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相关因素问卷调查分析
2011-06-21温晓梅王红怡
温晓梅,王红怡,杨 健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南 海口 570102)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儿童时期起病的通常伴有运动和行为异常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患病率为0.05%~3%[1],近年来调查表明TS的发病率有所增高,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TS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与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关系密切。临床发现该病的发生有许多相关因素,因此我科自2006年以来在该病就诊的患儿开展了相关因素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并确诊的多发性抽动障碍患儿。
1.2 方法 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W)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断标准:1)具有多种运动性抽动及一种或多种发声性抽动,有时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2)抽动每天发作多次,通常为阵发,病情持续或间断发作已超过一年,间歇期持续不超过3个月;3)上述症状引起明显的不安,显著的影响社交、就业和其他重要领域的活动;4)发病于18岁以前;5)上述症状不是由某些药物(如兴奋剂)或内科疾病(如亨廷顿舞蹈病或病毒感染后脑炎)引起。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由家长及患儿共同完成。问卷内容包括以下几项:①孩子有否围生期因素(如孕母妊娠剧吐、出生时窒息或早产、过期产等病史)?②孩子近一个月内是否有过呼吸道感染病史?③孩子有否有精神因素及压力(如学习困难或父母关系不和谐)?④孩子酷爱电子游戏?⑤孩子有长期服用药物(或食物添加剂、防腐剂)史吗?⑥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吗?
1.3 统计学处理 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调查问卷发放回收数量及有效应答率 共发放相关因素问卷调查表300份,收回285份,应答率为95%,其中男性220例,女性65例,男:女=3.38:1。
2.2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年龄、性别分布 285份问卷显示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其中4~6岁92例,占32.3%,7~12岁 169例,占59.3%;男性220例,占77.2%,女性65例,占22.8%,男性患病率远高于女性。年龄及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年龄、性别分布(例)
2.3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相关因素情况 在285份问卷调查中,有围生期因素的32例,占11.2%;一个月前有呼吸道感染病史的50例,占17.5%;有精神压力的188例,占66%;喜欢玩电子游戏的156例,占54.6%;有长期服用药物史的31例,占10.7%;有家族史的8例,占2.7%,见表2。
表2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相关因素情况[例(%)]
3 讨论
多发性抽动症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症候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表现为眨眼、撅嘴、皱额、摇头、点头、扭颈、耸肩、甩手或腹肌抽动,发病5个月~2年后出现发声抽动如不自主的、无意义的、单调的声音,如哼、哈、啊等声音或长期慢性咳嗽,常常注意力不集中,或有强迫行为。近年发病有增多的趋势,5~7岁发病者最多见,14~16岁仍有发作[2],本组调查资料显示,该病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该病病因尚未清楚,目前认为与纹状体多巴胺活动过度、突触后多巴胺受体超敏关系密切,同时与遗传、神经自身免疫、围生期事件和环境作用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本组资料表明,该病的发生与以上相关因素存在密切的关系,且以上相关因素可同时存在,其中与精神因素为首,如患儿学习成绩不佳,而父母期望值过高,对儿童管教过于严厉和刻薄,采用打骂、体罚等管教方式,给患儿较重的思想负担。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父母关系紧张、离婚率的增加致使儿童生活在一个紧张与恐惧的环境中,儿童没有家庭的温暖,心理承受能力低,增加发病的机率。刘智胜等[3]1999年的家庭状况调查中发现,67%的患儿被采用了打骂体罚管教方式,与本组调查的结果66%相仿。
占第二位的是酷爱玩电子游戏,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层出不穷,网络游戏及各种游戏机的诞生,吸引了大批的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这些儿童长期处在这些刺激的、恐怖的、精神高度紧张的游戏中,易陷入焦虑不安的情绪中,有报道情绪波动、疲劳与兴奋(如剧烈体育活动、电脑游戏、电视等)、过度惊吓等均可诱发本症[4]。
第三位是呼吸道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及支原体感染,有研究报道20%~35%的TS发病与感染后自身免疫病理损害有关,其中研究较多的是TS与A组B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张捷[5]研究发现TS患者抗链球菌M12和M19蛋白抗体滴度增加,M蛋白是A组链球菌的主要毒性因素并且能与包括大脑组织在内的人体组织抗原决定簇发生免疫交叉反应,也有其他病原体如单纯疱疹病毒、伯氏疏螺旋体、肺炎支原体感染与TS有关的报告;其他的围生期因素如孕母精神紧张、早产、过期产、难产等导致多发性抽动症及长期服用中枢兴奋剂、抗精神病药物、氨茶碱等诱发TS或使症状加重的亦有报道。另外,大量的研究显示,该病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有报道,本病具有明显家族史者约占10%~60%[6],本组调查资料,有家族史的8例,占2.7%,与文献报道相距较远,笔者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较多父母不清楚自身小时候情况;②当时的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③部分家长有意隐瞒病史。
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复杂,主要集中在遗传、神经递质、精神及环境等因素,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笔者认为:提高家长及教师对本病的认识,提供患儿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轻学习压力,去除焦虑不安的因素,同时让患儿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减少感染等诱发因素,给予患儿家庭温暖和社会关怀,可以避免该病的发生及促进该病的康复。
[1]Freeman RD.Fast DK,Burd L.et al.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ourette syndrome:selected findings frome 3500 individuals in 22 countries[J].Dev Med Child Neurol,2000,42(7):436-447.
[2]姚 阳.Tourette综合征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5,32(3):137-139.
[3]刘智胜,林 庆,左启华.Tourette综合征患儿的感觉性抽动及家庭状况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5):295-296.
[4]Eapen V,Fox-hiley P,Banerjee S,et al.Clinical features and associated psychopathology in a Tourette syndrome cohort[J].Acta Neurol Scand,2004,109(4):255-260.
[5]张 捷.Tourette综合征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8):2476-2478.
[6]邹思力.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9,36(5):5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