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氨溴索对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
2011-05-31胡韫科白成祥刘俊伟
胡韫科 白成祥 刘俊伟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以中耳鼓室积液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1],是小儿及成人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咽鼓管功能障碍是SOM发病的重要机制,其中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减少所致的粘膜表面张力增加是该机制的关键环节[2]。近年来,由于盐酸氨溴索具有刺激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和释放、活化粘膜纤毛上皮的作用,医学界已开始将其应用于SOM的治疗[3]。本研究观察了盐酸氨溴索对SOM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门诊收治的100例SOM患者,其中男56例,女44例,排除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或腺样体肥大、耳毒性药物用药史和噪声性听力损伤史。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63耳),男28例(37耳),女22例(26耳),平均(30.25±11.56)岁,病程(26.86±8.62)d,语频气导听阈值为(27±11d)B;对照组50例(64耳),男29例(39耳),女21例(25耳),平均(30.62±11.37)岁,病程(27.35±7.69)d,语频气导听阈值为(28±12)dB。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程、语频气导听阈值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各组患者均以1%利多卡因于鼓膜表面进行麻醉,用7号穿刺针在鼓膜紧张部前下象限穿刺抽吸耳道内积液,对照组于鼓室内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实验组于鼓室内注入盐酸氨溴索注射液30mg,1次/周,4周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同时给予1%麻黄素滴鼻液滴鼻,口服适量地塞米松,酌情使用抗生素。
1.2.2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
①纯音听阈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频率气导听力提高水平。②疗效判定:痊愈:自觉症状消失,鼓室导抗图由B或C型转为A型,或由B型转为C型,或0.5KHz、1KHz、2KHz各频率听阈恢复正常(<25dB)或达健耳水平,或听力提高≥20dB。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鼓室导抗图由B型转为C型,听力提高>20dB;治疗前后鼓室导抗图有或没有变化,和(或)各频率听阈恢复正常或各频率平均听力提高约20dB。有效:治疗前后鼓室导抗图无变化,各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20dB。无效:治疗前后鼓室导抗图无变化,各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dB[4]。总有效率=[(痊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t检验行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以x2检验行组间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不同频率气导听力提高水平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不同频率气导听力提高水平比较(dB)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已证实,咽鼓管和中耳腔的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增加咽鼓管的被动开放压力,降低其顺应性,导致中耳腔积液,发生SOM[2]。目前,恢复咽鼓管功能和抗感染已成为治疗SOM的重要原则[3]。
盐酸氨溴索是新一代粘液溶解剂,对呼吸系统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本研究在SOM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盐酸氨溴索,治疗后各频率的气导听力提高水平和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机制可能在于:①刺激咽鼓管、中耳腔粘膜的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和分泌,降低咽鼓管开放压力,改善通气与引流[5];②增加粘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粘液腺的分泌,从而降低分泌物的粘度[1];③增强粘膜纤毛传输系统功能,加速粘液纤毛运输,促中耳积液排出,恢复咽鼓管功能[4];④降低炎性介质释放,减轻炎症[3]。综上所述,盐酸氨溴索可有效缓解SOM患者症状,并改善其听力,具有极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1]陆伟明.12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8):141-142.
[2]韦懿.盐酸氨溴索辅治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0,3(16):89-90.
[3]武玲芳.盐酸氨溴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0,22(5):132-133.
[4]周志军,叶建明,管建丽.盐酸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鼓室内注射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10,22(5):165-166.
[5]崔新颜,董金霞,苏金柱.盐酸氨溴索治疗儿童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