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太难为孩子们了

2011-06-13■文/林

中国质量监管 2011年5期
关键词:张皓增白剂蘑菇

■文/林 鸣

据报载,近日,上海向明中学高二学生林立旖发明了简易鉴别地沟油方法:地沟油因动物油含量高,相比植物油,其黏度冰点不同。普通植物油要零度,而地沟油在8摄氏度即凝结。将自家购买的食用油放进温度8度左右的冰箱,如凝结,即为地沟油。此科研结论一出,网友奔走相告。

去年年底,北京市小学生张皓的调查引出“蘑菇被漂白”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通过严格的实验发现,结论为如今市场上的鲜蘑菇超9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长期吃这样的蘑菇将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

类似报道,各地都有。据不完全统计,不少中小学生都在埋头搞“科研”,有测试瘦肉精的,有检查注水肉的,还有琢磨速测蔬菜农药含量的——谁说中国孩子动手能力差?这不,一批“发明”纷纷亮相,引人关注——只不过这类“科技成果“很难跻身国际社会。而且,说出去让人挺难为情的。

真是太难为孩子们了。像他们这个年纪,本应“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不断爆出的食品安全问题,生生把孩子逼成了“发明家”。有人讥笑说:这些孩子是不是凑热闹,想引人瞩目吧?不对,您这是以成人之心度赤子之腹。事实证明,孩子们是真诚和严谨的,其行为令人感佩。以张皓同学为例,他是青少年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小学员,实验是在农大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由农大博士指导,使用的方法是实验室常用的检测荧光增白剂的方法。张皓一共选择了16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包括口蘑、金针菇、白灵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双孢菇、木耳等,采样地点既有超市、商场,也有大型批发市场。产地既有北京本地的,也有来自福建、台湾的。样品中还有两份标注“有机”的以及两份干蘑菇。实验表明,除一份“有机金针菇”样品和两份干蘑菇外,其他样品都检出含有荧光增白剂。也就是说,93%的鲜蘑菇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了。为了增加说服力,张皓还设计实验模拟了商贩用荧光增白剂浸泡蘑菇的过程,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发现商贩们浸泡蘑菇的浓度在0.01克/升左右,有的甚至达到了1克/升。这甚至大大超过了荧光增白剂在印染行业中的使用标准。试验中张皓还发现,有些蘑菇被污染的途径是通过包装塑料袋。一些塑料袋本身不合格,含有过量荧光增白剂,运输途中用这些塑料袋装蘑菇,蘑菇就会被污染。我之所以不厌其详地引用了上述文字,就是想问一句,在张皓之前,有哪个部门的科研工作者对蘑菇做过如此严谨的科学实验?!用一位科学工作者的话说,当他获知孩子的科研过程之后,“汗都下来了!”我想再追问一句:有多少相关人员会“汗流浃背”?!

有趣的是,当孩子与有关部门的观点相左时,公众多采取偏向孩子的态度——尽管小家伙们的检测手段原始,观点可能偏颇,但公众宁愿站在他们一边,投他们一票。这是为什么?因为孩子不懂得利益关系,做事出发点极其真诚。而“有关部门”的表态常常是复杂的、迟缓的甚至遮遮掩掩的。有识之士指出:小学生表示出的怀疑和论断,主要价值并不在于过程是否科学、而在于背后探索真相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宝贵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并通过合理方法动手求证,这才是当下最为稀缺的“素质教育”。进一步讲,这个素质教育仅仅是针对孩子吗?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他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孩子们的。大人们真该反思,是什么让我们变得麻木和懈怠?孩子们认真求实,积极探索的精神还能打动我们吗?事实上,我并不希望出现这么多小小“发明家”,而是希望他们回到教室,安心读书,向知识的顶峰冲击,而不是把眼睛盯在锅碗瓢盆上。监管市场的重任,还是应由叔叔阿姨来完成。还孩子们一个干干净净的生存环境,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猜你喜欢

张皓增白剂蘑菇
大白鹅
中国机长
我最喜欢的翻花绳
爆图团
蘑菇
蘑菇伞
三嗪型二苯乙烯荧光增白剂的研究进展
洗涤剂中荧光增白剂是安全的
荧光增白剂及其安全性和环保性
荧光增白剂基本常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