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眼睛海洋精灵
2011-06-01
文 _ 本刊特约记者 一 盈
救海豹,救猫,救狗……归根到底救的是人心,使人心向善。
—张丹
春天,万物生长,生机无限。但在地球的某些角落,春天却是一场浩劫。
3月,冰雪浩瀚的圣劳伦斯湾被浮冰覆盖,美不胜收。和煦的阳光下,一只刚出生十几天模样的小海豹披着洁白细软的胎毛笨拙地在冰面上嬉戏。突然,一个手持刺棍的猎人走入画面,小海豹懵懂不觉。在它还没有明白过来时,巨大的刺棍迎头砸下,小海豹发出一声婴儿般的惨叫,痛苦地抽搐起来。紧接着,猎人抽出一把闪亮的匕首,把小海豹开膛破肚……殷红的鲜血在洁白的冰面上缓缓洇开。
这是来自美国国际人道对待动物协会的一组影像画面。每年3月是海豹繁殖的季节,3月底,加拿大东海岸的浮冰海面就被蓄势待发的海豹捕猎船占据。加拿大允许捕杀刚出生12天的小海豹,于是在过去的6年中,有100多万只海豹惨遭杀戮。
血腥屠杀到家门口了!
因为憨态可掬,海豹被誉为“大眼睛的海洋精灵”。但即便是精灵,也很难逃脱人类的贪欲。2010年1月,中国动物保护人士蓦然发现,加拿大海洋与渔业部长率领的加拿大海豹业“军团”已然来到中国,在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裘皮革皮制品交易会”上,公然推销包括海豹皮毛、海豹油、海豹器官在内的各种海豹产品,并组织了数场海豹皮毛时装秀。
“这可真是个令人震惊的坏消息!”中国动物保护人士张丹说。事实上,在今天经济高度发达的加拿大,海豹产业的商业价值极低。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的商业海豹猎杀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足100万欧元。猎杀海豹所获得的收益不及主要猎杀区纽芬兰省财政总收入的1%。随着全球对海豹捕杀业的抗拒,2009年5月,欧盟出台针对海豹产品的禁令,全面禁止28个成员国进口海豹产品。
“西班牙斗牛、日本捕鲸、加拿大海豹产品、爱尔兰灰狗赛、美国牛仔表演……这么多没落的、血腥的行业纷纷涌向中国,难道中国真的成了世界垃圾产业与血腥产品的倾倒场吗?”张丹痛心地发问。
作为一名资深动物保护志愿者和媒体人(美国《财富》杂志北京分社编辑),张丹长期致力于动物保护工作。2009年7月,张丹发起成立中国首家动物保护记者沙龙。彼时,她刚刚倾心完成一期拯救黑熊的大型专题活动,还没有从惨遭活体取胆汁的黑熊的苦难中走出,又立刻因极地冰原海豹的命运而不安。
为顺利打开中国市场,2010年4月和9月,加拿大海豹制品海外推销中心分别在京、广举办两场培训会,培训中国商家与设计师将海豹产品用于服装、箱包、靴子等。想到中国这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潜力之巨大,张丹形容自己“不寒而栗”。
中国对海豹产品说“不”
在美国国际人道对待动物协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帮助下,张丹收集了大量文献,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通过网络、报刊、论坛等各种方式把海豹捕杀业的真相广而告之。她相信,“一旦国人了解真相,一定会对海豹制品说不的”。
2010年11月,张丹为美国国际人道对待动物协会策划举办“对加拿大海豹产品说‘不’”新闻发布会。国内外主要媒体、专家学者、国内外动物保护组织代表、影视明星……逾百人聚集一堂,纷纷对加拿大商业猎杀海豹及试图向中国兜售海豹制品的行为进行谴责。发布会上,张丹结识了国际反猎杀海豹的斗士、美国国际人道对待动物协会加拿大执行董事丽贝卡·阿德沃兹。
从1997年至今,在每年春天的海豹捕杀季开始之时,金发美女丽贝卡总要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猎杀现场,并把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传播到世界各地。正当各国纷纷向海豹捕杀关闭大门之时,中国消费者的态度成为这个血腥行业是否终结的关键力量。
“很多人说,中国没有动物保护法,中国人什么都敢吃、什么都敢穿,所以海豹产品在中国的市场潜力无限。”丽贝卡对张丹说,“我想不是的。”的确,中国民间对海豹说“不”的声音越来越大。不久,一封由全国50多家动物保护组织联合署名的抗议信由张丹寄往加拿大政府及其驻华大使馆,信中说:“在中国推销海豹产品,遗憾地说,是对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精神文明建设起破坏和阻碍作用的……己所不欲,请勿施于人。”
2011年1月,“2011中国国际裘皮革皮制品交易会”如期举行,更大规模的加拿大海豹军团“卷土重来”。带着200份中英文公开信,张丹来到交易会现场对海豹贩子进行实地调查。摸着一摞摞堆得高高的完整而细软的小海豹皮毛,她痛心不已。不顾皮毛经销商们异样的眼神,张丹挨个展台散发公开信。与此同时,另一位动物保护志愿者解征用一枚别针把一则波普风格的抗议海报别在背部皮肤上,呼吁中国人共同抵制海豹产品。
回到家中,张丹感觉一张张海豹婴儿的毛皮仿佛在无声地呐喊“救救我”。和着泪水,张丹草就了一首歌《我是可爱的小海豹》:“我的眼神至纯至真/我的模样人人见了都想抱/北极的浮冰是我家啊/我是海中精灵小海豹……”
中国海豹产品阻击战
不久前,在成都举办的第七届亚洲动物大会上,文弱的张丹被大会授予首届亚洲动物福利奖项“安德鲁奖”之“杰出媒体贡献奖”。沉甸甸的奖项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在中国,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动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极其艰难。尽管民间抗议之声迭起,2011年3月,加拿大政府还是与中国政府达成了一项市场准入安排,允许加拿大所有的海豹产品出口到中国。
张丹没有气馁,而是与大家互相鼓励:与其他动物的保护工作相比,抵制海豹制品是有胜算的,因为进口加拿大海豹制品现在只是市场准入安排,尚未产生法律效力。如果我们足够努力,战略战术足够正确,就有可能把灾难遏止在源头。
经过志愿者们的多方奔走,今年“两会”期间,张丹终于把一份呼吁尽快立法禁止海豹制品进口的提案顺利递交到全国人大代表手中。而动物保护记者沙龙、首都爱护动物协会、达尔问自然求知社、护生合唱团等国内外动物保护组织联合行动,展开一系列“阻击战”,形式包括新闻发布会、护生演唱会、专题讲座、研讨会、高校与地铁宣传活动、市场调查与说服工作等。
2011年3月15日,国际海豹保护日,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一只只白色的“小海豹”蜷缩在一起,邪恶的猎杀者挥舞着棍棒向它们走去,天使下凡拯救小海豹……这是中央音乐学院张丽达教授创作的《小海豹Baby》的首场演出,也是“国际海豹保护日暨《小海豹Baby》”的新闻发布会现场。
听着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作为活动的策划者及主持人,张丹又一次动容。的确,世界上正在进行的针对动物的大屠杀成千上万,你能救得了几只?“救一只是一只。可能被救的只是需要被救助的动物的亿万分之一,但对这一只来说,其命运就百分之百改变了。”张丹诚挚地说。而这,或许也是天下所有动物保护志愿者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