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研究

2011-06-08郑丽雅

对外经贸 2011年9期
关键词:文化站黑龙江省乡镇

刘 萍 郑丽雅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一、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农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日益强烈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日趋加快,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正在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民有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发展态势。农民越来越渴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农村居民不仅乐于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更自发地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及民间团体等。事实表明,正是因为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

从国外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经验来看,只有信息的高度发展才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往黑龙江省农村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电视、广播以及农民间的口耳相传,大部分农民消息渠道狭窄。近年来黑龙江省加大了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力度,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各方面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投入渠道的不断增多,壮大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进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即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开展文化事业的阵地,又是农村文化宣传、教育、组织的物质基础。

从表1中可以看出村民们满足文化需求主要是靠自身,政府和外界的参与只占很小的部分。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目前已建成的乡镇文化站193个,文化服务中心158个,图书馆19个。政府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设剧院、文化活动中心、体育馆、公园等,这些基础设施使农民更便利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表1 黑龙江省农村居民所看书报刊的主要来源

(四)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黑龙江省乡、镇政府已经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多体制的农村文化事业基本框架,农村文化产业已经将文艺、科技、体育融为一体,向综合性的文化产业方向发展。据统计,近十年来各区、县(市)共演出节目两万余个,演出万余场,创作作品近三千个,参演人员近百万,观众达千万人次,在演出内容上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再现了新时期农民的精神风貌,弘扬了时代主旋律,宣传了党的路线。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拥有较好的基础、较丰富的资源,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广大文艺院团转换经营观念,积极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群众性文化团体日益增多。

(五)文化创作群体和活动市场不断壮大

近年来,黑龙江省政府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原则,培育了一批文艺创作群体并且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独特的风格,这些民间的文化创作群体不仅在国内享有声誉,而且其他国家进行了密切交流。目前,黑龙江省有5个县(市)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37个乡镇被评为省级文化先进乡镇,阿城、宾县、方正、巴彦、五常、通河、双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各级文化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转变观念,坚持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通过文企合作、社会赞助等多种形式较好地解决了部分活动经费,为政府分忧,实现了以活动养活动的群众文化新走向,打破了全部由政府拨款的传统方式。

二、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

(一)政府重视力度不够,文化设施匮乏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把农村经济建设放在主要位置上,而对于文化建设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却认识不足,重视力度不够,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少顾及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没有认识到文化对经济的反哺作用。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没有专用的符合标准的场地和设施,哈尔滨市不足50平方米的乡镇文化站有90个,3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文化站有12个,无站舍的乡镇文化站有67个,对文化事业的轻视使经济发展失去后劲,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

(二)财政投入不足,融资渠道狭窄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通知》的要求,各级政府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应不少于财政支出的1%。目前哈尔滨市文化事业经费占比仅为3%左右,哈尔滨市的文化活动经费尚且如此紧张,而乡镇要拿出经费进行文化设施的投入更是难上加难,开展文化活动只能实行单独申报,一事一议。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只能去企业筹集经费,筹资的渠道非常狭窄,且资金匮乏。乡、镇图书馆没有经费投入,已经名存实亡,下乡形式的剧团、电影院也因经费紧张无法正常运作。

(三)观念淡薄,专业人才匮乏

黑龙江省专门从事农村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由于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令文化机构的从业者准入退出不灵活,使得新鲜的血液无法流入,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不愿流出。此外,基层的文化部门条件差、待遇低也导致专业人才的外流,一些从业者存在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知识,业务素质和水平低下,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等问题,无法胜任建设农村文化事业的重任,使得农村文化工作内容单一,缺乏新意,文化事业的进展受阻。

(四)文化事业机制体制不完善

近年来,黑龙江省的乡镇文化事业一直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机构不全等问题。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落实困难,队伍不稳定。县乡文化部门在过去那种“养人”式农村文化运行体制中,根本就没有能力和积极性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致使乡村文化体系“空壳化”。这种体制使文化工作缺少力度,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政府的重视力度,加强领导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让地方政府切实地承担起其应负的责任,转变观念和思路,充分发挥组织和领导带头作用,同时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开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局面。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对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所出台的优惠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切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保证农民真正得到文化上的实惠。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融资

应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市区县(市)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纳入建设规划和财政预算中,创建多渠道文化投入方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办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的投入是主渠道,但是其他的融资渠道也不可放弃。尤其是在现阶段,利用自身优势,扩宽市场,参与竞争,搞好服务,这是经费来源的必要补充,也是增强自身发展实力的重要渠道。

(三)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首先,各级文化馆站要改革管理体制,搞活内部机制,改革用人制度,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严格管理,引进优秀的人才,为人才在基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队伍。扎实推进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搞好现岗干部的在职培训工作,令其做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如东北秧歌、二人转等,大力传播地域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乡土气息浓郁的当代农村文化新氛围。

(四)建立和完善城乡互动的文化链条机制

完善乡镇文化站的准入退出机制,任用有活力、积极向上的文艺骨干担当文化站的重要职务,实行激励机制,推行岗位责任制等。同时,抓住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契机,推动城市文化向农村延伸,通过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对农村给予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局面。

[1]熊嘉.对于农村社区文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18).

[2]黄小俊.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0).

[3]马伟红,王丽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征及发展走向[J].理论学习,2009(8).

[4]李珣.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3).

[5]吴云飞.新农村文化建设贵在创新[J].中国民政,2009(1).

猜你喜欢

文化站黑龙江省乡镇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新时期乡镇文化站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