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老年期痴呆患者一级亲属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1-06-15赵玉凤王俊凤于东玲
赵玉凤 王俊凤 于东玲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逐渐上升。目前我国老年痴呆患者已超过 600万,约占全世界老年痴呆患者的 1/4[1],老年期痴呆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照顾痴呆患者的家庭和社会负担也成为老龄化社会的新问题。有关心理干预对老年期痴呆患者亲属生活质量的影响国内报道很少,为此,我们进行研究,以期对老年期痴呆患者亲属实施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 2008年 1月-2011年 3月在海阳荣军医院和我院住院患者的陪护亲属。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 CCM D-3关于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的诊断标准;住院时间 2个月;一级亲属为主要照料者;无严重躯体疾患、排除其它精神障碍。陪护亲属纳入标准:必须是患者的一级亲属;入院前与患者共同生活 1年以上;排除精神病、无严重躯体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史,无酒精及药物依赖;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能配合完成量表测评且预先征求同意自愿参加;年龄 45~55岁。符合以上条件亲属共 60例 ,其中男 28例,女 32例。按照随机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 30例,两组患者亲属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亲属均进行常规的入院宣教,干预组联合心理干预。
1.2 方法
1.2.1 调查程序 研究者(经过统一培训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在患者入院时(以下称干预前)及 6周末(以下称干预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按统一调查程序,要求受试者在规定时间内按照统一指导语和填表方法完成答卷,当场收回。
1.2.2 心理干预方法 两组亲属均接受常规的入院宣教,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由研究者对其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每次 50~ 60分 ,3次 /周,连续 8周。采用集体与个别干预相结合的形式。①一般支持干预,向患者亲属详细介绍病情,诚恳、耐心、细致地倾听,随时解答,及时给予指导、鼓励和安慰,注意沟通技巧,取得其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②认知干预,了解亲属对老年期痴呆的认知程度,纠正错误认知和行为模式,消除疑虑和担忧;③家庭支持干预,全面了解其家庭情况,帮助其建立健康的家庭支持系统,尽可能改变家庭中不和谐因素,创造温暖愉快的家庭氛围,鼓励亲属多探视;④团体干预,通过讲座方式系统地讲解痴呆相关知识:病因、临床表现、病程分期及预后、基本照料技能及并发症的预防、康复训练知识、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与突发事件、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的技巧;鼓励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亲属应以怎样的心态对待患者等照顾技巧,学会如何观察病情,鼓励与会者积极互动、相互间取长补短;⑤建议亲属及时为患者求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期脑部训练,既可以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也可以减轻亲属的精神和生活负担。
1.2.3 调查工具 ①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2],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 4个维度,共计 20个因子。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高;②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居住情况、性格、与患者的关系、与患者的感情、患者住院费用支付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工作情况和躯体疾病史等。
1.3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分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亲属生活质量评定结果比较 见表 1。
表 1显示,干预前两组亲属 GQOLI-74维度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干预后干预组 GQOLI-74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躯体、心理、社会功能两者维度评分有显著差异(P均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 1 干预前后两组亲属 GQOLI-74评分比较(±s)
表 1 干预前后两组亲属 GQOLI-74评分比较(±s)
项 目 干预组(n=30)对照组(n=30) t P干预前 躯体功能 50.38±5.45 48.98±6.06 0.94> 0.05心理功能 51.52±5.87 49.08±6.32 0.98> 0.05社会功能 54.71±6.24 56.29±5.89 -0.63> 0.05物质生活状态 48.76±6.03 47.92±5.54 0.38> 0.05干预后 躯体功能 54.72±5.81 51.67±6.28 1.95 <0.05心理功能 54.17±6.05 51.08±6.73 2.02 <0.05社会功能 59.84±5.79 57.50±5.01 1.85> 0.05物质生活状态 51.51±5.87 49.33±5.16 1.07> 0.05
3 讨 论
3.1 世界卫生组织将生活质量解释为个体对他们在具有相关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生活中所处位置的一种知觉,这种知觉涉及到个体的躯体健康、心理状态、独立水平、社会关系以及他们与所处环境的关系[3]老年期痴呆病程呈进行性,社会生活功能缺损日益加重,所有被调查人群为中年人,肩负着工作、家庭及照料患者的三重责任,在对患者的照料中,不仅承担料理其生活的体力劳动,更在精神上、经济上、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承受一定的压力,普遍感觉心力交瘁,由此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3.2 心理干预是一种适应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新的治疗手段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除物质生活质量外,其余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心理干预后干预组的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表明:①心理干预使亲属对该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消除痴呆是老年人正常衰老所致“老糊涂”的误解,减轻了不必要的担心和恐惧,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正视现实,改变对患者的态度,给其提供一种安全、合理、温暖的家庭环境,同时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减轻亲属的无助感,缓解诸多的心理压力,改善心理状况;②国外研究表明,由于照料者的知识不足造成的对患者异常行为的错误归因方式及对患者的批评会加重照料者的负担[4]。心理干预提高了家属对痴呆相关知识的了解,消除了心理负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患者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上给其鼓励及支持,同时对患者的照顾更为积极、有效,对提高其治疗效果,促进心理社会功能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患者功能康复也有利于缓解亲属的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老年期痴呆患者一级亲属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1]严翠香,曾晓兰.护理干预对老年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51-52
[2]李凌江,杨德森.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88-100
[3]Campbell R J.Psychiatric Dictiona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757-766
[4]David E B,Richard S.Caregiving and caregiv er interventionsin aging and mental illness[J].Family Relations,1999,48(4):34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