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压倒政治?
2011-05-30胡晓明
胡晓明
日前,电影《赛德克·巴莱》在全台湾首映,横扫千军,刷新了台湾地区近年来最卖座电影的纪录。《赛德克·巴莱》讲述台湾抗战史上真实的雾社事件:1930年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人不堪日本侵略者的压迫,起而英勇反抗,最终被残酷镇压,这样一个悲歌慷慨的故事,完全适合于吴宇森式的暴力美学风格,美国越战大片的声光效果,以及好莱坞式全方位出击的广告营销模式,所以,这部耗资新台币7亿元(约人民币1.6亿元)拍摄的电影,还未正式上映,已有万人空巷,先声夺人的气势。从目前的热度上来说,这部电影已经不仅作为一个电影,而且作为一个重大事件,一个盛大节日,充分释放媒体的狂欢、经济的热力、民众的潜意识:超越蓝绿恶斗,化解族群仇恨,无疑是成功的。
政治上成功的标志,是在台湾的凯达格兰大道,举办了全台首映。首映完毕,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10分钟,其间不断有观众大喊“台湾加油”。要知道,凯达格兰大道,是百万红衫军反贪腐,倒扁的战场,是蓝绿两大阵营游行请愿的政治大道。现在,一部根据描写台湾原住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史诗电影,在这里首映,马英九与蔡英文都双双出席首映式,而且纯粹作为观众,没有安排他们任何发言的仪式,这被台湾媒体誉为艺文超越政治、体现文化的力量的创举。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疑是超越政治的。但是真的就有这样纯粹的艺术么?正如约瑟夫·奈在《柔性权力》一书中说:“有价值的资讯与娱乐之间的界线从来都不像某些知识分子所想的那么清楚,而在一个媒体当道的世界,两者之间的分别更是模糊。”这是说当今时代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艺术与政治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要看什么样的政治。超越蓝绿恶斗,绝不仅仅是台湾某些政客所标榜的第三种势力的政治,而是民众心中最大的政治。台湾的民众,在认同的问题上,太悲情了,太撕裂了,犹如一个孩子,好好地长大了,然而突然有人告诉他,你不是这个妈生的,不是这个爸爸生的,甚至,你不是这里的人,他突然没有家了。亲人的面孔也诡异了。因而,台湾多么需要一个超越这一切,亮丽地、有力量地、畅朗透气地喊出来:台湾,加油!
所以,绿营媒体做的文章:这部电影强调原住民的反抗外来侵略史,正是隐喻台湾是台湾自己的,外来者都是侵略者。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大刀,隐喻着向所有的外来侵略者砍下去。这样的狭隘政治的解读,其实是貌似政治,其实是虚假的意识,因为它只是政客们的观感,而不是创作者的想法,更不是观众的观感。
所以,说到底,《赛德克·巴莱》,并不是艺文压倒了政治,而是艺文高扬政治,只不过,是公民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