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资源安全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2011-06-13郦建强王建生
郦建强,王建生,颜 勇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100120,北京;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10029,南京;3.水利部水资源司,100053,北京)
一、水资源安全与水资源安全评价
水资源安全状况是以水资源系统的状态稳定和功能健全为标志的。状态稳定就是水资源系统内部结构完整、能保持水循环系统的连续与稳定,系统组成各要素间的物质迁移、交换、积累以及能量转化、释放等遵循一定的程式,并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功能健全是水资源所具有的各项功能正常发挥作用,系统所具有的性能得以保持,系统所具有的抗拒变化和干扰以及自我修复的能力能基本维系。
水资源安全状况不仅与水资源自身条件及承载状况有关,还与水环境承载状况、水生态安全状况及经济社会供水的保障状况有关。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是在现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评价、水环境承载状况评价、水生态安全状况评价以及供水保障状况评价的基础上,以水资源二级区为单元,对全国的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用以客观准确地把握我国水资源的整体形势,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综合管理,以及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的协同发展奠定基础。
二、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现状
1.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禀赋条件
(1)水资源禀赋条件
我国东部、南部和西南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气候湿润,降水丰沛,而西北内陆地区则干旱少雨;同时我国南北跨度大,夏季季风影响的频次、程度和范围由南向北显著递减,南北方气候也存在较大差异。降水是水资源的总补给来源,多年平均400 mm和800 mm年降水量等值线将我国明显分为三大块区域,400mm等值线以西以北地区为干旱区,800 mm等值线以东以南地区为湿润区,400~800 mm之间的地区为半湿润区。全国降水量小于400mm地区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2.2%,降水量仅占全国的11.1%;降水量400~800 mm之间的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7.5%,降水量占全国的23.5%;降水量大于800 mm的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0.3%,降水量却占全国的65.4%。
水资源量受降水、地形、地质、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等条件的综合影响,全国多年平均年产水模数约为 30万m3/km2,其中山丘区为37万m3/km2,平原区为11万m3/km2。产水模数地区分布的特点: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沿海地区大多大于90万m3/km2,西北内陆地区小于 10万m3/km2,东北和华北地区 20万m3/km2左右,南方及西南地区50万~80万m3/km2。
我国水资源条件的地区差异很大,南方地区降水量大,气候湿润,水资源量丰沛,水资源量的年际年内变化较小,是我国水资源禀赋条件最好的地区。淮河区地处我国南北方的过渡地区,松花江区蒸发量较小,下垫面产水条件较好,这两地区是我国水资源禀赋条件较好的地区。辽河、海河和黄河区降水量较小,产水条件也不好,水资源的丰枯变化大,是我国水资源禀赋条件较差的地区。西北内陆河地区(额尔齐斯河、伊犁河等跨界河流除外)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也是我国水资源禀赋条件最差的地区。
(2)生态环境禀赋条件
①天然水化学状况
受降水及地理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矿化度及总硬度总体趋势均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黄河中上游、河西内陆河及内蒙古高原等地区是矿化度较高的地区,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及黄河内流区与中游的局部地区是高矿化度地区。地下水高矿化度的地区也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河地区,黄河与海河区也有高矿化度地下水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良好,水化学类型属重碳酸盐类;富含硫酸盐和氯化盐等水质较差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分布在西北诸河、海河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
②天然水生态状况
我国天然水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占全国面积的70%左右,大多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这些地区气候干旱,地形复杂,土壤植被结构简单,系统保持稳定和抗干扰的能力较差,受自然条件变化和水循环等外界压力的影响,造成河流内陆化、湖泊萎缩、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植被退化等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
西北内陆河区降水量小,蒸发能力强,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各自独立的内陆河的水系多以耗尽水量为最终归宿,缺乏大范围的以水为载体的物质交换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这一区域由荒漠、草原与绿洲单一的生态景观构成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维持着脆弱的生态平衡,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极易造成生态环境不可逆的退化和破坏,是我国生态系统最脆弱的地区。
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燥,黄土层深厚,保水能力差,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植物生长,植被覆盖率低,是我国生态脆弱的地区之一。内蒙古高原等以草原景观为主的地区,降水量小,水资源缺乏,河流短小,水循环和交换能力弱,加之气温低、气候条件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对外界环境变化十分敏感,脆弱的生态景观承受着退化和衰减的威胁。
西南山区地势陡峭,河谷深切,地形起伏坡度大,土层瘠薄,水土流失严重,植物生长环境恶劣,植被稳定性差。有些石灰岩山区岩溶发育,石漠化发展趋势明显;由于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环境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生态环境极易遭受灾难性的破坏。
青藏高原高寒地区自然环境独特,生存条件恶劣,仅稀疏生长一些苔藓、地衣等低等藻类植物,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能力极低,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
我国东部与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大,气候湿润,水资源丰沛,其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复杂,功能健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和自我修复能力,水生态环境优越。
2.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状况
(1)水资源压力状况
水资源压力综合反映水资源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匹配关系和协调程度,用以衡量和判别水资源对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撑保障作用与制约影响。
海河区、淮河区、辽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及西北诸河的河西内陆河等地区,水资源压力状况在全国属最差和差的地区,水资源压力影响十分突出,这些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0%,人口、GDP、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占全国的37%、38%、39%和46%,而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现状用水量占全国的2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32m3,为全国平均数的25%,亩均水资源量355m3,为全国平均数的23%,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承载负担最沉重的地区。
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上游地区(不包括支流)、珠江上游、西南诸河及西北诸河的大部分地区(除河西、吐哈盆地、天山北麓外),则是我国现状水资源压力影响最小的地区,这些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38%,人口、GDP、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占全国的11%、6%、13%和10%,而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39%,现状用水量占全国的15%,用水效率不高。
我国其他地区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匹配,土地面积、人口、GDP、耕地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占全国的38%、51%、56%、48%和44%,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54%,现状用水量占全国的57%,用水水平与效率也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
(2)水环境压力状况
全国现状点源和面源合计的COD入河量为2034万t,氨氮入河量为173万t,单位地表水资源量容纳的COD和氨氮入河量分别为762 t/m3和65 t/m3。海河、辽河、淮河和黄河四区,单位地表水资源量容纳的COD和氨氮的平均入河量分别为2496 t/m3和298 t/m3,其中海河区分别高达 7801 t/m3和681 t/m3,是水环境压力最大的地区。松花江、长江和珠江三区,单位地表水资源量容纳的COD和氨氮的入河量与全国的平均值相当,水环境压力较小。东南诸河、西南诸河和西北诸河三区,单位地表水资源量容纳的COD和氨氮的入河量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0%~50%。其中西南诸河区由于地表水资源量大,单位水量COD和氨氮的入河量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9%和18%,是水环境压力最小的地区。西北诸河区COD和氨氮的入河量占排放量的比例分别为5%和7%,小于全国的平均值22%和20%,是水环境压力较小的地区。
(3)水生态压力状况
根据对全国及主要流域水系经济社会耗用水量与余留在地表及地下水体中水量的分析计算,全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18亿m3(不含港澳台),入境水量214亿m3,现状总用水量5696亿m3,相应消耗的水量3172亿m3,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24760亿m3,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比例达88.6%,总体上生态环境用水状况是较好的。
不同流域与区域的差异很大。海河流域和河西内陆河因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用水被严重挤占,现状有少量的外流域调水,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比例仍不足20%,是水生态状况最差、水生态压力最大的地区。滦河、徒骇马颊河、天山北麓和吐哈盆地,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比例为20%~40%,水生态问题较严重,是水生态压力较大的地区。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比例为40%~60%的有辽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山东半岛和塔里木河等,这些地区水生态状况较差,水生态压力属中等状况。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内陆河和西北跨界河流,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比例为70%~90%,水生态压力也较小。南方地区和东北跨界河流,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比例大于90%,水生态压力小。
3.水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状况
(1)水资源承载状况
水资源承载状况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有关。全国水资源支撑能力与负荷状况可分为5种类型:一是水资源过度开发、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河区、西辽河及浑太河、黄河兰州至河口镇区间及龙门以下地区,以及西北诸河的河西内陆河、吐哈盆地、天山北麓、塔里木河等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70%以上。二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已接近饱和的地区,基本无开发潜力,主要分布在黄河兰州以上、内流区、淮河中游、沂沭泗、山东半岛、东辽河及辽河干流等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50%以上。三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富裕度不高、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辽宁沿海诸河、淮河上游及下游、西北的阿尔泰山南麓及中亚西亚内陆河,以及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浙东诸河等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接近50%,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四是水资源承载能力富裕度较高、水资源开发尚有一定潜力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除太湖流域)、珠江(除珠江三角洲)及华南沿海诸河、海南岛、东南诸河(除浙东诸河)等地区。这些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10%~30%,开发潜力较大,其中长江、东江、钱塘江等还向外区调出水量。我国北方部分河流水系,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超出或接近开发利用的上限。部分河流现状供水消耗量占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比例见图1。
(2)水环境负荷状况
根据全国77个水资源二级区的分析,其中41个二级区现状COD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COD超标量达445万t,占全国超标量的74%,入河量为纳污能力的2倍;50个二级区现状氨氮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氨氮超标量近50万t,占全国超标量的84%,入河量为纳污能力的2.3倍。超标较严重的有:西辽河、浑太河、东北沿黄渤海诸河,海河区,黄河兰州至河口镇区间、龙门至黄河口,淮河中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太湖水系,浙东诸河,东江、珠江三角洲,天山北麓等19个二级区。这19个二级区累计COD入河量631万t、氨氮入河量51万t,分别超标364万t和37万t,分别为纳污能力的2.4倍和3.8倍。
(3)水生态安全状况
海河、淮河、辽河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较突出,生态环境用水长期处在亏缺状态,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地加剧和累积,进一步导致水资源的衰减,加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用水矛盾和水资源紧缺程度,形成恶性循环。上述地区多年平均情景下生态环境亏缺水量合计88亿m3,其中海河流域亏缺水量16亿m3,亏缺率(亏缺水量与生态环境需水量之比)达22%,西辽河亏缺水量和亏缺率分别为5.6亿m3和39%。西北内陆河区生态环境亏缺水量46亿m3,其中石羊河、黑河、天山北麓和塔里木河,生态环境亏缺水量分别为3亿m3、7亿m3、14亿m3和17亿m3,亏缺率分别为47%、42%、26%和11%。
地下水超采是影响水生态安全的又一重要因素,长期严重的超采地下水,不仅破坏了地下水系统水源涵养与保护的功能,还改变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换和补给关系,同时还对依靠地下水生存繁衍的地面植被系统造成直接的影响。现状全国不合理的地下水开采量为215亿m3,多年累计超采量超过2000亿m3,其中海河区地下水不合理开采量92亿m3,多年累计超采量超过1300亿m3。此外,在北方城镇集中供水区,地下水开采量相对较大,地下水超采的情况较为严重,往往造成局地性的生态环境影响与破坏。
三、现状水资源安全评价
根据水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特点和相关关系,建立反映状况、程度、水平、能力及动态变化情况的指标系列,按照指标代表性、独立性、敏感性、重要性、可靠性和整体性等原则进行筛选,最终选择22项评价指标进行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评价。评价指标见表1。
1.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综合评价
根据对水资源禀赋条件、水资源压力状况、水资源负荷与承载状况的分析,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海河区及河西内陆河区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不安全的地区。黄河兰州至河口镇及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淮河中游及沂沭泗河和山东半岛、辽河流域、吐哈盆地与天山北麓,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较不安全的地区。黄河河口镇至龙门及三门峡以下地区、淮河上游及下游、松花江区、太湖流域、浙东诸河、塔里木河等地区,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安全状况一般的地区。长江(除金沙江、鄱阳湖水系、太湖流域)、珠江区、西北诸河区的中亚内陆河等跨界河流及柴达木盆地等青藏高原内陆河区,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较安全的地区。长江区的金沙江和鄱阳湖水系、东南诸河区(除浙东)、西南诸河区、鸭绿江等区水资源禀赋条件好,水资源承载能力富裕度高,是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安全的地区。全国现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分级分布情况见图2。
2.水环境承载状况评价
选择用水排放指数、废污水入河指数、COD和氨氮入河量超标指数等4项指标,对水环境压力状况、负荷状况进行了现状水环境承载状况综合评价。海河、浑太河、沂沭泗河及山东半岛是我国水环境承载状况不安全的地区,单位水资源量吸纳的废污水量为全国平均数的5倍左右,COD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允许入河量的2~3倍。黄河兰州至河口镇及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淮河中游,东辽河及辽宁沿海诸河,以及南方的珠江三角洲、东江、太湖流域、浙东等地区是水环境承载状况较不安全的地区,单位水资源量吸纳的废污水量为全国平均数的2倍左右,COD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允许入河量的2~3倍。黄河三门峡以下,淮河上游及下游,西辽河及辽河干流,松花江,西北的河西内陆河、天山北麓、吐哈盆地,以及汉江等地区是水环境承载安全状况一般的地区,单位水资源量吸纳的废污水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数,COD和氨氮等主要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允许入河量,个别地区超标达3~4倍。南方地区以及东北和西北跨界河流地区,水环境承载状况较安全,污染物排放强度基本在水环境承载允许的范围内。全国现状水环境承载状况评价分级分布情况见图3。
3.水生态安全状况评价
水生态安全状况评价选择干旱指数、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量比例、生态用水亏缺率和地下水超釆比例等4项指标进行水生态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水生态安全状况不安全的地区:海河南系与北系、西辽河、黄河兰州至三门峡区间及内流区、河西内陆河、天山北麓、吐哈盆地等。水生态安全状况较不安全的地区:东辽河、浑太河、滦河、徒骇马颊河、黄河三门峡以下、沂沭泗河、塔里木河等。水生态安全状况一般的地区是:辽河干流、辽宁沿海诸河、淮河中游及下游、山东半岛、内蒙古高原内陆河等。水生态安全状况较安全的地区:松花江流域、淮河上游、黄河龙羊峡至兰州区间、长江中下游干流、汉江、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粤西桂南诸河、阿尔泰山南麓及中亚西亚内陆河、柴达木、青海湖水系及羌塘高原等。水生态安全状况安全的地区有长江上游及大部分支流、珠江流域除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韩江及粤东区、海南岛、东南诸河区、西南诸河区以及黑龙江干流及鸭绿江等。全国现状水生态安全状况综合评价分级分布情况见图4。
表1 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指标
4.供水保障状况综合评价
根据供水数量要求保障、供水水质要求保障及供水风险性评价分析,进行供水保障综合评价,海河南系、辽河流域、黄河兰州至河口镇及内流区、淮河中游地区,是供水保障状况不安全的地区。东北沿海诸河、滦河、内蒙古高原内陆河等,是供水保障状况较不安全的地区。松花江流域、海河北系及徒骇马颊河、黄河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沂沭泗河及山东半岛、河西内陆河、吐哈盆地、天山北麓等区,是供水保障状况一般的地区。钱塘江及浙东浙南诸河、金沙江、南北盘江及粤西和海南岛、西南诸河、塔里木河等区,是供水保障状况较安全的地区。淮河上游、黄河龙羊峡以上、长江(除金沙江)、珠江(除南北盘江等)、闽江及闽南、东北和西北跨界河流等地区,是供水保障状况安全的地区。全国现状供水保障状况综合评价分级分布情况见图5。
5.现状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评价
根据对水资源二级区的综合评价,现状水资源安全状况不安全的地区:海河南系与北系、徒骇马颊河、黄河兰州至河口镇区间及浑太河等区。现状水资源安全状况较不安全的地区:滦河、东西辽河及辽河干流、黄河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淮河中游、沂沭泗河、山东半岛以及河西内陆河、吐哈盆地、天山北麓等区。现状水资源安全状况一般的地区: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宁沿海诸河、黄河河口镇至龙门、三门峡至花园口、花园口以下及内流区,淮河下游、内蒙古内陆河、塔里木河河源区及干流等区。现状水资源安全状况较安全的地区:淮河上游、黄河兰州以上、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汉江、太湖流域、珠江南北盘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粤西桂南沿海、浙东沿海以及西北的柴达木盆地和昆仑山南麓等区。现状水资源安全状况安全的地区:长江的洞庭湖及鄱阳湖水系、珠江的西江等大部分地区、韩江粤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诸河区(除浙东外)、西南诸河区,以及黑龙江干流、鸭绿江、阿尔泰南麓和中亚西亚内陆河等区。全国现状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评价分级分布情况见图6。
根据上述分区的水资源安全状况评价成果,可以将安全状况类似、水资源问题相同的分区归并成5个大区域,区域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评价见表2。
海河区、黄河中下游、淮河中游及沂沭泗和山东半岛、辽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不安全的地区。这些地区人口和GDP均占全国的34%,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6%,人均水资源量385m3,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5,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关系差,水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突出,现状超采地下水155亿m3,挤占生态环境用水 88亿m3,长期以来种种水资源问题未能有效解决,有些地区还呈恶化趋势,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关系严重失调,造成水资源衰减和严重短缺,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河西内陆河、吐哈盆地、天山北麓、塔里木河是水资源较不安全的地区。这些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禀赋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和GDP分别占西北诸河区的80%和84%,水资源量仅占42%。水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关系差。松花江流域、淮河上游及下游、内蒙古高原及青藏高原内陆河、东北和西北跨界河流是水资源安全状况一般的地区。长江下游及岷沱江、嘉陵江、汉江等支流,珠江南北盘江、东江、珠江三角洲及粤西桂南诸河、海南岛,浙东沿海诸河是水资源较安全的地区。太湖流域、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水环境状况较差,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粤西浙东等沿海地区水源和供水调蓄能力不足,存在供水保证程度未满足要求的情况。长江上中游(除岷沱江、嘉陵江、汉江外),珠江西江、北江,东南诸河(除浙东外),西南诸河是水资源安全的地区。
表2 区域水资源安全状况综合评价
四、主要存在问题
1.水资源禀赋条件并不优越,水资源问题复杂多样
全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61775亿m3,折合降水深为650 mm,年地表水资源量为27388亿m3,水资源总量28412亿m3,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的83%。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2100m3,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1400m3左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与土地资源和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总体上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山区多、平原少。北方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占46%,耕地占60%,GDP占45%,但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9%。其中,黄河、淮河、海河3个水资源一级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5%,耕地占35%,人口占35%,GDP占33%,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446m3,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相互制约影响突出,影响协调发展的不利因素多。
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小于400 mm和年径流深小于50 mm的干旱区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其降水总量仅占全国10%,地表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1%。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易遭受天然和人为的破坏,自我修复能力差。
受季风气候和地形影响,我国水资源年内年际变化大且经常出现连丰、连枯情况。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2.有限的水资源既要起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同时还需承担改善和修复生态环境的任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保障供水和粮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与环境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水资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我国人口和GDP分别占世界的21%和8%左右,水资源量仅占世界的6%,我国的水资源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总量。随着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和成本代价也在不断提高,同时要改善和修复水环境与水生态,还要增加河道内外生态环境配置水量,水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
3.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越来越高,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现象普遍存在,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构成严重威胁
在水资源面临巨大的压力下,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程度在不断提高,水资源过度开发及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等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海河、西辽河及浑太河、黄河中下游,以及西北诸河的河西内陆河、吐哈盆地、天山北麓、塔里木河等地区现状供水消耗量已超过其水资源可利用量。东辽河及辽河干流、黄河上游及内流区、淮河中游、沂沭泗、山东半岛等地区现状供水消耗量为其水资源可利用量的80%左右,接近开发的极限。长期累计性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已导致这些河流和相关地区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制约因素。
4.水污染不断加剧,治理步履维艰,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部分水体已丧失了使用功能,供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废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废污水的处理滞后,进入我国江河湖库水体的污染物不断增加,现状全国约有1/3的水功能区COD或氨氮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污染物入河量约为其纳污能力的4~5倍,造成水体质量不断恶化,湖泊和水库富营养化加剧,一些水体的使用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与20世纪80年代评价相比,我国地表水污染的范围明显扩大,污染程度不断加剧,部分地区污染严重。根据全国主要江河846个水质代表测站的资料,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质变化趋势进行的分析表明,约1/4测站水质呈恶化趋势;湖库水体的营养水平处于升高态势。全国约1/4的水源地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其中太湖流域、黄河和海河区有近1/2,淮河、松花江和辽河区有近1/3,长江和珠江区有近1/5的水源地水质不符合标准。在对全国115个地下水集中式大型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评价中,约35%的水源地地下水水质属Ⅳ或Ⅴ类,严重地威胁到供水水质保障。
5.一些地区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任务艰巨
我国北方一些地区,过度开发地表水资源,挤占河湖湿地生态环境用水问题十分严重。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河流实测径流量较其天然径流量均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许多河流(段)实测径流量仅为其天然径流量的20%~40%,部分河流(段)仅为10%左右,有的河段甚至常年干涸。受气候变化和水资源过度开发影响,黄河区和海河区入海水量占本区地表水资源量比例从20世纪50年代的70%下降到90年代的不足30%。河西走廊及新疆内陆河流,其下游河段及尾闾湖泊长年处于干涸状态,导致林草干枯、土地沙化、绿洲退化等严重后果。
一些地区依靠过度开采地下水和挤占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维持经济社会发展,导致许多地区出现河流断流、干涸,湖泊、湿地萎缩,入海水量减少,河口淤积萎缩、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沙化等一系列与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和艰巨的治理修复任务。
6.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尚需不断调整和优化,用水效益和效率与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近30年,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显著提高,用水增长速度有较大幅度下降,由于我国尚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用水粗放、效率不高和浪费严重的现象。我国的用水效率和效益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同时国内不同区域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西部地区用水效率和效益与国内先进的海河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这些反映了我国目前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用水方式不能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面临着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的严峻挑战。
7.供水安全保障存在较大风险和隐患,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十分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生产力布局以及土地等其他资源不相匹配,同时由于水资源年际年内变化大,天然来水过程与经济社会用水要求的时段过程不一致,这些不仅给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很大困难,也是造成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同时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导致水资源衰减和水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在多年平均情景下,现状全国因供水不足造成的缺水量189亿m3,不合理开采地下水造成的缺水量215亿m3,挤占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造成的河道内缺水量132亿m3。河道内和河道外总缺水量536亿m3。
8.不少地区水资源承载状况已超过或接近极限状态,缺乏对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安排,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突发事件等应对能力低
在北方的一些地区,水资源禀赋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水资源处在高负荷的压力下,水资源承载也处在超极限或接近极限的状态,目前的水资源供给系统十分脆弱,抗干扰的能力很弱,对于外界的变化十分敏感,不但没有战略水源储备,长期超采地下水等已经使得水资源造成严重的历史亏空。如海河流域,长期过度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影响到水资源循环机理的变化,降水量小幅度的减少往往导致径流量的大幅度衰减。对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气候变化及极端的天气,以及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应对能力和有效的防治措施,很容易导致灾难性的破坏。
有些地区水源单一,缺乏应急储备水源和应急供水设施,应对水污染等突发事件的供水保障能力不足,应急管理能力薄弱,如果出现突发事件,将会对沿河沿湖及河口地区供水造成严重威胁,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大的冲击。
9.各种水资源问题互相交织,影响叠加,造成一些地区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关系严重失调,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
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长期以来经济社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水资源污染程度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导致水资源衰减,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剧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用水矛盾和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地区的上下游用水矛盾尖锐,水污染等水事纠纷频发;还有些地区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的现象长期存在;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将一些高污染、高耗水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后,也将一些水资源问题转嫁到中西部地区;处理与水相关的矛盾与问题时,缺乏公正和有效的规则和机制,受益方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回报,受损者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类似这样的问题长期未能合理解决,对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1]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耿雷华,卞锦宇,等.水资源合理配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刘燕华,李秀彬.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4]王腊春,史运良,等.中国水问题[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2008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世界银行.2008世界发展指标[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