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肌表—经脉—脏腑”传变假说
2011-06-11聂广洪可聂凡袁虹田一梅李秀惠
聂广 洪可 聂凡 袁虹 田一梅 李秀惠
1 疾病模型的现实困惑
笔者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建设项目“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方案与诊疗规律研究”(200907001-3)及深圳市科技局项目“手足口病表邪传里、逆传的标志界定和易传因素研究”(201003134),在界定发病时属于“表邪”或“表证”的判断上遇到了困惑。因为多数患者并无“疹前期”,那么以出疹为首发者是“表证”还是“里证”?如是表证,无论外感病的“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其表证(或卫分证)中均无“疱疹”或“丘疹”的表现,那么它们就一定是里证吗?一般而言,“伏气温病”有“自里而外发”的特征,手足口病是一种“伏气温病”吗?显然,根据中医药理论,它不具备伏气温病的特征。此外,温病有“九传”之说,出疹是否为“由里出表”,抑或“由表入里”?都难以圆满解释。
前科学哲学协会会长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哲学教授Ronald Giere,在《不谈规律之科学》(Science without Laws,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9)中的论述:科学知识的核心要素是模型,而不是规律;模型是创造出来的,不是发现的;需要回答的经验性问题,不是理论是否为真,而是模型对于特定的样例(cases)是否适用。既然疾病的诊断模型是创造出来的,古人创造了外感病的“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我们能否进一步创造“出疹性疾病”的新辨证模型?而且,“表证”的概念是否可以商榷?“表证”的范围能否扩大?
2 表证范围的理论修订
2.1 外感病的其他传变模式
带着上述观点,笔者检索了《黄帝内经》等古籍,发现除《素问·热论》有“六经传变”的说法外,外感病的传变模式还有以下几种:
《素问·皮部论》:“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入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说明外感病可以循“腠理→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故中阳则溜入经,中阴则溜入腑。”说明外感病也可以按“腠理→经脉(阳明、太阳、少阳)→腑脏”的顺序发展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邪风之至,疾于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说明可以根据“皮毛→肌肤→经脉→六腑→五脏”的顺序治疗外感疾病。
2.2 “新感入络”概念的提出
鉴于以上,应该根据《内经》的思想,构建一种“肌表—经脉—脏腑”的传变假说,将“表证”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以适应手足口病及其岀疹性病毒性疾病的诊疗需求。
根据定义,“表证”是相对于“里证”而言外邪侵袭体表和呼吸道而出现的证候。作为机体的主要护卫——皮肤是最重要的体表,因而“温邪”侵袭皮肤导致皮肤病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尽管现行的“表证”诊断标准里不包括肌表的丘疹和疱疹等,但我们仍然提出:皮肤出疹属于表证范围。事实上,陆子贤在《六因条辨》中说:“斑为阳明热毒,点大而鲜;疹为太阴风热,点细而色红”;章虚谷也提出“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经。”说明出疹性疾病的“表里”问题确实值得商榷。见图1。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引用现代医学“肠道病毒感染致手足口病发病机制”的模型(图1),虽然肠道病毒的入侵途径是口腔和呼吸道(也包括密切接触和饮食),两次的病毒血症可以认为其发生在络脉和经脉,而皮肤、黏膜的病变应该是首当其冲。于是,笔者提出手足口病的传变模型:“温邪外感,首犯太阴,顺传脾肺,逆传心肝。”见图2。
过去,“久病入络”是非常熟知的观点,它主要是针对内伤杂病而言。其实,从《内经》对经脉、络脉的阐述中,“新感”也是可以从络脉、经脉开始的,尤其对外感的出疹性疾病几乎是唯一可行的理论解释。疹发于肌表,或为邪入腠理(太阴风热),开合不利;或为邪结络脉,气滞血热(此病机尚未找到古人的类似论述,值得进一步研讨)。这是笔者对“新感入络”的认识。
图1 肠道病毒感染致手足口病发病机制
2.3 皮疹分布与经脉循行部位
在这个传变模型中,温邪主要包括风热和湿热,而风热侵犯手太阴肺经,湿热侵犯足太阴脾经,故皮肤有丘疹和疱疹之分。那么,疹子为什么单单出现在手足口和臀部呢?现代医学没有给出解释,或许可以从经络学说来寻求答案。《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循前臂内侧前缘,入寸口,循鱼际,出拇指内侧端(少商)。”“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之中,……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第一蹠骨的头部突起后,上内踝……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鼻根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口角后,下颌部后下廉,……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其支者,……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以上可以得出:病邪由口鼻而入,首犯太阴。手太阴肺经入寸口循鱼际,出拇指内侧端,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邪袭肌表则疹发手足;足太阴脾经又上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邪毒循经上攻故见口舌疱疹。此外,手、足太阴与手、足阳明相连,且互为表里,其循行部位亦包含手、足、口等部位。当然,经络学说不能完全解释手足口病的疹子分布原因,其内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2.4 表证的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学》教材所列表证的临床表现有[1]:恶寒(或恶风)发热(或自觉不发热),头身疼痛,脉浮,舌苔薄白为主要表现,或兼见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痛、微咳等。这似乎是上呼吸道感染的毒血症表现,难道外感病仅仅是风寒和风热感冒(或太阳经证和风温)?其他外邪致病如湿邪所致的头身困重、身热不扬,燥热所致的口干舌燥等难道不是表证?正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一方面指出:从病位上看,身体的皮毛、腠理、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骨髓相对为内;一方面不得不又强调:不能机械地以为皮毛的病变就一定是表证,也不能绝对地以为表证的病位就一定在皮毛。试想,如果让表证的内涵名至实归,即成为“外邪侵袭体表和呼吸道而出现的证候”,表证的诊断标准就不能这样单纯,起码在出疹性病毒性疾病中至少要加上“丘疹、疱疹及皮肤不适”。
鉴于以上,如果表证范围(外延)得到扩展(与内涵相匹配),对目前表里辨证内容的严重失衡会有所改善。手足口病皮疹的病位问题,目前存在着两派意见。一是认为“邪犯气营,内病外发”,张发平、张凡等认为[2,3],皮疹是温邪经口鼻而入,客蕴肺脾,波及营分,外发肌肤而成;余定辉、刘宇、张显彬、周文等[4-7]也认为皮疹是邪犯气营,不同的是邪毒侵袭心脾二经为主。这一说法可能来自章虚谷的“热闭营中,故易成斑疹。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二是认为“风热夹湿,蕴于肌表”,朱清静等[8]提出“热毒郁而为疹,湿气聚而成疱”,徐尔山、张建花、范莹、卢有亮等[9-12]多执此说。在出疹性病毒性疾病中,我们则进一步皮疹归为“表证”范畴,其理由有四:(1)皮疹发病在早,在风疹、麻疹、水痘等岀疹性疾病里,许多患者甚至没有疹前期,仅仅以皮疹为首发;(2)只有皮疹继发肺部感染等(即内传脏腑)才是病情加重的标志,否则均可“表解而癒”;(3)皮疹的病位在表(皮肤、黏膜);(4)古人称“疹为太阴风热”,说明丘疹与风热侵袭手太阴肺经有关,而疱疹则为湿热侵袭足太阴脾经,皮疹的病机可理解为腠理开合失利,络脉受损,是“新感入络”的表现。
3 内传脏腑的标志界定
在该假说里,温邪由皮肤、经脉内传相应的脏腑(肺、大肠和脾、胃)才是表证的结束,里证的开始。那么,应该从哪几方面来考察手足口病的“内传脏腑”?顺传脏腑与逆传心包有什么区别?
3.1 根据中医理论的“里证”判断
在外感病中,表证的外延清楚,里证的外延不清楚,而且远比表证大(在外感病中除了表证,其余都是里证,因为从逻辑上讲,里证等于非表证),这就是为什么表证可以用几个症状(含体征)限定,而里证难以限定的原因。但是,里证与表证并非没有鉴别的要点,《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说:“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当然,还应该参考起病的缓急、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
3.2 借鉴现代医学的分型标准
什么情况下引起手足口和臀部皮疹?什么情况下引起呼吸和消化道症状?什么情况下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是现代医学分型的依据,也是本疾病模型不传、顺传和逆传的标志。内传脏腑也可以参照现代医学的分型标志。
3.2.1 重型 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2.2 危重型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1)频繁抽搐、昏迷、脑疝;(2)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3)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3.2.3 重症患者的预警指标 (1)一般情况如高热>39℃,病程>72小时,精神差;(2)神经系统表现如头痛、呕吐、肢体抖动、肌无力或弛缓性瘫痪、抽搐、惊跳、嗜睡、颈抵抗、膝反射活跃或亢进;(3)呼吸系统表现如呼吸浅快、呼吸节律不规则;(4)循环系统表现如心率>150次/分,末梢循环差,血压升高;(5)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升高、血糖升高、胸片有渗出性改变、脑脊液为病毒性脑炎表现、头颅核磁异常、EV71阳性。
3.3 内传脏腑的相关思考
3.3.1 内传脏腑的概念约定 (1)顺传和逆传都属于内传脏腑的范围;(2)顺传指温邪由经脉内传所属脏腑,即手太阴肺经内传肺脏(大肠),足太阴脾经内传脾脏(胃);(3)逆传指温邪逆五脏相生的顺序传变(肺金→脾土→心火→肝木),而按五脏相生的顺序传变则应该是脾土→肺金→肾水→肝木。
3.3.2 顺传徐缓,逆传迅猛 根据笔者对2024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观察,80%的患者没有发生传变,往往表愈而解。发生内传脏腑的患者,以顺传肺脾者缓和而平稳,病情虽然超过一周,但易于控制,常无大碍;逆传心肝者,部分患儿病势迅猛,三天之内由表及里,并出现坏证,甚至死亡。这些患儿都在3岁以下,表证期很短,转瞬即逝,一进入里证期,旋即出现坏证,充分体现了少儿疾病进展迅猛的特征。
3.3.3 五脏皆有危候,此疾重在心肺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结了2010年635例死亡患儿的临床表现,死亡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肺水肿、肺出血、心衰、呼衰、循环衰竭等,但根据中医理论,基本上可以概括在心阳亡脱、肺气衰竭的病机之内。
4 逆传心包的现代涵义
4.1 “逆传心包”的定义
《温热论》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病学》将“逆传心包”定义为“温热病邪侵犯肺卫之后不从卫分顺传气分,而径入心包,扰及心神的病理变化。”这一定义是否准确?顺传与逆传的原本涵义如何?通过研读经典,笔者认为该定义不太准确。
4.1.1 笔者对原文的理解 对于“逆传心包”,已经有了如上理解。因为如果心包属于营血分证(包括不属于营血分证),为什么称“逆传”?难道“卫→气”是顺传,“卫→营血”就是逆传?似乎说不通。实际上,在五行学说里,“火→土→金”是相生,笔者理解叶天士的原意是:如果按照相生的顺序传变就是顺传,如果逆相生的顺序传变就是逆传(“火←土←金”。当然,如此解释是否符合原文,还得就教于各位专家。
4.1.2 既往概念的不足 如果以上假设能够成立,那么“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就可能存在着以下不足:(1)混淆了脏腑与经脉的内外关系,因为肺卫、肺经和肺脏应该是不同的概念(由于中医理论是多家学说,实际上存在相当多的体系内冲突);(2)误解了“逆传”的本来涵义,因为从手足口的临床实际看应该是指肺卫或肺经直接传变到心包;
4.1.3 在该传变模型中的定位 叶天士所指的“逆传心包”主要证候有高热、神昏、谵语,甚则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见抽搐等,可见于各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中毒性痢疾等急性热病的极期。但是当疾病涉及神经系统的时候,病位往往不止是心包,而包括“肝风内动”了。五行之中,肝木在心火之前,也属于逆传,笔者结合手足口病的临床实际,故改为“逆传心肝”。
4.2 “逆传心肝”的现代涵义
4.2.1 神经系统病变的概括 笔者在2024例手足口病患者中发现412例出现神经系统表现,其中肢体抖动占99.03%,易惊和惊跳占70.14%,精神差或疲乏占68.69%,在危重症中颈项强直、双目上视、角弓反张、抽搐等8例,占80%,软瘫7例,占70%,嗜睡、神昏1例,占10%。
4.2.2 重症预警与传变速率 从图1可以看出,病毒血症侵犯神经系统是手足口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对其临床演变和疾病转归起决定性作用。而且,侵犯神经系统而导致危重症者传变迅猛,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总结的2010年635例死亡患儿中,发病至24小时转危重者71.1%,3日内转危重者98.7%,5日内转危重者99.4%;从发病到死亡天数平均4.4,3天内60.1%,5天内86.9%,10天内95.2%。
[1]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9-120.
[2] 张发平. 解毒消疹汤治疗小儿手足口病36例报导[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4(6):27.
[3] 张凡. 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辨证施治[J]. 四川中医,2004,22(1):15-16.
[4] 余定辉. 三根导赤汤治疗小儿手足口病34例[J].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7,4(5):292.
[5] 刘宇,卢薇,刘丽娅. 导赤散加减方治疗小儿手足口病80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1):10.
[6] 张显彬,李秀惠,杨华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重症60例临床体会[J].环球中医药,2010,3(6):401-404.
[7] 周文,高虹,李芹,等.重症手足口病121例中西医结合证治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0,3(6):405-407.
[8] 余晓丽,朱清静.手足口病中医药治疗概述[J].环球中医药,2010,3(6):472-474.
[9] 徐尔山.中药为主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02例[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2(1):35.
[10] 张建花.自拟清热解毒方治疗小儿手足口病28例临床观察[J].卫生职业教育,2010,8(1):36-37.
[11] 范莹,范景峰,宋清. 综述手足口病及中医辨治[J].中外医疗,2010,2:166-167.
[12] 卢有亮,林暄,张泽钦. 中医从脾论治小儿手足口病[J]. 光明中医,2009,4(22):72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