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湿敷治疗老年PICC置管固定敷贴致皮肤过敏反应效果观察
2011-06-21涂颖,刘英
涂 颖,刘 英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干部病房二科,湖北 武汉 430070)
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PICC)操作较锁骨下静脉穿刺、颈内静脉穿刺、股静脉插管方便、简单,适用于长期输液和需要肠外营养支持以及输入高渗透压及对血管有刺激性药物的患者,但置管后患者皮肤常常会对导管或固定材料(全部使用美国3M公司生产的透明敷料)出现过敏样反应[1],给患者造成不适,甚至出现严重后果,而影响导管的使用。我科自2003年以来共行PICC穿刺206例,30例患者置管后,导管在体外部分或固定敷料与其所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红、肿、瘙痒、散在小红疹等过敏反应,我们采用75%酒精湿敷治疗PICC所致皮肤过敏反应,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PICC置管固定敷贴所致皮肤过敏反应住院患者,男20例,女10例,年龄82~90岁,平均86岁,置管时间30~336 d,平均182 d,皮肤过敏样反应发生在置管后5~7 d。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年龄、性别、皮肤过敏样反应发生部位程度、时间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根据皮肤过敏反应好转程度安排治疗时间,最长时间为7 d,治疗期间由专人观察并记录情况。将皮肤患处用生理盐水清洗后,观察组采用75%酒精湿敷,即用75%酒精浸湿纱布3~4层(以不滴为宜),进行湿敷,2次/d,每次15~20 min,湿敷期间每隔3~5 min更换酒精纱布或将75%酒精直接喷洒在湿纱布上,以保持纱布湿润;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法,即将皮肤患处清洗后涂以炉甘石洗剂,每日3~4次[2]。两组病例皮肤患处用药后,均采用无菌开口纱布将导管环绕固定,以隔离皮肤与体外的部分导管,外盖无菌纱布,同时使用网状绷带妥善固定。
1.2.2 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3 d皮肤红肿、湿疹样改变消失,瘙痒消失;有效:治疗5 d皮肤红肿消失,湿疹样改变减退,瘙痒减轻;无效:治疗7 d皮肤红肿,湿疹样改变未见好转[3]。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SPS 10.0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检验水准P=0.05。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中心静脉造成医源性感染相当高,多数感染是由插管处皮肤上的细菌经皮下隧道移居到导管腔外而引起。因此护理上要行严格无菌操作,做好穿刺部位的清洁、消毒和保护。一般情况下穿刺后24 h更换贴膜,以后每周更换1~2次,如有出血、污染、潮湿应随时更换。更换时注意要自下而上的去除贴膜,不要用手触动贴膜覆盖区内的皮肤,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水肿,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硬结。每日观察导管的刻度并记录,查看导管有无打折,有无脱出。一旦出现皮肤过敏反应,应立即给予处理。
过敏反应是人体自身所具的防御机能对异物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当机体受到过敏源刺激后,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肥大细胞、补体产生特异性反应可导致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4]。虽然PICC导管为高级硅胶材料,但在PICC置管后,接触皮肤的导管部分及固定材料刺激分布于皮肤上的肥大细胞,使之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发生免疫反应,致使发生皮肤反应或形成水肿。
皮肤产生过敏反应后采用两种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酒精湿敷总有效率高达93.33%,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总有效率仅达46.66%。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效率达60.00%,即60%使用PICC固定敷贴至过敏反应的患者3 d内即可好转甚至恢复,将过敏反应的治疗时间有效缩短,保证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有序进行。
酒精具有催眠和消毒防腐的作用,兼有局部麻醉及止痛的功能[5]。因此使用酒精湿敷可达到局部麻醉及止痛功效。75%酒精能降低细胞张力,且易挥发,可有效减轻组织细胞水肿;同时酒精挥发时带走机体热量,使局部皮肤湿度降低而起到冷敷作用,可抑制局部细胞活动,降低神经末稍敏感性而减轻瘙痒症状[6];此外,酒精湿敷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细胞功能,从而加快皮肤修复。
75%酒精湿敷治疗PICC置管固定敷贴致皮肤过敏反应同用炉甘石洗剂涂擦皮肤患处相比,疗效好,显效快,操作简捷、方便。且酒精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用酒精纱布湿敷时,应主动向患者介绍其作用,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精神放松,配合治疗。湿敷时应注意:(1)酒精具有刺激性,勿使用在皮肤破溃及糜烂、渗液部位;(2)酒精可使蛋白凝固变性,因此在湿敷前,应用生理盐水清洗皮肤,以免影响湿敷效果;(3)因酒精易挥发带走热量,故切勿大面积湿敷,特别是老年患者,易导致体温低下[7]。
[1]魏志华.PICC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医学,2005,25(12):96.
[2]靳培英.皮肤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99.
[3]宋善俊.临床医师手册皮肤科分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68-69.
[4]龚菲力.医学免疫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84-292.
[5]史美莆,郭 涛,李 明,等.精编临床用药必备[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44.
[6]崔 炎.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46-348.
[7]肖激文.实用护理药物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