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对子宫肌瘤不同术式的认知调查及分析
2011-05-29臧季贤季爱华陈玲玲
臧季贤,季爱华,陈玲玲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妇科,江苏南京,210002)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30~50岁妇女,发病率30%~50%[1]。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全切术、子宫次全切除术是临床上子宫肌瘤常见的3种手术治疗方式。由于妇女健康意识的提高,为保留子宫,为更好的保护卵巢功能,要求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越来越多[2]。本文对100例子宫肌瘤患者在患者未知自己的术式情况下发放自设问卷调查及访谈式调查,了解患者对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全切术、子宫次全切除术的认知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在已知术式情况下对其认可程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在本院妇科因子宫肌瘤住院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年龄21~50岁,学历中专以上68人,高中学历11人,初中及以下学历21人。100例患者均无精神疾病,均能自行思考,判断事物。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设问卷调查法及访谈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①患者一般情况(年龄、学历、职业);②患者对子宫肌瘤此疾病的认识;③患者对子宫肌瘤手术方式的认识。
统计医生告知患者术式并解释原因时患者提出疑问的次数。
2 结 果
在未知术式时88例患者选择子宫肌瘤剔除术,10例患者选择子宫全切术,2例选择子宫次全切除术。从表1可以看出学历越高的患者对子宫肌瘤的相关知识认识度越好。表2反映出学历越高的患者健康意识越强,越主动获取知识。学历低的患者常被动接受知识。
表1 患者疾病及手术方式认知表
表2 患者在已知自己术式后提出疑问的次数
3 讨 论
子宫肌瘤的术式有很多种,术式的选择必须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根据子宫肌瘤的大小、部位,以及患者的年龄、有无生育要求来决定最佳的术式[3]。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全切术、子宫次全切除术是临床上子宫肌瘤常见的3种手术治疗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上常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宫腔镜子宫肌瘤电切术电切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一般适用于子宫肌瘤数目≤3个,肌瘤直径<9 cm的浆膜下或肌壁间肌瘤,以宫底和宫体部肌瘤较好操作[4]。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适用于子宫体积小于14周,肌瘤直径<10 cm,无明显粘连的患者[5]。宫腔镜电切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相比较,具有不开腹、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疼痛小、病率底、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且能保留子宫,不影响卵巢功能。但其仅适用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治疗,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的最佳方法[6]。子宫全切术可以完整地切除病变子宫,无肌瘤复发及宫颈残端癌之忧,但是手术相对复杂,切除了子宫的各组韧带,破环了盆地的完整性,可能发生阴道脱垂[7]。子宫肌瘤大、个数多、症状明显、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者,可行全子宫切除[1]。有研究报道多发肌瘤的复发率(33.33%)明显高于单发肌瘤患者(11.76%)[8]。次全子宫切除术手术操作简单,保留健康宫颈,术后宫颈可分泌黏液,阴道长度不变。次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日后发生宫颈残端癌的几率为0.24%~1.8%,发生率与普通人群相似,但术后需长期细胞学随诊,留下宫颈有发生宫颈肌瘤、宫颈炎或息肉的可能,给患者造成不利的影响[7]。
子宫肌瘤剔除术可保留完整子宫,保留生育功能,对患者身心影响较小,易被多数患者接受[4]。患者在未知自己术式情况下多选择子宫肌瘤剔除术。在医护工作者解释宣教下,100例患者中最后有60例进行了子宫肌瘤剔除术,32例采取了子宫全切术,8例采取了子宫次全切除术。学历高的患者提出疑问次数多,其知识面广但片面,医护工作者要认真耐心解释选择术式的意义及原因,和患者探讨最合适术式。对于学历低、知识缺乏的患者,需系统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让其理解为其选择术式的意义。
[1]丰有吉,沈 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2.
[2]王 健,徐耀辉.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09):58.
[3]王淑玲,万丽英,荆瑞霞,等.子宫肌瘤不同术式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16):52.
[4]姚小丽,付爱民.两种微创术式剔除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9):2642.
[5]景颂恩,董长江.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95例临床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6,41(06):999.
[6]黄 琼,谭训清,崔 红.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粘膜下肌瘤41例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02):341.
[7]余晓娟.两种方式治疗子宫肌瘤376例术后随访[J].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6):3751.
[8]王志启,王建六,魏丽惠.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M].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