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建设构想
2011-06-12宋维玲
宋维玲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需要。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就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存储、发布,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统计工作时效性的过程。它涉及海洋经济统计的各个部门和所有参与者,其核心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信息生产流程,其手段是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和应用软件等,其基础是海洋经济统计管理和运行模式。
1 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1.1 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仅能利用两三台功能有限的微机完成一些简单的文字和数据报表处理工作,大部分的统计工作还是靠人工来完成。9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局承担了国家海洋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更新了计算机和其他硬件设备,购置了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专业统计分析软件,引进了统计和计算机专业人员,标志着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工作正式步入正轨。该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利用数据库管理软件,包括早期的DBASE和后来的Foxbase和Foxpro,编制了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录入系统,建立了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实现了对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计算机化管理;二是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海洋经济统计报表的自动生成,大大减轻了人工工作量;三是利用SPSS和SAS等专业统计分析软件,实现了对海洋经济统计分析产品的初级开发,提高了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和信息的利用率;四是配置了工作站,使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海洋专项的陆续实施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硬件设备得到了更新,数据库管理软件和专业统计分析软件也得到不断升级,一些新的应用软件如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也逐渐在海洋经济统计工作中得以应用,使得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工作上升到一个新台阶。该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一是计算机、工作站和服务器在国家、海区和省市三级节点得到普遍应用,海洋经济统计队伍不断扩大,基本实现了人均1台计算机;二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应用,利用电子邮件实现了数据文件的网络传输,利用互联网丰富了海洋经济信息源;三是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具备了对专项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能力,完成了首次全国涉海就业人员调查的数据处理任务。
“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工作努力朝着规范化、网络化和信息共享方向推进。一是加强了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标准规范的研究,着手开展了统计数据处理软件数据接口规范、统计调查数据网上直报处理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研究工作;二是加强了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如海洋经济统计报表网上填报系统等,推进系统软件平台建设朝开放、共享、标准的方向发展;三是积极推进海洋经济统计业务流程的规范化,使信息化技术融入日常业务工作中;四是着手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平台,努力提升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通用性和共享能力;五是建立了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http://www.cme.gov.cn)门户网站,促进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的共享。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重视程度不够制约着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各单位主管领导的重视与否是信息化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海洋系统甚至部分涉海部委对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认识并不统一,在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职责、人员等的落实方面也并不明确,重视统计数据而轻视统计信息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1.2.2 管理职能分割阻碍着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进程
海洋经济统计是跨部门、跨行业的统计,海洋经济信息分散在不同国民经济行业中,分别归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受传统体制和职能分工的影响,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很难得到保障,数据垄断、封锁,制约了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的共享,严重影响着海洋经济统计业务化工作。同时也造成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不顺畅,缺少必要的组织协调手段。
1.2.3 缺乏统筹规划造成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不平衡发展
由于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建设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信息技术在海洋经济统计领域的应用始终存在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在国家、海区和沿海省市三级层面,无论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配备,还是资金投入上都处于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上头、轻基层的倾向。
1.2.4 信息资源开发薄弱影响了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效果
与海洋其他领域相比,海洋经济信息资源建设相对滞后,信息资源开发程度低、数据库利用低、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建设相脱节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使得许多来之不易的基础信息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同时,由于应用系统建设目标单一,目前尚未建立海洋经济的核心应用系统,信息产品种类不丰富,综合分析能力弱,服务时效性不强等现实状况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对管理的业务支撑工作。
1.2.5 信息安全隐患仍然是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工作的难点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隐患应引起高度重视。目前运行的海洋经济信息系统的网络体系、防病毒体系、入侵检测体系、漏洞和安全评估体系等都需要加强和完善。同时,还要加强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灾难恢复备份系统建设,以保证现有和将来系统的安全运行。为保障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网上直报,应该尽快建设网上电子签章、身份认证等信任体系,为系统提供安全认证。
2 构建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络平台
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络是运行海洋经济统计业务的主要平台,它作为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最基础的设施和现有各业务体系的“公共部分”,用来连接全部相关业务节点(海洋局系统单位、涉海部委局、沿海省、市、县),以及未来将要建设的业务体系节点。尽管目前海洋经济统计业务体系尚未建立自己的专网,但除了涉海部委局以外,海洋系统通过各类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多个专网从覆盖范围上基本可以满足海洋经济统计业务工作的需要,如“数字海洋”专网、海域动态专网等。为避免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网络平台要解决的不是建设问题,而是结合本身业务发展需求,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这些专网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整合,并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完善和补充。
2.1 优化整合现有网络
充分利用已业务化运行的“数字海洋”主干网、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数据传输网、其他海洋专用信息传输网等专线及其局域网设施,新建与涉海部委局连接的专线,实现海洋经济统计业务体系内外部的互联。
2.1.1 网络整合
建设一个透明网关,通过透明网关使海洋经济统计业务的各级节点能通过“数字海洋”主干网、海域动态监视监测数据传输网和海监数据传输网等专网进行物理连接,实现各节点的互联。
2.1.2 广域网建设
新建一条由国家业务中心连接国务院涉海部委局的专线,其他节点可根据业务需要和数据量在原有专网基础上增加带宽。
2.1.3 局域网建设
在海洋经济统计各业务节点搭建局域网环境,包括配置数据交换前置通信机,网络交换设备等,实现各级节点数据的交换共享。
2.2 国家级局域网改造
2.2.1 国家级节点局域网设计
配置通信机、交换前置机和网络交换设备,搭建国家级节点内部局域网络,为数据的汇集、分发、交换提供存储交换区网络支撑,为数据处理提供工作区网络支撑。
2.2.2 容灾备份中心局域网设计
容灾备份中心局域网主要设备包括网络交换机、通信服务器、防火墙、运行管理计算机。
2.2.3 数据交换节点局域网设计
数据交换节点局域网主要设备包括网络交换机、交换前置机、防火墙、运行管理计算机。其中网络交换机、防火墙、运行管理计算机利用原有设备。
3 完善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
采取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的方式,依托成熟的数据库技术和商业化软件平台,为海洋经济分析研究和海洋经济管理提供系统、丰富、权威、可靠的基础数据集和主题数据集。
3.1 基础支撑数据库
为海洋经济统计分析工作和其他数据库提供基础性应用支撑。主要包括:海洋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数据库、涉海基本单位名录库、主要海洋产品名录库、涉海法律法规数据库、海洋功能区划数据库、海洋资源环境背景信息库和海洋基础地理信息库等。
3.2 专业原始数据库
对动态调查监测数据提供长期、安全的管理维护,支持海洋经济运行监测数据库体系的建设和应用。主要包括:海洋经济历史资料数据库、海洋经济专项调查数据库、沿海社会经济数据库、海洋资源现状数据库、海洋环境现状数据库、海洋开发活动信息库和海洋经济规划建设情况信息库等。
3.3 专业工作数据库
以专业原始数据、基础数据和综合类加工、分组数据为基础,形成专业主题数据库,支持数据处理之后深入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查询,并支撑综合应用数据库。主要包括:分产业主题数据库、分地区主题数据库等。
3.4 综合应用数据库
在专业工作数据库的基础上经加工整理形成综合指标,根据不同的用途,形成满足政府及公众需求的数据库,主要存放对外公开发布的产品数据,包括公报、分析报告、政策建议等海洋经济信息共享和公共数据库。
3.5 元数据库
元数据库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实现数据共享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结构,建立一个用来说明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中数据的内容、质量、属性、表示方式、数据来源及其他有关特性的背景信息的元数据库。
4 建设海洋经济统计业务应用系统
海洋经济统计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建设重点是加强基于网络和数据库、数据仓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统计信息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主要包括: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常规统计报表数据的电子采集、传输、报送和处理系统,基于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的统计分析预测方法,面向各级管理部门的统计分析和辅助决策系统、海洋经济统计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支持统计信息网的统计信息发布和服务系统等。
4.1 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
通过统计设计的标准化、工程化和统计应用软件的规范化,对基于海洋统计报表制度采集的海洋经济数据提供规范统一、标准开放的应用软件,支持海区和沿海省市数据的录入、网上报送、编辑审核、汇总制表、分类整理和统一管理,确保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制度化和业务化实施。具体设计过程中,采用结构化设计方法和面向对象分析设计方法,自上而下划分子系统及功能模块,保证整个设计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根据业务变化的需求,制定整个系统内部、外部以及不同层次之间的标准接口,确定系统内部的结构体系和标准组件,真正做到功能与数据相分离,功能不依赖于所执行的政策,应用与平台无关,提高整个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充能力。系统最终应达到下列目标:一是实现业务数据层面与应用流程层面的分离。各种业务逻辑都可以通过统一的信息整合平台,集中访问后台的各类业务数据和信息,无需关心数据的异构和差异性。二是实现人机交互界面层与业务应用层面的分离,最终用户可以通过一个整合的人机交互界面系统,访问后台的各个业务应用系统和资源。三是屏蔽不同编程技术所带来的交互困难,实现一个以服务为驱动的,灵活的,随需应变的IT架构。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采集与监控、数据审核、数据标准化处理、数据入库、数据查询和用户管理等。
4.2 海洋经济统计分析系统
依托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并结合国家宏观经济相关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数据挖掘等常规统计方法和经济预测方法,建立包括多种应用模型在内的统计分析系统,按不同需求对海洋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多目标、多角度、深层次的加工、分析和展示,实现对海洋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区域综合评价和经济效益等的各种分析,实现对海洋经济运行和发展态势的预测分析。并根据海洋经济管理决策的需要,对各种热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专题统计分析报告。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海洋经济总量分析、海洋产业分析、区域海洋经济分析、海洋经济影响因素分析、海洋经济发展预测分析和海洋经济管理辅助决策等。
4.3 海洋经济地理信息系统
由于自然、社会、人文和经济条件的空间地域差异,以及行政管理所形成的行政区划单元,统计信息表现出较强的地域特征。传统的统计信息发布与表现形式单一、不直观,缺乏有效反映经济现象和过程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的技术手段。海洋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利用GIS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开发建设海洋经济地理信息系统,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展示数据表、专题图、经济开发活动分布图、企业空间对象定位等各种海洋经济相关信息,真正做到海洋经济的“一张图”。
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常用电子地图操作、企业空间定位、统计信息查询与定位、动态数据处理、数据空间分析以及专题图制作与显示等。
5 完善海洋经济信息门户网站
门户网站是统计信息化的最终体现,是统计自我宣传、服务社会的窗口。门户网站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统计信息的组织、网页版面设计和网站安全管理。门户网站建设的好坏,网站内容是否得到有效利用,直接关系到统计信息化的成败。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http://www.cme.gov.cn)是由国家海洋局组织建设的海洋经济信息对外发布网站。网站始建于2007年,经过一年试运行,于2008年实现了业务化运行。网站的定位是宣传国家海洋经济相关政策和法规,权威发布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为国家及沿海地方政府、涉海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搭建一个了解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开展海洋经济主题交流、共享学术研究成果的信息服务平台。
5.1 网站栏目设置
按照信息门户的基本规范,结合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实践,建立栏目丰富、人机界面友好,支持统计业务、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具有标准架构的海洋经济信息统一门户网站。海洋经济信息网栏目设置见表1。
表1 海洋经济信息网站栏目设置Tab.1 Set-up of marine economic information website columns
5.2 网站功能设置
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的主要功能包括:用户分级管理、点击率统计、查询搜索、视频播放、图片展示、友情链接、论坛管理、数据上传、文件下载、文件分发等。
5.3 网站安全管理
按照国家有关信息化建设安全策略、法规、标准和管理要求,以系统安全保护为手段,实现对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的监控、防护、备份,保证网络与信息安全以及政府监管与服务的有效性。网站安全建设的基本策略是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安全和保护技术,规划设计完善的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防范体系,防止由于重要信息的泄密或破坏而可能造成的重大损失。总体策略包括应用系统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和安全管理四个方面。
应用系统安全主要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和数据灾备。身份认证用于识别用户身份,访问控制用于数据的访问授权与控制,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实行“统一认证、分布授权”。安全审计用于记录用户对数据和资源的访问,数据灾备是建立容灾备份系统和异地数据备份中心,对数据进行灾难备份。
计算机系统安全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安全、病毒防范等方面。国家级数据中心及各省市数据中心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的配置应符合《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的第3级标准。国家级数据中心及各省市数据中心独立配置相应的防病毒软件。
网络安全方面要部署防火墙,采用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并通过工具评估和人工评估两种方式进行安全漏洞的扫描。
安全管理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评估并做出相应改进,以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