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得气对正常人足三里穴伏安特性的影响
2011-06-08周杰毛慧娟沈雪勇郭梦虎魏建子
周杰,毛慧娟,沈雪勇,郭梦虎,魏建子
针刺得气对正常人足三里穴伏安特性的影响
周杰,毛慧娟,沈雪勇,郭梦虎,魏建子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观察针刺单侧足三里穴后两侧足三里穴伏安特性的变化,研究针刺得气对穴位伏安特性的影响。应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检测20名健康人针刺左侧足三里得气、针刺左侧足三里不得气两种刺激方式后,两侧足三里穴及对照点增减程伏安曲线,并与针刺前结果进行比较。针刺得气及针刺不得气两种方法刺激左侧足三里穴后,其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惯性面积均较针刺前显著减小(<0.01,<0.05);针刺左侧足三里得气后,未接受针刺的右侧足三里惯性面积也显著减小(<0.05),而针刺左侧足三里未得气时,未接受针刺的右侧足三里穴惯性面积反而显著增大(<0.01)。针刺得气与不得气两种刺激方法对穴位局部影响接近,但对远部或全身的影响则有较大差别。
针刺;穴,足三里;伏安特性;得气
穴位的物质基础应包括穴位体表定位点垂直向体内至骨膜或筋膜之间的,包括皮肤、肌肉(肌腱)以及其间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一系列组织器官[1],它由多种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2]。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穴位电学特性的检测难度及对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的难度[3]。这种结构上的复杂性也是穴位电阻具有非线性特征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非线性电阻而言,采用伏安特性为指标进行研究较为合理[1,4]。“得气”指针刺入穴位后,受试者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得气”是取得针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本实验观察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得气后同侧足三里穴及对侧足三里穴伏安特性的变化,探讨针刺得气的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受试对象
健康在校大学生20人,其中男13人,女7人;年龄最小20岁,最大24岁,平均(23±1)岁。随机分成A组(第一周针刺得气,第二周针刺不得气)和B组(第一周针刺不得气,第二周针刺得气)。
1.2 纳入标准
①身体健康,无心、肝、肾、脑疾病史,无精神疾病史,无皮肤病;②年龄在20~25岁;③近期未接受针刺或艾灸治疗;④受试者依从性良好,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参加检测。
1.3 针刺方法
取左侧足三里穴。足三里穴的定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2346-90)《经穴部位》进行。得气组行提插捻转手法,使受试者局部出现酸麻重胀感;不得气组进针后不做任何手法,受试者无任何感觉。两组刺激方法均留针10 min,留针过程不做手法。
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自制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5],其硬件部分由单片机(Single Chip Micyoco,SCM)、数模转换(Digital-analogue,DAC)、恒流源(Constant Current Source,CCS)、跟随器(Followe)、衰减器、模数转换(Analogue-digital,ADC)及两个电极组成。其中,测试电极为镶有直径4 mm银头的平面电极,无关电极为镀银的心电图肢体电极板。单片机通过数据线与PC机USB接口相连。详见图1。
检测系统工作原理如下,单片机通过数模转换控制恒流源产生精确的恒流,并将此恒流加载到两个电极上。跟随器跟踪两个电极间的电压变化,并通过衰减器将此电压变换到模数转换的输入范围之内。滤波器起滤除干扰噪声的作用。单片机控制ADC转换数据,并将此数据读回,发给计算机。PC机与单片机通过USB接口以9600 bps波特率进行通讯,主要负责给单片机发扫描时间、启动信号、停止信号等控制参数,以及将数据读回,再画出U-I曲线,记录和分析处理相应的数据。图中跟随器采用高输入阻抗,低输入电流跟随方式,以保证仪器性能。
图1 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示意图
1.5 穴位伏安曲线检测方法
检测环境温度、湿度等对实验结果有很大影响[1,3]。本实验将测试环境控制在温度(22±3)℃,相对湿度(55±10)%,空气无明显流动,周围环境无强噪声及电磁源干扰。检测时间为针刺前5 min及针刺结束后5 min内。受试者在接受针刺及穴位伏安特性检测前,进入实验室安静休息15 min以上,肌肉放松以适应环境。将测试仪的测试参数调至①最大电压检测范围32 V;②恒流扫描范围0~20mA;③采样间隔点0.1mA测试1点;④扫描时间为20 s(前10 s为增程,扫描电流从0mA匀速线性递增至20mA;后10 s为减程,扫描电流从20mA匀速线性递减至0mA)。在无关电极的镀银表面均匀涂抹导电膏(cardio cream,由日本光电/NIHON KOHDEN KORPORATION生产),置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同身寸)。检测穴位为双侧足三里穴及足三里穴外1 cm的非穴对照点。在测试局部用75%乙醇棉花轻轻涂搽挥发10 min后,将测试电极以(160g±5%)压力作用于测试点上,用自制的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仪输出的线性递增、递减恒流在受试者体表皮肤作双向电流扫描,自动记录测试点的响应电压并描记其伏安曲线。每个检测点可获得增程(0~20mA)和减程(20~0mA)两条伏安曲线。
1.6 实验数据分析处理
在定量数据统计前,首先对数据进行筛选,即当某个受试者的穴位或对照点中出现皮肤响应电压超过量程者,则该受试者穴位和对照点的数据不作定量统计。
伏安面积指伏安曲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其计算方法为伏安曲线对横轴的积分,即伏安面积=∫UdI。本实验为非连续检测,其计算公式为伏安面积=∑UΔI。
惯性面积指增程伏安曲线与减程伏安曲线所围成的面积。惯性面积=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
1.7 统计学方法
两侧足三里穴针刺前后伏安面积的比较,及穴位与对照点针刺前后惯性面积的比较,针刺得气与不得气两种刺激方法后穴位伏安特性的比较均采用成对检验(Paired-sample T-Test),检验标准为a<0.05。数据统计采用SPSS17.0软件包,由专业统计学人员指导完成。
2 结果
经分析有4组数据因皮肤响应电压超过量程,不计入定量统计,实际定量分析的样本为16组。两次针刺间隔为1周,经统计学分析两次针刺前各检测点伏安面积、惯性面积均无差异,表明前一次的针刺不对后一周的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2.1 针刺前后两侧足三里穴伏安面积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针刺后左侧足三里(针刺穴)增程、减程伏安面积均较针刺前减小,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而右侧足三里(非针刺穴)增程、减程伏安面积针刺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针刺后两组间增程和减程伏安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
2.2 针刺前后各检测点惯性面积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针刺后左足三里穴惯性面积均较针刺前减小(均<0.05),组间比较无差异(>0.05);得气组右足三里穴惯性面积减小(<0.05),不得气组右足三里穴惯性面积增大(<0.01),两组间针刺后右足三里穴惯性面积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两组针刺前后对照点惯性面积均无差异(>0.05)。
表1 两侧足三里穴针刺前后增程/减程伏安面积 (±s,mW)
注:与同组针刺前比较1)<0.01
表2 针刺前后惯性面积比较 (±s,mW)
注:与同组针刺前比较1)<0.01,2)<0.05;与得气组比较3)<0.05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针刺左足三里后,不仅刺激穴位局部伏安特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未接受针刺的右侧足三里穴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表明,针刺穴位后,除了发挥调节刺激穴位局部机能的作用外,还可循经调节远部或全身的整体机能。当然,针刺对刺激穴位局部和远部的作用有一定的差别,就本研究所选用的伏安特性这一指标来看,针刺对局部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一些。如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得气后,刺激穴位局部的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均较针刺前减小,而未针刺的右侧足三里穴仅表现为惯性面积减小,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则与针刺无显著差别。
研究显示,不论得气与否,被针刺的左足三里穴均表现为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同时减小。而未针刺的右侧足三里伏安特性的表现明显不同,针刺得气时,右侧足三里穴表现为惯性面积减小而针刺未得气时则表现为惯性面积的增大。研究结果表明,在调节远部或全身机能时,针刺“得气”与不“得气”这两种刺激方式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同的。
伏安面积反应了电流扫描过程中穴位电阻的大小,伏安面积大则穴位电阻大。结果提示,单纯的针刺,不管是得气还是不得气都能够减小被刺穴位的电阻。这可能与针刺是由于针刺结束起针后,原针刺间隙被组织液或血液填充,组织液含量增高造成了低电阻现象。这与有学者推断间液(组织液)的相对含量较高是经络低阻特性的根源[6]的理论是一致的。穴位惯性面积反应了穴位储能和释能的能力大小,它可以敏感地反映人体气血的变化[7,8],并与机体的能量代谢直接相关[9,10]。穴位惯性面积小则穴位对能量的传递效率高[4]。针刺可增加穴区血流速度[11],增加局部血流量及血氧饱和度[12],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增强[13-16],从而增加了穴位对能量的传递效率,在伏安曲线上表现为穴位惯性面积减小。而针刺不得气时,对侧穴位表现为惯性面积的增大,穴位传递能量的效率下降。这是否意味着未得气的针刺对机体的机能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呢?尚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 魏建子,沈雪勇,王霆.穴位电阻的含义与测量[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6,23(3):509-511.
[2] 张通,公维军,李雪梅,等.针刺足三里穴时胫前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7):646-648.
[3] Andrew C, Ahn, Ørjan G, Martinsen. Electr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cupuncture Points: Technical Issues and Challenges[J]. The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Complement Medicine, 2007,13(8):817- 824.
[4] 沈雪勇,魏建子,张一和,等.人体穴位伏安特性研究[J].中国针灸, 2006,26(4):267-271.
[5] 王霆,沈雪勇,魏建子,等.穴位伏安特性计算机检测系统的研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7):1427-1429.
[6] 杨威生.低阻经络研究Ⅲ、对经络组织学本质的推断[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2):277-280.
[7] 王捷生,沈雪勇,魏建子,等.冲阳穴伏安特性与人体气血盛衰[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6):29-30.
[8] 魏建子,周钰,王捷生,等.气血变化对穴位伏安特性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3):44-46.
[9] 王霆,沈雪勇,魏建子,等.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三阴交穴伏安特性[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7):39-41.
[10] 王霆,沈雪勇,毛慧娟,等.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足三里穴伏安特性[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444-445.
[11] 王欣.针刺穴位与经脉血气运行的功能及其物质基础[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142-143.
[12] 张向宇,高硕,赵建国,等.不同穴位组合对脑梗死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PET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1):26-30.
[13] 吴祖星,胡翔龙,许金森,等.针刺和加热合谷穴对大肠经线上经皮氧分压和微循环灌注量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8,10(3):37-42.
[14] 关景芳,王理.针刺小鼠足三里穴组织化学实验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6):359-360.
[15] 张海蒙,沈雪勇,王彩虹.公孙、足三里等穴伏安特性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1):1-3.
[16] 魏建子,毛慧娟,沈雪勇,等.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太渊穴伏安特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1):687-690.
Effect of Qi-arrival Acupuncture at Point Zusanli (ST36) on its Volt-ampere Characteristics in Healthy Persons
,-,-,-,-.
-,,201203,
To observe changes in the volt-ampere characteristics of bilateral points Zusanli after acupuncture at the unilateral point and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qi-arrival acupuncture on the volt-ampe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int.The range-increasing and range-decreasing voltage-ampere curves of bilateral points Zusanli and control points were detected using a self-developed intelligent acupoint voltage-ampere characteristic detection system after qi-arrival and non-qi-arrival acupuncture at left point Zusanli in 20 healthy persons.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acupuncture.The range-increasing and range-decreasing voltage-ampere areas and the inertia area were al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qi-arrival and non-qi-arrival acupuncture stimulations of left point Zusanli as compared with before acupuncture (<0.01,<0.05). The inertia area of not acupunctured right point Zusanli also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arrival of qi following acupuncture at the left Zusanli (<0.05), whereas the are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no arrival of qi following the acupuncture (<0.01).Qi-arrival and non-qi-arrival acupuncture stimulations have similar effects on the local acupoint, but they have quit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distant part and the whole body.
Acupuncture; Point, Zusanli (ST36); Volt-ampere characteristic; Needle sensation
1005-0957(2011)07-0433-03
2011-02-14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5229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1489);上海市科委项目(08DZ1972801,10QA1406400);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11ZZ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30304)
周杰(1985 - ),男,2004级7年制学生
魏建子(1972 - ),男,教授,博士
A
R2-03
10.3969/j.issn.1005-0957.2011.07.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