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安舒颗粒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IL-6的影响
2011-06-11段学忠王翔燕隋道敬徐静
段学忠 王翔燕 隋道敬 徐静
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心绞痛综合征,患病率高,病情严重,发展迅速,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缺血性猝死。临床研究表明,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是导致UAP患者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和心肌缺血症状的主要因素之一[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是体内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参与了冠状动脉斑块内炎症反应的调节,在UAP各个阶段的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2]。脉安舒颗粒具有益气活血,通脉止痛功用,是针对治疗气虚血瘀证UAP而拟定的方药。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脉安舒颗粒对气虚血瘀证UAP患者血清hs-CRP、IL-6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AP的相关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和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UAP患者64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2007年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3]中的UAP诊断标准。同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所确定的辨证标准,辨证属气虚血瘀证者。64例患者采用随机分层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53~75岁,平均64.5岁;对照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55~75岁,平均65.1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入院前48小时内有典型心绞痛发作,且心电图存在相应缺血性ST-T改变,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不少于2次,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糖尿病,结缔组织病,肿瘤,肝硬化,急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周围血管病,外伤,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心电图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硝酸酯类、阿斯匹林、倍他乐克、他汀类调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拮抗剂等治疗,合并高血压病者服用正规降压药物,合并高脂血症者停服其他调脂药物,若心绞痛发作难以自行缓解可含服硝酸甘油片临时处理,并记录用量,保持两组间用药的均衡性。
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脉安舒颗粒(药物组成为黄芪30 g、党参30 g、当归20 g、川芎12 g、郁金10 g、水蛭6 g、葛根30 g、桑寄生15 g、海风藤15 g。均为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免煎颗粒)。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开水冲服。在用药观察期间,停用除上述以外的其他中西药物。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为1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标本在1小时内2000 r/min离心10分钟,分离出血清,将处理好的样本贮于-70℃冰箱内保存待测,避免反复冻融。血清hs-CRP检测:采用乳胶免疫增强散射比浊法,试剂盒由美国DSL公司提供。血清IL-6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试剂盒由法国Diaclone公司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IL-6测定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hs-CRP、IL-6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 、IL-6测定结果比较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变化,服药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UAP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进而破裂,引发血小板粘附、聚集,继发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的不完全梗阻。如何稳定斑块成为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UAP)的重要课题。近年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的病理过程中,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一些炎症指标如hs-CRP和IL-6的水平可反映斑块的不稳定性,并与将来的心血管事件相关[5]。
C反应蛋白(CRP)是IL-6、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诱导的由肝脏合成的一种较为典型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以糖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它可通过T淋巴细胞,触发巨噬细胞产生金属蛋白酶,降解纤维帽,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斑块不稳定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6]。近年临床采用超敏感检测技术即hs-CRP检测代替普通CRP检测,能较准确地检测低浓度CRP,从而提高了试验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成为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有报道,冠心病患者hs-CRP水平的升高主要体现在UAP阶段,其水平升高提示冠心病患者病性的不稳定,且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及心血管事件发生呈正相关,可用于UAP的危险分层及预后的指标[7]。
IL-6在炎症反应中起核心调节作用,是炎症免疫反应的重要介质,在冠心病的血管损伤和急性心肌缺血中起重要作用。IL-6是由活化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分泌的一种具有多种效能的细胞炎症因子。近年研究表明,IL-6可以诱导肝脏产生急性期蛋白(如CRP)和血浆凝血因子,加速血栓的形成,促进心肌细胞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增强中性粒细胞和血管细胞的黏附作用,促使中性粒细胞释放自由基,介导炎症细胞黏附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冠状动脉血管阻力增加,引发斑块局部的炎症反应,使斑块易于破裂[8]。有报道,IL-6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壁中的浓度为其血清的200倍,可以反映隐藏的斑块炎症和破裂可能性的大小[9]。冠心病患者循环血中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其水平的改变对日后发生的冠脉事件具有预测价值[10]。另有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展、严重程度、斑块的不稳定性以及预后均与血清IL-6水平存在一定的关系[11]。
脉安舒颗粒主以黄芪、党参补气之品;辅以当归、川芎、郁金、水蛭行气活血,化瘀通脉;佐以葛根疏经活络,通利气血,解痉止痛,桑寄生既通且补,两入气血,补益肝肾,通调血脉,海风藤通心络,和血脉,止痹痛。诸药相合,补中寓通,补通结合,共奏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之功。 有报道,方中药物均经动物实验证实具有不同程度的抗心肌缺血、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律失常、扩张外周血管、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抗动脉硬化、抗炎、镇痛、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心血管系统药理学作用,因而对气虚血瘀证UAP有较强的针对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血清hs-CRP、IL-6水平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表明脉安舒颗粒与常规治疗UAP的西药合用在降低血清hs-CRP、IL-6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单用西药。提示脉安舒颗粒对UAP患者具有显著降低血清hs-CRP、IL-6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免疫反应,预防血栓形成,减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稳定易损斑块。推测脉安舒颗粒通过降低血清hs-CRP、IL-6含量而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其治疗UAP的有效机制之一。有关脉安舒颗粒降低hs-CRP、IL-6水平、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 Saenger AK,Jaffe AS.The use of biomarker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Med Clin North Am,2007,91(4):657-681.
[2] Libby P.Inflammation in atherosclerosis[J].Nature,2002,420(6917):868-874.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7-71.
[5] Ikeda U,Shimada K. Matrix metalloproteinse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J].Clin Cardiol,2003,26(2):55-59.
[6] Ridker PM. 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mong those at intermediate risk:moving an inflammatory hypothesis toward consensus[J].J Am Coll Cardiol,2007,49(21):2129-2138.
[7] 常万龙,林淑艳.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TnI、CK-MB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5):93-94.
[8] Hashmi S,Zeng QT. Role of interleukin-17 and interleukin-17-induced cytokines interleukin-6 and interleukin-8 in un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oron Artery Dis,2006,17(8):699-706.
[9] Rus H,Niculescu F. Inflammatory responae in unstable angina[J].Circulation,1999,100(19):e98.
[10] Ikeda U,Ito T,Shimada K. Interleukin-6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lin Cardiol,2001,24(11):701-704.
[11] M endall M A,Patel P,Asante M,et al.Relation of serum cytokine concentration to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J].Heart,1997,78(2):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