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建设及其研究利用

2011-05-30张春霞骆仁祥丁雨龙王福升

世界竹藤通讯 2011年3期
关键词:竹种林业大学竹子

张春霞 骆仁祥 丁雨龙 王福升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37)

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竹种园是我国最早的一个集竹子种质资源保存、科研、教学、生产、科普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竹类植物园。自1965建园以来,长期应用于竹子引种栽培及资源保护性研究,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收集引种了我国大量的竹子资源及一些国外的珍稀观赏竹种,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竹子种质基因库,竹园的各项功能也不断得以充分开发,对我国的竹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1 竹种园的建设

1.1 竹种园概况

竹种园位于位于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内及其下属的实习林场。南京位于北纬32º,东经118º48´,属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15.7 ℃,年温差较大,可达25.3 ℃(7月份平均28 ℃,1月份平均2.2 ℃),极端最高温度为43 ℃,极端最低温度为-15.9 ℃。年降雨量平均971.7 mm,春、夏两季占70 %以上,秋冬仅占30%,全年积温(10 ℃以上)为4897 ℃,无霜期233天。土壤属于下蜀系黄壤。

竹园地势为缓坡地,占地面积12 hm2。竹园配有大棚及一个组织培养室。

1.2 园区的规划

根据竹种分类将竹种园划分为散生竹区和丛生混生区两大区。每一区内再划分为10 m×10 m的若干整齐小块,每一小块中布置一个品种,并做好竹种样地编号记录,绘制竹种园的竹种平面分布图。在竹种栽植时,具有相同较低分类等级的竹种靠近分布栽植,以便今后的比较研究。

1.3 竹种的隔离

竹种园位于我国竹子自然分布区的北缘[1],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园内的竹种主要以散生竹及混生竹为主。由于它们的扩鞭能力极强,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高密度种植不同的散生及混生竹种,防止不同竹种之间的串鞭,是竹园基础设施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竹种的隔离,采用了隔离排水沟法和水泥隔离板法2种方法。

隔离排水沟法:即在每个竹种样地的四边用砖块在地下砌一深70 cm、宽35 cm的隔离沟(图1),此沟既起到了隔离竹种防止串鞭的作用,又可以起到排水沟的作用。在沟上覆盖上水泥板,又成了作业道(图2),集隔离、排水、道路3项功能,有效的节约了土地面积。

水泥隔离板法:即在每个竹种样地的四边将长宽厚分别为100 cm、70 cm、3 cm的水泥板垂直埋于地下,并进行无缝连接(图3),以起到隔离竹种防止串鞭的作用,然后在其上再覆盖上水泥板,同样可以成为作业道。

图1 隔离排水沟法

图2 作业道

调查分析发现,采用隔离排水沟进行竹种隔离的样地中,竹子生长明显好于采用水泥隔离板的方法。但是,采用隔离排水沟法的建设成本明显高于采用水泥隔离板的方法。所以,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根据竹种园的建设标准,竹种数量规模及其经费情况,在竹种隔离时可以采用一边或两边乃至三边为隔离排水沟,剩余边为水泥隔离板的方法,以综合平衡竹子的种植生长效果和竹园建设成本问题。

1.4 竹子资源的引种收集

根据南京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尽可能多的收集能在当地生长的各属竹种,并且引进一些有较高经济价值或学术研究价值的南方竹种进行引种驯化,丰富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采用野外收集、交换和转引相结合的方法,广泛收集国内外的材用、笋用、叶用及绿化观赏用各类竹子品种。

图3 水泥隔离板法

竹种园最初的竹子引种始于1965年南京林业大学树木园建园之际,主要引种了南京本地的一些竹种,如毛金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henonis),淡竹(Phyllostachys var. henonis),人面竹(Phyllostachys aurea)、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铺地竹(Sasa argenteastriatus)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计划”的资助下,开展了南竹北移工作,先后从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福建、江西等我国的竹子主产区引进了大量南方竹种,如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斑苦竹(Pleioblastus maculatus)、少穗竹(Oligostachyum sulcatum)、筇竹(Qiongzhuea tumidinoda)、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黔竹(Dendrocalamus tsiangii)、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小琴丝竹(Bambusa multiplex f.)、风尾竹(Bambusa multiplex cv.fernleaf)、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等。

20世纪80年代初及90年代末,与日本、智利等学者进行了竹种交流,交换引进了螺节竹(Pleioblastus gramineus f. monitrispiralis)、黄条金刚竹(Sasa Kurilensis f)、白纹阴阳竹(Hibanobambusa tranquillans f. shiroshima)、辣韭矢竹(Pseudosasa japonica cv. Tsutsumiana)、金明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 f kimmei)、白纹椎谷世(Sasaella glbra f.albo-striata)、异叶苦竹(Pleioblastus simonii f. albostriatus[2])、红竿寒竹(Chimonobambusa marmoreal f.variegata)、秋竹(Chusquea culeou)等,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引种驯化研究,繁殖出一定数量规模的竹苗,尤其是其中的白纹阴阳竹、白纹椎谷世及黄条金刚竹,由于其极高的观赏价值,深受欢迎,在南至深圳植物园,北至北京植物园,西至陕西楼观台,均从本竹种园进行转引栽培。

2000年前后又进行了两次集中引种,在扩大原有竹子品种数量的基础上,增添的新品种有:酸竹(Acidosasa chinensis)、鼓节竹(Bambusa tuldoides cv. Swolleninternode)、贵州悬竹(Ampelocalamus calcareous)、小蓬竹(Drepanostachyum luodianense)、狭叶倭竹(Shibataea lanceifolia)、温州水竹(Bambusa textiles var. tasca)、爬竹(Drepanostachyum scandens)、黑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f.Denigrata)、对 花 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 duihuazhu)黄槽篌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f. Mirabilis)、绿槽篌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 f. Speciosa),圣音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f.tubaeformis)、花叶寒竹(Chimonobambusa marmorea f. Variegata)、赤竹(Sasa logiligulata)、具耳箬竹(Indocalamus auriculatu)、翼鞘箭竹(Fargesia alatovaginata)等,进一步丰富了竹种园的品种。至此,本竹种园收集的竹子属数达到26属,约200种。

1.5 抚育管理

根据各竹种各自的生长特性,全年进行林分常规抚育及病虫害防治工作,以保证竹林健康生长。

2 竹种园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

2.1 种质资源的基础研究

依托大学先进、强大的科研力量,竹种园利用自身丰富的竹子种质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科学研究。竹子生物、生态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相对竹子栽培应用研究较为薄弱,但竹子生理、生态机制的揭示对促进竹子的栽培推广和高效生产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近几年来,结合竹种园的资源优势和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开展了竹子抗寒[3]、抗旱[4],开花[5~8]、遗传[9、10]及生长[11]利用[12、13]等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发竹子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竹子资源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可行性理论基础。

2.2 快繁研究

在对竹子常规的繁殖方法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对竹种园中的一些珍稀竹种进行了快速繁殖研究,包括扦插容器育苗和组织培养的试管育苗。扦插可在短期内培育出大量与亲本优良遗传性状完全一致的竹苗,缩短育苗时间,提高土地利用率。相对于扦插繁殖,植物组织培养的繁殖系数更高,繁殖世代短,不受季节和环境条件限制,为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优质苗木提供了可能。

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成功摸索出近十几个竹种的快繁体系方法[14~16],如慈竹、菲白竹、翠竹、哺鸡竹、紫竹、铺地竹、孝顺竹、花杆佛肚竹、秋竹、金镶玉竹、爬竹、白纹阴阳竹等。

2.3 种质资源及种植技术的推广

竹种园的引种栽培工作使我们在南竹北移、繁育、栽培、竹种园引种建设以及竹子园林绿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依托我们在竹子资源及技术方面的优势,我们积极与政府林业部门、企业以及个体林农朋友联系、合作,将我们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多年来,我们为陕西楼观台竹类植物园,北京植物园、北京紫竹院公园,河南博爱竹子公园、常州特种观赏竹种园、山东济南市林业局、江苏江都大禹风景竹园、厦门植物园、北京四季青等竹子苗木基地等多家企业、公园、苗木基地提供技术指导和种质资源支撑,包括环境评价、竹种选择、栽培抚育措施等全程服务,为我国竹子资源的推广,尤其是竹子在北方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4 构建种质资源数据库

为了更好地对数量巨大的竹子资源进行系统保护和研究,构建数据库共享平台显得十分必要。在对竹种园竹种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之上,依据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森林植物种质资源发布与描述规范相关标准对已收集、保存的竹子种质资源进行的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包括基本特征数据信息、生物学等遗传信息、繁殖技术数据信息等,构建种质资源数据库,上传至“中国森林植物种质资源”网(http:/www.fgr.cn),参与竹子种质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为竹子种质资源的科研、检索、交流提供方便,也可以为决策管理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实现我园竹子种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可持续利用。

2.5 科研及科普基地

以本竹种园为基地,竹种园贮存资源为依托,先后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如“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48”项目,以及省、市级项目十几项。

此外,每年有上千人次的中外学者及大中小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竹种园已成为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宣传和教学基地。

3 竹种园未来工作重点

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引种的范围,加强研究深度,提高竹种园的管理水平,完善竹子的生物学习性、生理生态习性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建立竹子的生长及习性的综合管理系统,为竹子资源保护和竹子生产提供基本条件和技术支撑。

[1]周芳纯,竹林培育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2]冈村はに,田中幸男.日本的园艺竹种[J].竹类研究,1988,7(2):10-15.

[3]刘国华,自然状态下竹子的抗寒性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06,25(2):20-26.

[4]林树燕,丁雨龙.三种观赏竹抗旱生理指标的研究及其综合评价[J].竹子研究汇刊,2006,25(2):11-16.

[5]林树燕,丁雨龙. 刚竹属3个竹种的开花生物学特性[J], 林业科技开发,2007,21 (5):20-26.

[6]谢寅峰,林侯,丁雨龙.镧对鹅毛竹开花后光合特性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5):10-16.

[7]林树燕,丁雨龙,张昊.5种竹子花粉萌发率及开花特性[J].林业科学,2008,44(10):12-18.

[8]张春霞,谢寅峰,丁雨龙.福建茶杆竹开花结实期间的叶片衰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3):12-17.

[9]武建云,邓玉营,丁雨龙.篌竹变种的RAPD分析[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21 (1):8-14.

[10]诸葛强,丁雨龙,续晨等,基于核糖体DNA ITS序列和叶绿体DNA trnL-F序列的青篱竹属Arundinaria及近缘属系统发育关系的初步研究(英文)[J],林业研究(英文版),2005,41(1)

[11]刘国华,王福升.6种地被竹高生长规律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2):15-20.

[12]王 波,丁雨龙,竹叶资源的应用研究现状[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24-28.

[13]王 波,丁雨龙.铺地竹叶饲用价值的评定[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3):30-36.

[14]张春霞,丁雨龙,骆仁祥,林树燕. 菲白竹新栽培型——菲绿竹[J].林业科技开发,2009,(3):28-30.

[15]王光萍,丁雨龙,观赏竹的试管快繁研究[J],林业科学,2005,41(5):30-36.

[16]吴 涛,卢娟娟,丁雨龙.金丝慈竹愈伤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8, 22(2):23-26.

猜你喜欢

竹种林业大学竹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稿约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和竹子在一起
河南淅川竹博园竹种引种试验初报
牡竹属3个竹种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特性研究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