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学院在校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2011-06-05裴瑞莲
马 波 徐 凤 裴瑞莲
1.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科教研室,吉林白城 137000;2.吉林省白城市医院心理咨询科,吉林白城 137000
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沉迷和上瘾,出现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以及伴随生理性不适的现象[1]。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尚不稳定、不成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对互联网的依赖行为与抑郁、焦虑情绪关系极为密切,已严重影响了部分学生完成学业及正常生活,甚至导致人格扭曲[2]。本研究仅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2010年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1~2年级上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抽取的学生,统一安排时间,采取无记名方式由学生独立填写一组调查问卷,完成后立即收回。本次发放问卷1 880组份,得到有效问卷1 706组份,其中男生483人,女生1 223人。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调查 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生源地、民族等。
1.2.2 网络成瘾的评定 采用美国Young KS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4],该量表规定,10项中出现7项以上者为网络成瘾;出现4 ~ 6项为准成瘾者,3项以下为普通使用者。
1.2.3 抑郁的评定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5],SDS是用来测查人们的抑郁水平的国际通用的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均按1、2、3、4四级评分。抑郁严重度指数=各条目累计分/80。指数在0.5以下者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至轻度抑制;0.60~0.69为轻度至中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
1.2.4 焦虑的评定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SAS是用来测查人们焦虑水平的国际通用的量表,国外研究认为,SAS能较准确地反映有焦虑倾向的精神病患者的主观感受。对每张问卷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粗分×1.25即为标准分,(29.78±0.46)可作为常模总分均值之上限。
1.3 统计学处理
首先将所取得的问卷根据网络成瘾的的评定标准,分成普通网络使用者,准成瘾者、成瘾者3组,然后用SPSS 13.0统计处理每组调查表的SDS、SAS,得到标准分,所得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网络成瘾状况
被调查的1 706人中,普通使用者921人,占53.99%;准成瘾者652人,占38.22%;成瘾者133人,占7.79%。不同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生源地、民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被调查学生SDS与SAS得分情况
方差分析论证,不同网络使用者SDS指数与SAS标准分存在明显差异(P<0.01),数据表明SDS指数与SAS标准分与成瘾程度相关。见表1。
表1 被调查学生SAS与SDS测评结果(± s)
表1 被调查学生SAS与SDS测评结果(± s)
项目 普通网络使用者 准成瘾者 网络成瘾者 P SDS 0.34±0.14 0.50±0.11 0.69±0.13 <0.01 SAS 20.37±0.40 30.56±0.41 41.96±1.34 <0.01
3 讨论
医学院在校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有的学生会出现学习倦怠,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及抑郁,而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和游戏恰好能缓解焦虑。为了逃避焦虑、抑郁经常在网上寻找慰藉,使网络成瘾症状产生,反过来又加重了焦虑、抑郁等心理生理问题。
那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离开了父母,处理问题的能力欠缺,因而焦虑、抑郁,会对自己做出过低的评价。网络游戏能客观评价游戏者的能力,而使游戏者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也可缓解游戏者的焦虑、抑郁,从而刺激学生不断涉足网络。
性格内向的学生比中间型及外向型学生更有可能网络成瘾[6]。这类学生与他人缺乏有效沟通,或缺少情感温暖和理解,或缺乏社交技巧,通过上网可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缺少社会支持易于形成焦虑、抑郁等人格特征[7],而具有这些人格特征者更容易网络成瘾。
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而自己没有能力离开网络时会产生更强烈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为缓解自己的焦虑和抑郁就要继续上网,这样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本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其焦虑程度也超过常模总分均值之上限,提示焦虑、抑郁既可为网络成瘾的成因,也是网络成瘾的结果。网络成瘾及其引起的身心损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对网络成瘾者进行干预是非常必要的。
[1]樊富珉.网络心理障碍:成瘾、预防与矫治[J].心理与健康,2005,101(1):6.
[2]张明志.大学生网路成瘾的成因及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7:90-92.
[3]金伯利·扬.网虫综合症[M].毛英明,毛巧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9.
[4]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增订版):194-196,235-238.
[5]张翠红.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1):761.
[6]淘沙.抑郁倾向大学生社会支持结构及其满意度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39-41.
[7]肖凌燕.大学生特质焦虑与社会支持系统关系的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5(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