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上段食管癌动态IMRT与3DCRT计划的剂量学对比研究

2011-06-20袁一枫葛和平茅冬俊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1年4期
关键词:剂量学原发灶靶区

袁一枫,李 军,谭 飞,葛和平,茅冬俊

(苏北人民医院放疗科,江苏扬州225001)

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相比,在临床上有很多优势,首先能够优化配置照射野内各线束的权重,使剂量分布在三维空间上与临床靶区的实际形状相一致,并能使计划靶区内的剂量分布更加均匀,同时也使得计划靶区的边缘形成非常陡的剂量梯度。其次IMRT的效率更高,因为利用逆向算法使计算机对多叶光栅进行自动控制和调节,无需其他照射野形状进行修饰。对于上段(包括颈段、胸上段)食管癌的放疗临床上大多采用先普通野照射,然后再缩野对肿瘤局部加量的治疗技术。由于受危及器官(OARs)耐受剂量的限制,不管是常规放疗还是3DCRT都很难进一步提高靶区剂量,最终影响治疗效果。IMRT是对射野内各点的输出剂量按要求进行调制,从而使靶区三维剂量分布更加满足临床要求,这样就大大改善了靶区剂量的均匀性,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并进一步减少并发症[1]。作者利用美国瓦里安公司的 Eclipse三维放疗计划系统对上段食管癌采用3DCRT、IMRT治疗的剂量学的差异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至2010年收治的86例经病理证实的上段食管癌患者,其中女性41例,男性45例;年龄40~75岁,中位年龄 53岁;均为首程放疗。

1.2 放疗体位固定和CT扫描 患者均取仰卧位,双臂自然下垂至身体两侧,采用头颈肩模固定。在GE八排、70 cm孔径CT下进行,自然平静呼吸,CT无间断扫描,层厚5 mm,扫描范围为全颈和全胸,获得CT图像后通过CT工作站网络传输到美国瓦里安公司E-clipse三维放疗计划系统。

1.3 靶区、OARs定义 靶区由本科资深放疗医生用美国瓦里安公司 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和飞利浦pinncle3医生工作站在CT影像上勾画出临床靶区(CTV),包括可见的肿瘤原发灶,在其上下外放2~3 cm,左、右、前、后外放1.5 cm;计划靶区PTV包绕CTV及颈段食管旁淋巴结、颈深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和上胸食管旁淋巴结,上界达到环甲膜。将脊髓和双肺视为患者的OARs。

1.4 放疗计划设计 CTV剂量使用美国瓦里安公司的Eclipse三维放疗计划系统设计治疗计划。瘤床局部加量至65 Gy。这里1 Gy=100 cGy,以下同。1)3DCRT:首先对计划靶区PTV采用6 MV X线,4野等中心照射,两野避开脊髓,2 Gy/次,总剂量50 Gy,1次/d,5 d/周,共25次。然后用三野等中心或两前野加滤板方式单独对CTV加量16 Gy,2 Gy/次。如此,CTV照射共32次;2)IMRT:采用6 MV X线照射,五野均分(机架角度分别为 0、72、144、216、288 度)的布野方式进行逆向动态优化设计,多叶光栅运动方式为滑窗式。PTV 为 1.8 Gy/次,总剂量 50.4 Gy;CTV 为2.3 Gy/次,总剂量 64.4 Gy,1 次/d,5 d/周,共 28 次。剂量-体积约束条件为:PTV、CTV内最大剂量≤107%的处方剂量,最小剂量≥95%的处方剂量;脊髓1%体积接受照射的最大剂量D01≤42 Gy,双肺接受20 Gy的体积百分比V20≤25%。各约束条件的优化权重大小顺序为:CTV>PTV>脊髓>双肺。

1.5 评估指标 1)PTV、CTV:最大剂量(Dmax)、最小剂量(Dmin)和平均剂量(Dmean);以及至少接受相应处方剂量水平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95%、V100%、V107%;2)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2]:HI值越接近1说明该计划的剂量分布均匀性越好;3)靶区适合度指数(conformity index,CI)[3-4]:CI取值在0~1,越靠近1说明靶区适合度越好;4)OARs:脊髓1%体积接受照射的最大剂量D01;双肺接受20 Gy的体积百分比V20和双肺的平均剂量Dmean。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种治疗计划剂量学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测水准 α =0.05。

2 结果

2.1 靶区剂量学比较 在中心层面处IMRT计划比3DCRT计划要好。两种计划的靶区覆盖率V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的靶区覆盖率明显好于3DCRT;PTV、CTV的Dmax,3DCRT与IMRT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PTV、CTV的Dmean和Dmin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的PTV、CTV 对应的Dmean和Dmin更接近于处方剂量,3DCRT的PTV最小剂量还不到处方剂量的50%。3DCRT和 IMRT相比较,IMRT的 CI、HI均更接近1,说明其靶区适合度和靶区剂量均匀性相对更好;而就 PTV、CTV而言,IMRT的PTV的 CI较CTV接近1,而HI却相反,说明PTV的靶区适合度较好,而靶区剂量均匀性不如CTV。见表1、2,图1、2。

2.2 OARs剂量学比较 IMRT与3DCRT相比脊髓D01明显降低,双肺Dmean、V20略有增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种计划下靶区和OARs的剂量学比较

表2 两种计划下CI和HI的比较

表3 两种治疗计划下OARs的剂量学比较

3 讨论

目前在食管癌放疗中广泛使用3DCRT和IMRT技术,不但使肿瘤得到了高剂量的照射,而且也减少了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照射剂量[5]。但在上段食管癌治疗中,由于因颈段、胸廓入口处及上胸段食管由于其所在身体部位的厚度、曲面、组织密度等差异较大,食管的位置距体表的距离在纵轴方向自上而下变化很大,而靶区通常与脊髓相距较近,对此类部位的食管癌进行放疗时,用传统的3DCRT技术难以达到靶区剂量均匀性的要求,并且为避免脊髓受量过高,常常不得不牺牲局部靶区,这就导致靶区覆盖率急剧降低。临床也有对上段食管癌采用先前后野照射至36 Gy,照完后再用电子束补量,最后对肿瘤原发灶区进行X线加量的照射方法,但经作者统计脊髓受量往往会超过42 Gy,甚至达到45 Gy以上。不过由于IMRT技术的出现,特别是五野IMRT在上段食管癌治疗时因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不但可以保证在脊髓受量尽可能低的情况下,靶区均匀性和靶区适合度均好于3DCRT,而且在肿瘤靶区得到高剂量的照射时,与3DCRT相比其靶区内的最大剂量点相对较小,最小剂量点较大,即平均剂量更接近处方剂量,这说明靶区剂量分布更均匀。但采用IMRT技术照射时,由于布野方式[6]的原因导致双肺 Dmean、V20略高于 3DCRT,分别为(799.43 ±22.25)cGy和(16.89 ±0.60)%,但仍远远低于双肺耐受剂量V20≤25%、Dmean<13 Gy的要求,因此对整个治疗影响不大。

由于IMRT治疗通常采用与3DCRT不同的分次剂量,两者为达到相同的生物效应,分别需要多少照射次数和总剂量,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计算。根据已知条件,采用 IMRT 时,PTV 为1.8 Gy/次,总剂量50.4 Gy;CTV 为 2.3 Gy/次,总剂量 64.4 Gy,1 次/d,5 d/周,共28次,计算得到其生物效应相当于采用3DCRT时,对PTV进行23次照射,总剂量为46 Gy,对CTV进行35次照射,总剂量为70 Gy。可见在IMRT可以使肿瘤原发灶获得更高的生物等效剂量,并且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原发灶和预防照射区的照射同时开始、结束、减少摆位误差,避免不必要的冷、热点[7]。总之,使用IMRT技术对上段食管癌进行放疗时,采用共面、等机架角度布野,计划设计过程简单,效率也高,可以同时使原发灶和预防区得到满意的剂量分布,靶区剂量均匀性和适合度得到很大改善[8]。原发灶可以获得比3DCRT更高的等效剂量,有利于提高肿瘤控制率,减少患者的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1]Bos LJ,Damen EM,de Boer RW,et al.Reduction of rectal dose by integration of the boost in the large-field treatment plan for prostate irradiation[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2,52(1):254 - 265.

[2]Ma CM,Pawlicki T,Jiang SB,et al.Monte Carlo verification of IMRT dose distributions from a commercial treatment planning optimization system[J].Phys Med Biol,2000,45(9):2483 - 2495.

[3]Smitt MC,Li SD,Shostak CA,et al.Breast-conserving radiation therapy:potential of inverse planning with intensity modulation[J].Radiology,1997,203(3):871 -876.

[4]Bragg CM,Conway J,Robinson MH.The role of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arotid tumors[J].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2002,52(3):729 -738.

[5]戚秀荣,张树平.基于食管癌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8,9(3):192 -194.

[6]张武哲,陈志坚,李德锐,等.胸上段食管癌调强放疗与适形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J].癌症,2009,28(11):1127 -1131.

[7]于金明,李宝生.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中华肿瘤杂志,2005,27(3):188 -190.

[8]克利福德昭,阿皮萨勒申那拉克斯,厄兹伊其特.实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M].冯平柏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3.

猜你喜欢

剂量学原发灶靶区
直肠癌患者术前放射治疗应用Tomo和Monaco计划系统的剂量学差异及Gamma通过率对比
乳腺癌原发灶与转移灶内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水平变化分析
放疗中CT管电流值对放疗胸部患者勾画靶区的影响
放疗中小机头角度对MLC及多靶区患者正常组织剂量的影响
4D-CT在肺转移瘤个体化精准放疗中的研究
文山都龙多金属矿床铜曼采场找矿靶区的确定方法
宫颈癌螺旋断层和容积旋转调强治疗剂量学研究
T2期鼻咽癌旋转调强与固定野动态调强计划的剂量学比较研究
VMAT和IMRT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
乳腺癌原发灶T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