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早期ST段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2011-06-02薛洋洋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温州325000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导联尿激酶胸痛

薛洋洋 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温州 325000

常规体表心电图是早期确诊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动态观察其演变的简便、快速、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尽管经静脉溶栓治疗已证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大有益处,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差。笔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2h的心电图ST段变化进行分析,根据ST段下降的不同程度进行分组,观察各组之间心肌酶谱的变化规律,为心电图早期ST段变化能否作为判定溶栓治疗预后重要指标提出依据,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5月我院住院急性AMI患者70例,均符合WHO的AMI诊断标准及溶栓条件[1],其中男5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1.5±8.5)岁。均未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诊断以持续胸痛超过30min,含硝酸甘油不缓解,心电图(ECG)相邻部位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0.2mV为标准。均胸痛发作6h以内,年龄<70岁,2周内无活动性出血史,无近期外伤史,无出血性脑血管病史,选用尿激酶经静脉溶栓治疗。

2 研究方法

2.1 给药方法 溶栓药选用国产尿激酶(UK)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30min内静脉滴入。所有患者静滴UK前予阿斯匹林300mg,1天1次,连服3天,以后每天100mg。静脉滴注UK后12h,给予肝素钙7500U,皮下注射7天。常规静脉滴注硝酸甘油(2~3mg/h)。

2.2 观察指标 溶栓前常规12导联ECG描记,溶栓后每30min描记1次,至溶栓后3h,测定ST段抬高的积分和(ΣST)。如前壁 AMI,测量导联 I、aVL、V1~V6 的 ΣST;下壁 AMI,测量导联Ⅱ、Ⅲ、aVL、V5~V6的ΣST。计算溶栓前及溶栓后2h ST段下降百分数。采用国际标准方法测定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所有患者于胸痛后8~24h,每隔2h进行CKMB监测,观察胸痛后CK-MB峰值时间,溶栓后CK-MB峰值时间。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数据以()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 结果

70例中溶栓后2h ST段下降≥70%19例,2h ST段下降<30%24例,2h ST段下降30%~70%27例。三组间ST段下降百分数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一般情况与溶栓后2h ST下降的关系见表1。溶栓后2h ST段下降>70%者胸痛后、溶栓后CK-MB峰时及CK-MB峰值均少于溶栓后2h ST下降<30%者(P<0.05),见表 2。

表1 AMI患者一般情况与溶栓后2h ST下降情况 例

表2 溶栓后2h ST与CK-MB峰值()

表2 溶栓后2h ST与CK-MB峰值()

注:与溶栓后ST段下降<30%者比较,△P<0.05

ST下降 胸痛后CK-MB峰时/h溶栓后CK-MB峰时/h CK-MB峰值/(U/L)>70% 13.9±0.8△ 10.7±0.8△ 201.0±28.9△30%~70% 14.2±0.8△ 10.8±0.9△ 285.0±32.9<30% 17.9±0.9 13.7±1.0 298.0±33.1

4 讨论

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急性心肌梗死静脉应用溶栓剂治疗,血管再通率达58%~76%[2]。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堵塞的血管再通时,抬高的ST段迅速下降或返回等电位线水平,且大多数冠状动脉再通发生在溶栓后60min内[3],因此AMI静脉溶栓后观察心电图ST变化,可以了解冠状动脉是否再通及估计再通程度,这对评估患者预后及是否加强后期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有文献表明,溶栓后ST段变化是预测住院患者病死率和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因素[5]。而冠状动脉造影仅能证明心外膜的动脉是否再通,而心电图ST段变化是反映滋养心肌细胞的血管是否再通的简便、可靠方法,并能很好地预测临床预后,并及时对危重患者作出进一步治疗方案[6]。

本研究中,溶栓后2h ST段下降>70%者,其胸痛后酶峰值时间及溶栓后酶峰值时间明显短于ST段下降<30%(P<0.05),而前者CK-MB峰值含量也明显低于后者(P<0.05)。因此,溶栓后定期观察ST段的下降规律,并将其作为早期判定预后的指标是有可靠根据的。本组结果提示,溶栓后2h ST段下降<30%的患者应积极进行PTCA或其它的冠脉溶栓治疗。心电监测ST段变化是一种预测早期临床预后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1]王吉耀.内科学[M].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5:283-284.

[2]梁定好,甄兴国,张远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时间与疗效的关系[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0):1689-1690.

[3]Brodie BR,Stuckey TD,Hansen C,et al.Relation between elect rocardiographic ST-egment resolution and early and late outcomes after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2005,95(3):343-348.

[4]李敏,林砜仪,陈晓辉,等.急诊应用不同溶栓药物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回顾性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2):1085-1088.

[5]潘金刚,李卉.心肌梗死126例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探讨[J].医学创新研究,2007,8(6):33-34.

[6]兰艳丽.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5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6,35:1559-1560.

猜你喜欢

导联尿激酶胸痛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回旋支闭塞引起孤立Ⅰ、aVL导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例并文献复习
胸痛中心成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的影响
有些胸痛会猝死
六安市人民医院组建胸痛急救网络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急性非心源性胸痛治疗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与心电图相关性研究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