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列车”,盼你常回家看看——记“振兴东北、服务三农、科技列车龙江行”活动

2011-06-15黑龙江省科技厅农村处曹忠德马云霄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6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黑龙江省科普

文|黑龙江省科技厅农村处 曹忠德 马云霄

列车行回眸

实践证明,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非常需要这种有效的链接渠道和组织形式。目前,一方面农民渴求科技,另一方面科技人员需要到农村这一广阔的舞台去施展才华。正如张金霞研究员所说,我们科技人员非常愿意深入农村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甚至不图回报,只是苦于缺乏有效的组织。

2004年5月15日,一列满载着农业专家和农业科技物资的“科技列车”开进中国粮仓——黑龙江省,给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绥化及周边的12个县、市(区)、24个乡镇30个村的农民,送去了致富金钥匙。4000公里的路程中,2万农民追随着农业专家,在与农业专家的零距离接触中饱餐着科技盛宴。“列车”开走了,专家们意犹未尽,农民们恋恋不舍。

据统计,“科技列车龙江行”活动向农村捐赠电脑、电视机、DVD、农村实用技术图书和光盘及扶贫物质近百万元,捐建农村科普图书室12个,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3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讲座40余场,2万农民直接受益,黑龙江省广播电台制作的“农业科技知识传万家——科技列车龙江行”特别节目,连续一周在全省播放,受众近百万人。

农民:这样的活动太少了

黑土地上的农民对“科技列车龙江行”活动的欢迎程度,大大超出了组织者和专家们的预料。5月16日,中国农科院食用菌栽培专家张金霞研究员到牡丹江市林口县奎山乡吉庆村讲课,村里按原计划准备了一个能够容纳60人的教室,十里八乡来听课的农民竟超过了300人,最后不得不临时改在露天广场授课。讲课结束后,几十位农民又把专家“抢”到家进行指导。佳木斯市桦南县驼腰子镇大兴沟村村民柳森告诉记者,专家给我们带来的市场信息,能让我们库存的药材多卖好几万元。

在绥化市东富乡的农业科技信息网揭牌仪式上,能容纳数百人的礼堂座无虚席,过道、窗台前都站满了前来听课的农民,最后专家只得把讲座搬到了操场上。农民孙利说:“咱想了好久都没解决的技术难题,专家一提醒我就明白了。专家一会儿还去大棚指导,我一定要把他‘抢’到我家去。”

得知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王耀林研究员要到牡丹江宁安市东京城镇振兴村讲课的消息,村里与附近村的菜农一大早就来到村培训中心大教室占座位,几百人将教室堵的水泄不通。菜农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还把感染病害的西红柿苗带到课堂,请王教授现场指导。

几位专家为桦川县四马架乡村民举办养猪技术,水稻、大豆种植技术培训班,满满当当一教室人,都拿着小本不停地记,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永盛村的吕国拄着单拐赶了8里路来听课,刘波抱着不满两岁的儿子也来了。不少农民听了课还不过瘾,晚上专程赶到专家下榻的宾馆,要求专家留下联系方式以便长期请教。农民说,可惜这样的活动太少了,时间太短了!

短短的一周时间,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黑龙江省特别为这次活动编辑了专家手册留给农民,可是活动没结束,专家还没走,有的专家的手机就快被农民打爆了。齐齐哈尔、黑河、绥滨等县市领导知道了这个活动,纷纷给黑龙江省科技局打电话,希望“科技列车”开进本地。就连甘肃省电视台看到报道后,也找到国家科技部,希望能够在甘肃省开展类似的活动。

齐齐哈尔、黑河、绥滨等县市领导知道了这个活动,纷纷给黑龙江省科技局打电话,希望“科技列车”开进本地。就连甘肃省电视台看到报道后,也找到国家科技部,希望能够在甘肃省开展类似的活动。

专家:我希望一直参加下去

为了最大程度满足农民的需求,专家们的工作量都是满负荷的,常常就宿在列车上。5月15日专家们刚到哈尔滨就登上了东去的列车,奔赴活动第一站——牡丹江,晚上11点才抵达驻地,16日一大早就分赴各县开展培训,当晚就宿在列车上,17日一大早,专家们又被佳木斯周围各县接走。专家们备课都要在火车上或是晚间休息时间来完成。

66岁的王耀林是专家队伍中年龄最大的成员,他同年轻人一样,下了车就讲课,讲完课就下田,回到驻地还要整理一天的内容。从宁安市东京城镇振兴村返回牡丹江的汽车上,王耀林疲惫地靠在椅子上对记者说,被农民朋友需要,才是农业科研人员的最大幸福,中国农业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和综合素质,因为农民的素质关系到食品安全的问题。

日本奶牛专家中野达也先生是唯一的一位外籍专家,为了通俗易懂地将日本先进的奶牛饲养技术传授给中国农民,他特意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软件,自带设备为农民进行培训。在大湾村奶牛场,中野先生通过翻译告诉记者,这样的活动希望一直参加下去。

活动期间,许多专家与当地政府和科技部门建立了联系,中国农业大学赵广永教授和黑龙江省北药开发总公司孟庆升教授,在桦南县现场就被聘为县政府科技顾问。

据了解,东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宋恩祥等黑龙江省部分专家、教授,曾多次给有关部门打电话,要求参加科技下乡活动,北京许多有关专家也不止一次地表达过积极参加的强烈愿望。

建议: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农业专家们与黑龙江省职能部门交换意见,为龙江农业发展出谋划策,也是这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王耀林研究员对黑龙江的蔬菜出口有着成熟的考虑,他介绍说,彩色甜椒,在蒙古、俄罗斯等国家最受欢迎,一公斤能卖到人民币40元左右。我们爱吃的顶花带刺的黄瓜,人家不要,人家要没刺的、光光的,适合欧洲人吃的那种黄瓜。他建议,生产环境、交通地理都有较大优势的黑龙江,应该把有条件出口的县、市都组织起来,列入计划,变成一个强大的蔬菜出口基地,建一些冷库,延长出口供应期。同时扩大高产值的品种,注意食品安全,提高种植水平和病害防治水平,出口产品生产要全过程监控,对蔬菜少打农药、不打农药,用生物、物理、生态防治来控制病害。

黑龙江食用菌发展得比较早,2002年就成立了省食用菌协会,针对黑龙江存在的影响菌农增收的菌种和标准化问题,张金霞研究员建议,把食用菌和“绿色”捆绑起来,做国内第一的绿色食用菌,谁卖品种谁负责,谁种品种谁指导,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展食用菌产业。

目前猪病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养一头母猪要打十几种疫苗,中国农业科学院苏振华研究员对黑龙江省的养猪场总体评价是:水平不是很低。他建议,黑龙江联合所有的科研力量,立项研究猪病问题,立足安全、无公害,眼睛向外,盯住国外市场。黑龙江省对中草药开发很重视,投资了几千万搞药用植物研究,但是没有搞药用植物研究的科技人员,山西农业大学药用植物赵晓明教授对此建议,当务之急是培养人才,建立研究机构和药用植物研究所。

思索:要有长效机制和品牌

活动留给组织者最深的感受是,农民对科学技术强烈的渴求。中国农业大学童云副教授除完成培训任务外,还对黑龙江省农民的科普状况进行了200份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农民的种养殖经验靠自己摸索的占34.37%,靠长辈传授的占31.25%,这说明农民的科普工作仍有待加强。

中国农业大学简小鹰教授谈到这次活动时说:300人围着一个专家,两个小时能解决什么问题?从经济和技术指导的角度来说,是缺乏效益的,但是从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来说,却很有意义!

实践证明,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非常需要这种有效的链接渠道和组织形式。目前,一方面农民渴求科技,另一方面科技人员需要到农村这一广阔的舞台去施展才华。正如张金霞研究员所说,我们科技人员非常愿意深入农村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甚至不图回报,只是苦于缺乏有效的组织。

纵观发达国家,很少搞我国这种大规模下乡的农村科普工作,因为他们有健全的网络,资源共享、信息对称。在我国,38%的城镇人口占据着70%的公共资源,严重的信息失衡和不对称,导致农村科普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黑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潘忠对农村科技工作了如指掌,他说,这次活动如果不是在春耕时期进行,参加的农民会更多,农村科普应该结合政府搭建的平台,建立科技下乡长效机制,科技下乡长效机制的建立还可以与项目实施以及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有机结合起来。目前,黑龙江省已经启动了村村大学生培训计划,解决科技普及的长期问题,同时还将结合科普工作对农民开展短期培训。

科技列车如此受欢迎,也暴露出目前农业推广体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农技人员只停留在乡镇很少下到村屯,农民在遇到问题时很难找到一个明白人来咨询。甚至很多县的农技推广站真正懂业务的人凤毛麟角。为此潘忠考虑,改革农业推广体系,农技推广人员持证上岗,真正能为农民服务。

农村地区的科普工作,不仅是科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且是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潘忠的想法是,目前大部分科研人员的服务是无偿的,农民非常欢迎科技人员帮助解决问题,而科技人员下乡也确实需要成本,政府应该出资、出力,通过各种渠道调动和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参与农村科普工作,逐步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服务三农”的专家队伍,并让这支队伍逐步年轻化、专业化。在形成长期稳定科技下乡长效机制的同时,不断完善和创新,打造农村科普工作的新品牌,扩大活动的覆盖面,争取早日让科技常伴农民在田间,让每一个农民都找到致富的金钥匙。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黑龙江省科普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声 明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科普达人养成记
简 讯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科普漫画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