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里挺进大别山欲辞大山别亦难——记“振兴老区、服务三农、科技列车大别山行”活动

2011-04-03李壮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6期
关键词:大别山香菇老区

文|李壮

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别山区的县、市从“革命红县”、“政治名县”走向“小康之县”、“经济强县”,2007年5月17日11点40分,随着1453次列车从北京西站准时出发,上百名科技工作者带着各主办部委送行领导的殷殷嘱托,带着当地农民最需要的科技知识,乘坐着本次列车奔赴大别山区。由中宣部、科技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铁道部、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粮食局、国务院扶贫办以及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振兴老区,服务三农,科技列车大别山行”大型活动开始启动,5月19日将分赴大别山部分县乡开展活动。本次活动旨在落实胡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精神的指示,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精神,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促进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科技发展和经济振兴。

本次活动历时9天,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携手创新,建设和谐新农村”为主题,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带动农民致富为目的,突出科技为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根据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邀请农业、医疗卫生、环保等领域300多名专家,深入安徽金寨、霍山,河南新县、光山、商城,湖北红安、麻城7个县市的34个乡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惠及30余万农民兄弟。

大别山下创业热情涌动

当上百名科技工作者搭乘科技列车从北京到来时,河南新县人学习新知的热情又一次爆发。

新县人向前来的科技工作者列出了长长的学习“科目”:香菇养殖技术、板栗栽培技术、蔬菜作物种植技术等等。这些技术还远远不能满足新县人的口味,他们还需要更全面的知识:医疗卫生、历史文学、海外的文化知识……

在新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养菇专业乡——浒湾乡。可就在2005年以前,浒湾乡的历史与香菇栽培毫无关系。这一切改变源自当地一名村党支部书记黄绪友的创业。

2005年立秋后,黄绪友大胆地栽下了第一批香菇,一年下来赚了1.5万元。这对村民的刺激是明显的。很多人向他求教,他也很乐于传授技术,从而成为当地香菇栽培的带头人。

从2006年开始,浒湾乡栽培香菇的农户一下子从6户激增到62户,年收入达90万元,成为闻名新县的养菇专业乡,在河南也小有名气。

黄绪友说:“等乡里人都栽培香菇后,我就把棚转手,然后作代理人,统购统销所有原材料和香菇。”当记者问及实现这一步之后还有什么打算时,他对未来充满着自豪和憧憬:做出世界品牌,走到国际上去。

有“野心”的黄绪友正一点点地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与黄绪友相似,吴陈河镇马鞍村村民孔令年是新县大街小巷传扬着的另一个传奇人物。孔令年从2000~2006年一直在外打工,6年赚了30万元。

有了一定资本后,孔令年发现家乡的蔬菜品种少、价格高,青椒平时的价格在每斤1.5~2元,最常见的白菜每斤售价也在1元左右。颇具市场眼光的他意识到,如果投资蔬菜种植,“钱”途光明。

2006年,孔令年回到家乡,根本不会种菜的他从蔬菜主产区山东请来了技术员,从菜棚的建设开始,全面接受技术员的指导。

目前,孔令年建设了10个菜棚,投资达到20万元,第一批蔬菜将在今年年底上市。他预计今年就可以收回投资,毛收入可在20万~25万元之间。

丰收又增收,黄绪友的感觉十分畅快。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高枕无忧,他还面临着新的困境和苦恼。由于所有乡亲的技术都是黄绪友亲手相传,因此一旦一户出现问题,就意味着陷入集体困境。

幸运的是,“科技列车”为他们带来了解除危机的“救星”——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专家刘庆洪。在黄绪友的香菇大棚,刘庆洪拿着栽培香菇用过的废料,发现上面长着一层绿色的霉菌。这种菌一出现,培养基就丧失了生产香菇的能力,从而成为废料。如何防治这种霉菌正是困扰黄绪友的难题。随着“科技列车”和刘庆洪的到来,难题迎刃而解。

刘庆洪的防治措施似乎很简单。他事后介绍,幸亏发现得早,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这种菌污染很快,如果不加控制,不出3年,浒湾乡将完全丧失生产香菇的能力。

在去黄绪友的香菇大棚之前,刘庆洪为村民上了一堂香菇生产培训课,来听课的村民超过百人,黄绪友抢坐在第一排听完了全部课程。培训一结束,他又邀请刘庆洪到他家去,以实践印证课堂上的知识。

黄绪友和孔令年都是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农民。黄绪友从1996年就开始担任所在村的党支部书记,11年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当地农民最迫切的经济发展问题。

参加“科技列车大别山行”活动的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安玉发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新县、商城县和光山县三地之后表示,就地加工板栗,很大利润就会留在当地。

栽培蘑菇正是黄绪友为村里留守人员解决谋生问题想出的主意之一。在新县,由于多数青壮年都出去打工,留下的都是老弱人员,栽培香菇是完全可行的。黄绪友说:“如果有更多科技下乡,农村还能做更多的事情。”事实上,在新农村建设中,科技的分量并不轻,在不缺资金、不缺带头人的农村,科技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瓶颈。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的作用仍值得探索。黄绪友用大实话说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不懂就什么也做不成,要致富就要先有技术,先有知识。”

长期负责组织“科技列车”活动的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科普与扶贫处处长白启云说:“这次为老区人民带去的众多涵盖种植、嫁接、养殖、卫生等方面的书籍,就是希望能把农村带上致富路。希望这些知识为农村的科学发展、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白启云指出,“振兴老区、服务三农,科技列车大别山行”科技下乡活动,表达了中央对老区的关切之心和对科技兴农的高度重视。农民对科学技术和管理营销等的需求也将得到满足。

新农村建设需“嫁接”现代农业

“懂技术,能生产,但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农产品却卖不出去,丰收不增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参加“科技列车大别山行”活动的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安玉发说。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新县、商城县和光山县三地之后,他的这一论断再一次得到印证。

商城县是我国重要的板栗产区,板栗种植面积达30万亩左右,每年有大量板栗销往全国各地,但每斤却只卖到2~3元。“经过加工的板栗,价格高达每斤几十元。如果商城县就地加工板栗,很大利润就会留在当地。”安玉发说。

目前,我国农业已打破了单一经营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多层次经营格局,既有传统的农业生产,也有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农场经济,但很多地区还处于前一阶段。

安玉发认为,大别山区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生产阶段,虽然出现了部分农业加工企业,但还缺乏完善的管理和营销手段。

安玉发调查发现,目前,类似大别山区的很多地方对农业实用技术有广泛的需求。“但需要注意,技术推广并不是一劳永逸,一些地方基层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技术推广后的经营管理问题做出了指导,但这种情况还只是少数,重视程度也因地区而异。”他说。

记者也注意到,在此次“科技列车大别山行”活动中,同行的还有几位农业管理营销专家。在中国农业大学捐赠的书籍中,虽然技术类书籍占据主流,但也出现了不少管理、营销类书籍,这也是有别于前三次科技列车活动的亮点之一。

安玉发介绍,管理营销类书籍是应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的要求出版的。作为这套经管丛书的重要编纂人,他觉得传授农民一些了解市场和占领市场的有效方法很重要。安玉发向记者表示,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选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将带来几方面的好处:可以有效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挖掘农村市场;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并且强调,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这一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指明了方向,安玉发指出,这一政策对致力于农村发展的人才及基层组织提出了要求。“中国农业大学教育学生时,要求学生要有爱农、支农,投身农村建设的精神和准备,各地农业大学及职业教育也将给新农村提供广泛的人力资源。”他说。

基层缺少农村经济活动的组织,这就决定了基层组织在推广科技的同时,也要成为农村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农村党支部要带好这个头。”安玉发说。

另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即将出台,目的就是建立基层经济组织。安玉发认为,河南省商城县完全可以成立“板栗专业合作社”,为农民讨价还价,提高农产品的利润。

安玉发说:“农业要宣传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避免误读中央的意图。”据了解,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很多地方落实起来就变成了盖房子、美化村落,农村的经济不但没有发展上去,反而欠下不少外债。

安玉发说:“这种做法是根本错误的,是没有领会中央意图的表现。”他进一步解释,这20字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增加农民收入,“生产发展”是20字的根本和前提,也是解决农民生产方式的要求。告别传统落后的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问题,安玉发指出,政府的支持主要表现在公共设施建设上以及对具有革新意义的农业做法给予补贴,比如农机具补贴、购买使用良种补贴、产粮地区种粮补贴等,推动农民向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新农民转变。

“新农村的建设,政府不是主角,政府为农村通电、通路、通电话电视、通信息网络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即可。而根本上还要靠农民自己,无论生产设施还是经营观念,政府帮不上直接的忙。”安玉发说。

记者观察

“科技列车”是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

第二次参加“科技列车”活动的姚林棋,代表卫生部人民卫生出版社向老区人民捐赠一批防病书籍。在姚林棋看来,“科技列车”活动是向革命老区普及文化卫生知识,引领老区走上科技致富路的快速通道,将发挥良好的示范效应。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通过“科技列车”这种集中下乡的形式,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科普基地,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形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

从“科技列车”龙江行、井冈行、陕北行到大别山行,科技的种子遍撒大江南北,科技致富带头人不断涌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在经过前三次的实践之后,“科技列车”为老区人民装载的“货物”也不断更新。大别山行中,来自各科技领域的专家已超过300名,捐赠物资达到581.25万元。

“科技列车”为老区人民送去了精神与物质的丰厚礼品,这就是科技列车的现实意义。

科技部副部长程津培为专家们送行时说,60年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别山区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解放战争开创了崭新局面。20年前,科技挺进了大别山,培育起一批区域性支柱产业,培养了一批乡土科技人才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如今,大别山区人民正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当“科技列车”穿梭于山野间时,已经承载起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

猜你喜欢

大别山香菇老区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Modeling and Verification of a Sentiment Analysis System Using Aspect-Oriented Petri Nets
又见大别山
香菇接种三招
老区在努力奔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再见了,大别山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