动,逮捕嫌犯140多人,这是两岸联手打击犯罪规模最大、涉案人数最多的一次。8月份,两岸警方又联手破获以江莺标为首的台湾网络诈骗集团。据台“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指出,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从2009年6月25日生效至今,两岸相互提出的司法文书送达、调查取证、协缉遣返等各式请求案件,已达9500余件,两岸警方合作侦破欺诈、掳人勒赎、毒品、强盗案计21案,逮捕犯罪嫌疑人1132人。四是两岸行政主管负责人频繁会晤。继9月2日文化部长蔡武访台并会见台“文建会”主委盛治仁达成多项合作共识后,9月13日公安部副部长陈智敏率警察协会代表团赴台交流,并与台“警政署长”王卓钧会谈,成为两岸公安系统首长在岛内的首次会面,双方并就共同打击犯罪问题举行会谈达成6点共识。11月10日,台“警政署长”王卓钧还率团访问大陆,与公安部负责人会面并就共同打击犯罪问题达成多项共识。五是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热情高涨。7月18日,大陆开放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6省区居民赴台旅游,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全面开放,赴台民众络绎不绝。据台湾观光部门统计,截至11月底,2010年大陆人士赴台已超过150万人次,前11个月粗估已为台湾创下517亿元新台币的观光产值。六是金融合作取得突破。9月16日,大陆银监会批准台湾土地银行、第一商业银行、合作金库银行、彰化银行第1批4家台资银行在大陆筹建分行,这是继两岸签署“两岸金融合作协议”、“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备忘录”后,两岸银行业交流合作的又一历史性突破。在此之前,大陆银监会已批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赴台湾设立代表处的申请。七是两岸经贸大幅增长。大陆组团赴台大量采购、两岸签署ECFA的促进、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等,推动2010年间两岸经贸大幅增长。依商务部统计,2010年1至11月,海峡两岸贸易总额达1317.6亿美元,同比增长39.7%。其中,大陆对台出口为266.6亿美元,同比增长47.1%;自台湾进口1051.0亿美元,同比增长37.9%。预计全年两岸贸易总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大陆对台出口将首次突破300亿美元,从台湾进口突破1000亿美元,标志着两岸贸易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除此之外,2010年间影响比较大的两岸交流合作还有:6月19日至25日,第二届海峡论坛在福建省9个设区市举办。与上届相比,此次论坛规模更加庞大,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台湾有1万多人、30个界别参加,来自基层的占80%,来自中南部的占60%,基层性、民间性的色彩更加浓厚,产生广泛影响。7月10日至11日,国共两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两岸400多名工商业者、学者专家和政党代表与会。会议以“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为主题,达成了22项相关建议,为后ECFA时期两岸深化经贸合作、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建立文教交流机制等规划出新的愿景。9月16日,海峡两岸搜救单位在金厦海域举办首次海上联合搜救演练,两岸23个海上搜救单位、400余人参加,主演水域面积约6.2平方公里,两岸在确保“小三通”往来旅客水路安全,建立两岸海难救助机制,携手维护台湾海峡海上交通上再往前迈进一大步。上述各领域的大规模合作交流,进一步密切了两岸关系,增进了彼此感情,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与更扎实的基础。
3、两岸政治议题协商谈判尚未触及,彼此信赖程度仍显脆弱。
2010年间,虽然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十分频繁,但政治性议题的协商谈判仍未触及。尽管大陆方面认为,“先易后难,先经后政不是机械和绝对的,先易后难,其实是易中有难;先经后政,实际上是经中有政”,主张两岸应积极创造开展政治协商谈判的气氛和条件。3月12日,国台办主任王毅在北京会见《大公报》董事长兼社长姜在忠一行时表示,“对于一些条件还不成熟的领域与问题,则要创造条件,积累资源,而不是视而不见,消极等待”。10月20日,王毅在纽约发表演讲时又指出,“两岸关系中存在一些多年累积的难题和政治分歧是客观事实。目前两岸就政治、军事等复杂问题的商谈一时还谈不起来,但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对话增进了解,积累共识;可以通过学术界的交流为将来的商谈进行探讨,预作准备。”之后王毅又多次重申此观点。对台湾方面十分在意的撤除导弹部署问题,8月30日,国防部发言人耿雁生在记者会中表示,为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方面的一些顾虑,两岸可以就军事问题适时进行接触和交流。耿雁生表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撤导弹和军事部署都可以在军事互信基础上讨论。台湾一些有识之士也呼吁两岸尽早进行政治议题协商谈判。如5月31日,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接受岛内媒体专访时表示,“尽管现阶段两岸经济问题很重要,但是不能回避政治问题”;强调“把两岸政治与经济问题分开是不可能的事,必须务实面对”。④但台湾当局一再以时机不成熟,岛内缺乏共识为由,一味予以消极回避和拒绝。马英九多次强调两岸政治谈判时机未成熟,主张待台湾内部达成共识后,再来讨论两岸领导人会面的事。2010年1月12日,台“行政院长”吴敦义在接见《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曼时表示,政治对话对台湾而言,目前时机并不成熟;在可见的未来,两岸很难有政治上的突破。台“国安局”、“国防部”、“陆委会”也多次强调政治议题协商谈判“情势与时机尚未成熟”、“现在条件还不具备”。“陆委会”主委赖幸媛还提出捍卫台湾人民的所谓7项“核心利益说”,即:民主、主权、安全、对两岸关系的未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有参与“国际空间”的权利、不被歧视的权利、弱势者的生存权利等,单方面设定与强调所谓台湾的核心利益。而民进党则竭力攻击马英九当局“亲中卖台”,反对两岸进行政治议题协商谈判,对其施加压力,使其在此议题上更加裹足不前,不敢越雷池一步。
与此相关,尽管两岸信赖度近年大幅提高,但基础仍然脆弱。在一些突发事件的看法与处理上,台湾有些人总在怀疑大陆的动机与诚意,甚至将偶发事件渲染为大陆的刻意打压。如对10月份发生的“东京影展”风波,台湾当局及舆论大肆渲染,指称大陆有意欺凌、矮化台湾,将这一个别事件渲染成大陆的刻意行为。而在广州亚运会期间发生的台北跆拳道女选手杨淑君因电子护具争议被判失去比
赛资格事件,绿营人士及媒体一度也含沙射影将矛头指向大陆,隐称大陆在背后操作,挑动社会大众对大陆的不满情绪。两岸政治议题协商谈判久久无法展开,彼此信赖度脆弱,加上民进党的刻意渲染炒作,使台湾社会对大陆仍有疑虑,敌意未消。台“陆委会”9月21日公布的民调显示,超过51.9%以上的民众认为马当局上任以来整体两岸关系变得“比较缓和”,但却有47.5%和43.1%的台湾民众分别认为,大陆对台湾当局和台湾民众的态度“不友善”,高于认为“友善”的34.0%和39.9%。这种民调的真实性还有待检验,但也可反映出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的心态。
二、两岸关系未来发展趋势蠡测
两岸关系未来发展仍将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难以一帆风顺,但和平发展总的趋势难以逆转。
首先,两岸关系将继续稳定发展,非政治性领域的交流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一方面,“两岸两会”所签署的15项协议,有的已经顺利实施,有的需要进一步商谈落实。如EC-FA签署后如何保障协议的有效执行,需要双方继续商谈采取措施;双方也已表示在签署ECFA后,要加强文化、教育交流,探讨建立灾害预警应急处置保障机制,明确表示第七次“陈江会”将签署投资保障协议等等。国台办主任王毅、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多次表示,两岸商签ECFA之外,应适时在商谈中增加文化、教育、卫生、新闻等议题,积极探讨商签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应适时展开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等各单项协议的后续商谈。台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也表示,ECFA签署后,后续还有四项子议题要谈,甚至在渔业、科技、能源、海关、中小企业等方面,都有列入议题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国民党在“五都”选举中保住3席,尤其是保住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台北市,暂时遏止了民进党咄咄逼人的攻势,稳住了阵脚;而选举中民进党竭力回避两岸关系问题,也显示马英九当局所推动的两岸政策以及大陆的惠台政策正在产生正面影响。它将进一步增强马当局推动两岸关系的信心,促使其继续实施现行的大陆政策,在经济、教育、文化等非政治领域采取新的开放措施。而民进党为了争取民心,实现重新执政目标,也可能对其僵化的大陆政策做出一些务实调整,不再强力阻挠两岸非政治领域的交流合作,这些都将有利于两岸关系的继续稳定发展。随着两岸投资保障、文化教育、新闻行业等协议的商谈和签署,两岸关系将进一步向更宽更深的领域拓展,和平发展的内涵将更加丰富。
其次,政治议题协商谈判仍难摆上日程,但民间的各种探讨活动将日益活跃。两岸政治议题协商谈判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等,在可见的未来难以列入“两岸两会”协商谈判的议题。主要原因,一是台湾当局的刻意回避;二是民进党的竭力反对;三是岛内民意未形成共识并成为台湾当局拖延的借口;四是美國政府的暗中阻挠。尤其是2012年台湾将举行“立委”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两项全岛性选举,朝野提名工作及选前部署将陆续展开,台湾将再次进入选举年。马英九当局为了稳妥求胜,减少民进党攻击的借口,减少选举变数,将尽量避免触及两岸敏感的政治性议题;加上马英九缺乏政治家大开大阖的胆略与魄力,无法引领民意向前,两岸政治性议题协商谈判在台湾“大选”前将难以展开。但尽管如此,两岸民间甚至具官方背景的各种围绕政治议题协商谈判的研讨活动将更加活跃。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两岸有识之士已意识到,两岸政治议题协商谈判不早日展开,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就无法牢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彻底排除,两岸的敌意也难以从根本上化解。2010年4月6日,台军前总政战部主任许历农上将率18位退役将领访问北京,公开表示此行就是要促进两岸的军事互信。7月10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建院3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两岸学者热议结束敌对状态和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议题;尽管这种研讨活动提出的主张未必为两岸当局所完全采纳,但可以发挥制造氛围,鼓动风潮,降低敏感,影响决策的作用,对两岸最终开展政治性接触谈判发挥积极的催化作用。
其三,民进党的参与将增加两岸关系发展的复杂性,但国共两党主导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民进党经过“五都”选举后,民意基础有所扩大,制衡力与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出于2012年“大选”争取中间和浅蓝选民,谋求重新执政的需要,民进党正在酝酿调整原先一味反对抵制的立场,转向制订比较务实的大陆政策与策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继先前发表民进党“不排除在不预设政治前提的情况下,与大陆进行直接并实质的对话”、民进党一旦执政将“延续前朝政策”、不会恶化两岸关系的言论后,在“五都”选举后又表示将设立智库加强研究大陆政策及与大陆打交道的能量,即是重要迹象。民进党内一些务实派包括县市长也陆续发表应正视大陆崛起、务实制订大陆政策的言论主张。这些都预示着民进党虽不会放弃“台独”党纲,不会轻易承认“九二共识”,但出于谋求重新执政的需要,有可能对其两岸政策做出某些调整,由原先回避抵制转向正视与有条件的参与。它一方面固然可以减少马英九当局开放大陆政策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两岸在大陆政策上互动的复杂性,甚至可能出现台湾朝野政党协力应对大陆的情况,大陆对台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但尽管如此,在现阶段国民党继续执政,以及民进党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的情况下,国共两党主导两岸关系发展的局面难以改变。民进党除非重新执政,否则只能充当监督者与部分参与者的角色。
总之,在两岸各界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两岸关系呈现出稳定发展,日益深化的势头。尤其是各项交流合作大规模展开,进一步密切了两岸关系,巩固了良性互动的基础。但政治议题协商谈判迟迟无法展开,彼此政治信赖基础尚显脆弱,则制约了两岸关系质的突破。展望未来,这种局面短期内还难以打破,但围绕开展政治议题协商谈判的研讨将此起彼伏。在两岸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动下,阻挠两岸关系深化的各种障碍终将被排除,两岸政治议题协商谈判终将展开。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信心与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