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市高校大学生户外运动现状与预防损伤调查

2011-06-07陈婧瑜王方刃郁扬王筱婷谢祥全林玉霞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1年4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户外运动运动

陈婧瑜, 王方刃, 郁扬, 王筱婷, 谢祥全, 林玉霞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多种多样的户外运动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作为充满活力的一个群体,大学生更乐于参与户外运动,但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种种原因,运动损伤的事件时有发生,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而且给学习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户外运动与预防损伤现状调查研究,以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更好地防范大学生户外运动损伤事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福州大学城5所高校部分在校大学生,共1 012人。其中福建医科大学154人,福州大学197人,福建省中医药大学204人,福建师范大学211人,闽江学院246人。

1.2 调查方法

于2009年12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分层、整群抽样的基础上,对上述5所大学的普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调查表回收后及时检查并补上漏填项目;数据录入后则由录入员交换检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 200份,实际回收1 012份,回收率84.33%。调查者在调查前都经过严格培训。

1.3 调查内容

户外运动是指在自然场地进行的带有探险性质和体验探险的体育项目群,包括登山、攀岩、野营、野外生存等[1]。调查内容:大学生户外运动现状、与户外运动相关要素的重视情况、防范户外运动常见疾病和意外事故、掌握户外损伤急救措施意识、户外运动预防损伤意识。

1.4 统计处理

所得资料用EpiData软件录入,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1 012大名学生,其中一年级学生205人,二年级学生309人,三年级学生359人,四年级学生139人。其中男性432人,女性580人,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2.7%和57.3%;来自城市的有318人,来自农村的有694人,分别占本次调查总数的31.4%和68.6%。

2.2 户外运动现状

2.2.1 户外运动目的 大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目的各不相同。其中想通过亲近自然减轻生活压力的占到被调查者41.7%;为满足自身兴趣爱好的占23.0%;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占17.4%;想磨练自己意志力的占9.0%;想通过户外运动结识更多朋友的占8.9%。

2.2.2 户外运动时间及频率 由于学业的缘故,大学生户外运动的时间主要集中于周末和寒暑假,选择在这两个时间参与户外运动的占到所有被调查者的49.0%。大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频率见表1。

表1 不同年级大学生每年平均户外运动次数 n,%

2.2.3 运动项目的选择及参与方式 大学生户外运动的项目繁多,按运动地点的不同主要分为山地系列、水上系列和空中系列。其中,学生们参与的主要山地运动项目是登山和山地自行车运动;水上运动项目主要为游泳;空中系列参与率极低。

影响大学生选择运动项目因素中,41.0%的被调查者参与户外运动的吸引力来自于运动地点的风景奇特或优美;安全程度考虑排到第2位,占30.7%;刺激性和挑战性占17.7%,个人体力仅占10.6%。可见,户外运动地点风景是否奇特、优美对大学生影响较大,而个人身体素质对运动项目选择的影响偏小,这就为运动安全造成了隐患。把选择风景奇特优美、刺激性挑战性、安全程度、个人体力进行数据分析,经过卡方检验,男性和女性在选择冒险与保守之间并无差别,与人们印象中男性倾向于冒险,女性倾向于保守不同。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选择户外运动项目的考虑因素 n

2.3 户外运动前期准备状况

在户外运动准备阶段中,有55.2%的被调查者会提前准备防护装置(如手套、绳索、雨具等);有44.8%的参与者无特殊准备;42.5%的学生会携带一些必备药品(如创可贴、碘酒、风油精等),以应对突发情况;50.4%的被调查者会在进行户外运动前,先了解当地的地貌、民俗、卫生及安全状况,这对保护自身安全和顺利地进行户外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有14.9%的被调查大学生愿意在参加户外运动前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以上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对象在进行户外运动前,虽有50%左右的大学生重视(意识到预防运动损伤的)安全的重要性会提前进行相应的准备,但此比例仍然较低,未引起全部大学生的足够重视[2]。

2.4 大学生户外运动损伤现状

本次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参加户外运动中有45.6%受过损伤,其损伤的类型见表3。

表3 大学生户外运动常见损伤类型 n,%

2.5 户外运动损伤预防现状

2.5.1 防范户外运动损伤意识 本调查显示,仅有9.7%的被调查者会经常性地主动搜集户外运动损伤预防知识,49.7%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偶尔了解户外运动损伤预防知识,40.6%的被调查者几乎没有主动学习过相关知识。在被问及是否会为户外运动做相关体能训练时,10.9%的被调查者选择经常做,30.4%选择进行户外运动前才做,58.7%选择基本不做。可见,大学生的科学运动观念尚不完善,损伤防范意识尚不强烈。

户外运动通常是多人同时参与,并带有一定竞技性的色彩。调查中,有的同学主张在运动中应相互协助,发挥团队精神,偶有不适应顾全大局;而有的同学提出应保证安全第一,反对逞强的做法。在调查中,91.6%的被调查者认为良好团队协作有利于避免户外运动损伤;19.5%的被调查者会在感到身体欠佳或精神状态不良的情况下继续坚持户外运动。

2.5.2 掌握户外急救措施的情况 面对突发户外运动损伤,如骨折、中暑、扭伤等情况,76.2%的被调查者了解正确的骨折紧急处理方式,超过87.8%的被调查者能正确选择运动中的补水及防晒措施,46.8%的被调查者能够在实际中正确处理突发的扭伤或肌肉拉伤。可见大学生对户外急救措施知识有所掌握,但可以应对的损伤种类十分有限,对一些常见多发损伤缺乏了解,实际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3 讨论

造成大学生户外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大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比较简单,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缺乏一些简单的急救常识和技能;②对于户外运动的了解不够深入,出行前缺乏必要的体能训练或是防护装备准备不足;③学校、社会对大学生户外运动缺乏必要而正确的引导。应对大学生进行干预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3]。建议如下:

3.1 在大学生中进行户外运动安全知识教育

体育理论课程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应当根据体育课的内容和特点,强调如何自我保护,进行一些辅助练习,使学生在体育锻炼时,能够避免或减轻损伤。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还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和电视,这是大学生了解户外运动主流方式,比如可制作一些易于让大学生接受的短片以达到教育效果。此外,在高校中可通过发展户外运动社团来宣传户外运动安全知识,如粘贴公共海报等,也能有效降低户外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但是我国目前的高校户外运动社团并不发达,阻力主要来自3个方面:缺乏活动资金、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学生家长因不理解而反对[4]。

3.2 对户外运动常见疾病损伤进行预防

从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病因来看,第1位是晒伤,占35.7%,其次摔伤或扭伤。户外运动是大学生接触自然、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对大自然的物理因素应该防患于未然:比如避免烈日曝晒,采取防护措施。平时应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体质,尽量减少危险的行为,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5]。

3.3 加强学校监管

全日制本科学生每年有9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校,倘若学校方面加强监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户外运动损伤。首先,建立节假日去向登记制度,了解学生假期动向,对独自活动学生加强关心和教育,减少独自外出发生伤害的可能;其次,完善高校户外运动社团或协会运作机制,发挥社团、协会在宣传教育方面的作用,组织学生开展体能训练和急救演练,建立健全活动制度,外出集体活动必须上报校保卫处[6]。

[1]刘擎.野外生活生存训练[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6.

[2]周红伟.浙江省高校学生户外运动现状调查和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8,12(2):89.

[3]张鹏飞,陆晶晶.我国户外运动研究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5(5):47.

[4]朱海炎.关于我国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现状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193.

[5]赵刚.户外运动创伤的预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4):68-69.

[6]高兴贵.影响普通高校户外运动发展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24(2):119.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户外运动运动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冬季户外运动
00后阅读偏好的三大特点
不正经运动范
户外运动自然资源分布及其区域开发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户外运动:做一个野孩子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无忧踏青清单
你为何不能幸福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