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二聚体检测对糖尿病的临床意义探析

2011-06-08陈德生

哈尔滨医药 2011年6期
关键词:纤溶酶高凝纤溶

陈德生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上海 202150)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降解产生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是体内血浆凝血因子活化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作用启动的首选分子标志物,它是证实体内存在纤维蛋白溶解的特异性指标,因此,检测D-二聚体是判断血栓形成直接而实用的方法。为探讨其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5月至2007年6月期间,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提出的诊断标准)62例,分为两组为糖尿病无并发症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35~60 岁,平均 46.5岁,空腹血糖水平(9.8±3.41)mmol/L,糖尿病有并发症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45~65 岁,平均53.2 岁,空腹血糖水平(13.2 ±3.58)mmol/L;对照组同期血糖监测正常范围内的健康人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4~76岁,平均56.8岁。

1.2 方法

1.2.1 标本制备:全部患者采血前2周未用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于清晨采取空腹静脉血2 mL,用枸橼酸钠9:1抗凝(按枸橼酸钠1.5 mg/mL全血抗凝),以3000 r/min常温离心15 min分离血浆,取血浆测定。

1.2.2 测定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试剂盒由上海捷门生物技术公司提供。检测中采用室内质控程序保证质量。

1.3 统计学处理:测定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DM患者与对照组检测结果

由表1可见,糖尿病并发症组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高于糖尿病无并发症组和对照组,糖尿病无并发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在Aα及Bβ肽链的氨基端,脱落2个小肽,称为纤维蛋白肽A及B(FPA、FPB),剩余的纤维蛋白原为纤维蛋白单体及大分子复合物,此时形成的纤维蛋白为非交联纤维蛋白。纤溶酶也可降解尚未交联的纤维蛋白,形成非交联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中有Aα链上的极性附属物(A、B、C、H 片段),Bβ15 ~42 和 X、Y、D、E片段。非交联纤维蛋白在FXⅢa的作用下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纤溶酶降解交联的纤维蛋白,使之产生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中有极性附属物的多聚体、D-二聚体体,r-r二聚体,一些复合物(复合物1(DD/E),复合物2(DY/YD),复合物3(YY)等)或有些成分的片段以及X、Y、D、E片段。D-二聚体浓度的升高提示体内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它在临床诊断各种疾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2 本研究观察结果显示,糖尿病并发症组,其D-二聚体检测水平明显高于单纯DM无并发症组和健康对照组,说明其凝血活性增强,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能导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的发生或发展[2]。伴有微血管病变时,含量明显增高,而单纯糖尿病患者D-二聚体差异不明显,是因为有凝血激活的存在,机体尚有一定代偿能力,凝血酶产生后很快被中和,不足以引起纤维蛋白的产生及由此引发的继发性纤溶,但此时已处于高凝状态,应予以重视,以预防各种诱因的影响下,发生微血管病变,D-二聚体含量测定可对其进行监控[3]。D-二聚体测定方法是用相应的单抗检测,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高,操作方法简单易行,且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

总之,通过对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D-二聚体的检测,可更明确体内凝血及纤溶的变化,有利于糖尿病病人的病情检测,尤其在预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方圻.现代内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92-198.

[2]孙雪峰,周希静,严海东.血液高凝状态加重糖尿病肾病肾功能障碍[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1,22(9):476 -477.

[3]李勇.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7):1009-1011.

猜你喜欢

纤溶酶高凝纤溶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根霉纤溶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光裸方格星虫纤溶酶SNFE体外溶栓作用及安全性初评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两种粗提纯法对纤溶酶纯化效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