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烟台驶上“文化高铁”

2011-06-03江楠

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 2011年2期
关键词:烟台市烟台名录

江楠

目前我市已建立起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去年8月,又整合文化执法资源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成立了烟台市文化市场执法支队。使我市文化市场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十一五”期间,烟台市政府对市直文化产业投入1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5倍。目前已形成了以市文化中心为引领,以周边文化场馆为辅助,以专业和群众文化品牌为支撑,以影视展播、剧场演出、书画展览、广场活动等为内容,立体化、全天候、无缝覆盖的文化网络。

日前,记者采访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烟台市市长张江汀,他向记者详细讲述了烟台驶上“文化高铁”的发展路程。

公共文化服务助力“文化高铁”

记者:文化“软实力”在城市发展进程和百姓生活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烟台市打造“文化烟台”,建设文化大市和文化强市,“十一五”期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如何建立健全的?

张江汀:“十一五”是我市文化建设史上投入最大、发展最快、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事业高度重视,2007年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以来,文化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文化说到底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所以,市委、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先后投入13亿元进行文化建设,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跨入全省领先水平。

2009年10月,总投入近10亿元、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涵盖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大剧院、京剧院、青少年宫和图书城的文化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成为我市的地标性建筑,如今,这里已成为市民美育的园地、高雅艺术的殿堂、文化产业的平台和文明城市的窗口。文化中心从选择在市区黄金地段建设之初就确定了它的性质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为市民服务的,永远是社会效益第一,市政府每年拨款1500万元补贴大剧院,其实这份补贴是给老百姓的,烟台市民在大剧院里观看一次演出,票价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同类演出。可以说,大剧院的演出票如同经济适用房一样,由于有政府补贴。所以也叫“经济适用票”。除大剧院外,总投资40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烟台美术博物馆、画院新馆于2006年竣工启用后,实行免费为市民服务,在美术创作、展览、收藏、研究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每年书画展览达到70多个,实现全天候无缝覆盖。市文化中心和美术博物馆、画院以及烟台山近代建筑群成为整个“十一五”文化繁荣的标志。

文化活动提升城市品位

记者:有了这么大投入,烟台市文化建设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老百姓如何感受到“文化高铁”带来的幸福感?

张江汀:老百姓只有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才能切身感受到“文化高铁”所带来的幸福感。

专业艺术活动的开展层出不穷。打造烟台大剧院艺术殿堂文化品牌,以新年音乐会为例,烟台已经连续举办8年,从我们自己的院团到省内,再到国内优秀院团,直到2008年的国外优秀院团。今年的新年音乐会则是4场:中央民族乐团、奥地利施特劳斯乐团、美国爱乐乐团和莫斯科国立交响乐团。高雅艺术在烟台不断上演,平均每周有两场以上专业艺术演出,使市民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国内外高雅艺术带来的视听盛宴,提升着市民观众的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也提升着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与层次。

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我市城乡目前普遍成立了文艺表演队、庄户剧团、票友俱乐部、书画社、健身队、秧歌队、文化联谊会等文化组织,比较活跃的文化团队有5000多个。“社区文化乐万家”“好歌大家唱”“放歌烟台”等广场活动被命名为山东省社会文化活动知名品牌。通过这些品牌活动,营造了一种全社会共同参与,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交汇融合的和谐氛围。

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厚度”

记者: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地级市中的文物大市,“十一五”期间,烟台市在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江汀:经过三年多不懈努力,我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工作任务,其中,牟平区还作为国家整体验收山东省的两个县市区之一,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实地检查验收。截止到2010年12月底,全市共调查登录的不可移动文物5221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4503处,不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数量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占到全省新发现总量近六分之一。

目前,全市普查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02项,建立了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已公布三批共计79项,其中有胶东全真道教音乐等29个项目进入省级保护名录,胶东大鼓、海阳大秧歌等13个项目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烟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一部分,2010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籍保护工作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领先位置。全市共普查古籍5500部,15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93部入选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603部古籍入选烟台市珍贵古籍名录,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

文化市场产业坚持“两手抓”

记者: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产业发展也是烟台市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台市采取了怎样的发展措施?

张江汀:“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目前我市已建立起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去年8月,又整合文化执法资源力量,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和执法水平不高的问题,成立了烟台市文化市场执法支队,使我市文化市场管理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文化市场进一步健康繁荣,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文化企业已发展到7000余家,从业人员13万人,预计今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00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2007年5月召开的全市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目标。

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则是我市发展事业培育产业、繁荣事业收获产业打造的一块“金字招牌”。自2003年以来,按照“部门搭台、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思路,把文化资源整合成项目,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寻求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连续举办了八届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共成交落实1058个项目,吸纳了1.4亿元的企业和社会资金,成为政府投入的重要补充,用这些资金开展了一批又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活动,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助推力量,在全市营造了“公益文化社会办,繁荣文化为社会”的浓厚氛围。

“十二五”期间加速“文化高铁”建设

记者:经济不断跨越发展的烟台,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建设。接下来的“十二五”,烟台的“文化高铁”又该如何前行?

张江汀:“十二五”期间,文化部门也要强化全方位开放意识,将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办,我市为主要承办城市为契机,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打造好“文化高铁”,让“文化动车组”更加快速前行。

我市将重点建设和完善一批能够体现我市特色、与全国文明城市地位相称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并在各县市区全部建成设施配套、功能齐全、评估达标的“三馆一院”(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经济强县(市、区)和省级以上文化先进县都要建设2-3个标志性文化设施。争取3-5个省级文保单位跨入国保单位行列。努力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快乐感。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争取80%的县市区建成省级社会文化先进县,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培育农村文化大院示范点3000个,农家书屋覆盖全市所有社区,并全部达到标准。同时,到2015年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一个行政村一个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继续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传统新闻出版事业。

责任编辑:江北

人才告急

万江心马健张静

2011年,“用工荒”如期而至。

政府和企业选择了最直接的解决办法,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和加薪。有专家称,今年不同行业将有平均8%的加薪幅度。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受访者对工资的增长持保守态度,超过五成的被访者预期自己2011年的薪酬涨幅会超过5%,跑赢当前CPI。

然而,连年的“用工荒”已经不是简单提高薪资水平所能解决,其背后的经济布局、产业调整、用人制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开始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逐渐显现。

在中西部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增加,东南沿海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企业和人才都被推到了一个再次选择的十字路口……

猜你喜欢

烟台市烟台名录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灌木丛篁图》
烟台市苹果种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生产商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