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的历史沿革探析

2011-05-29程曼丽

中国记者 2011年3期
关键词:驻外分社通讯社

□ 程曼丽 刘 江

(作者程曼丽为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江为新华社欧洲总分社社长)

新近出版的《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为读者呈现了新华社及其前身红中社最初18年(1931—1949年)的历史轨迹,从中亦可看到新华社国际报道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的阶段性发展历程。如今新华社国际传播触角已遍及五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7个地区总分社和100多个分社,上千名驻外记者活跃在世界各地。作为世界性通讯社的一员,新华社正在全球注目下蓬勃发展。

国际新闻报道的起步阶段(1931-1949)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开始从综合性报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特殊的报道门类和专业性很强的业务领域。

1.从内部参考的编印到国际新闻的播发

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的国际新闻最初是通过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电讯和一些外国通讯社的英文电讯,编印成内部刊物《无线电日讯》,供中央领导及党政军群机关负责人参阅。

1931年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创刊。该报自创刊起,每天刊登数条国际新闻,电头写“某地某日电”或“无线电某日电”,有时标明“路透电”“哈瓦斯电”等,还有“据报载”“据申报载”等,有时也登载自己编写的综合国际新闻。这些新闻均来自红中社提供的、改编成新闻公开播发的电讯,却不用红中社电头。

1936年7月,红中社随党中央迁到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1937年1月又迁到延安,改名为新华通讯社。同时,《红色中华》报也改名为《新中华报》。1937年2月16日,《新中华报》刊载了新华社发的消息《德意日成立军事密约》,这是报纸第一次刊登以新华社名义发表的国际新闻。

七·七事变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新华社业务逐渐扩大,每天发布国内外新闻的数量由1500字左右增至4000—5000字。抄收外电范围也扩大了,包括德国海通社、英国路透社、法国哈瓦斯社、美国国际新闻社、苏联塔斯社的电讯,以此作为编发国际新闻的材料来源。

1939年初,党中央决定将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开,新华社从此成为一个独立的通讯社。1944年9月1日,新华社英文对外新闻正式开播。

2.创建驻外分社——独立报道国际新闻的开端

驻外分社建立之前,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以抄收外电为主,稿件数量有限,质量也不高。为拓展国际新闻报道领域,保证中国对国际重大事件报道的真实、客观和及时,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就开始在境外建立分社。1946年夏天,蒋介石集团发动全面内战,关闭国共两党和平谈判之门。按照周恩来关于在香港建立新华分社(以及出版报刊)、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部署,香港分社于1947年5月1日建立。乔冠华受命任社长,萧贤法(萧群)任副社长。香港分社出版《新华社电讯》,提供给中共主办的《华商报》和香港其他报刊,后来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到岛外中文报刊。香港分社还发行英文刊物《远东通讯》,由金仲华主编。

香港分社成立后,新华社又相继建立伦敦分社(1947年6月10日)、布拉格分社(1948年11月)、平壤分社(1949年9月21日)。这四个分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华社建立的首批境外分社。尽管人手不足,条件有限,但是它们在艰难中起步、拓展,配合党的外宣工作进行了积极宣传报道,同时也为新华社更多境外分社的创办以及对外报道的开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国际新闻传播的全球化发展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今)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舞台,伴随国际风云变幻,新华社开始以国家通讯社的权威地位、“消息总汇”的优越条件不断拓展国际报道的业务范围,向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进发。

1.确定建立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

1949年12月,中央决定新华社为国家通讯社。1955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在谈到国际形势时指出,“新华社要大发展,要尽快向世界各国派出记者,‘把地球管起来’”。这之后,组建世界性通讯社就成为新华社努力的方向。其间虽经历“文革”十年的干扰,新华社向外拓展业务的步伐却始终没有停下。1956年,新华社一年间就增加10个驻外分社。至1965年底,新华社已拥有51个驻外分社,并在国外建立了26个出稿站,文种包括英、法、西、俄、阿、日、老挝、印尼、缅等9种。

1976年,新华社驻外分社增至70多个;截至1978年底,新华社对外英语大广播日发稿数量增至20条,英语稿件中被西方通讯社转播的占40%。至此,世界性通讯社发展态势已初步显现。

2.进入国际舆论前沿阵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华社国际传播业务也出现一个快速发展的局面。

1983年1月,新华社确立新目标:把新华社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通讯社,积极进入国际舆论阵地。这一目标将新华社国际新闻传播事业推向新高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出现了新的变化:(1)发稿量大幅度增加。作为对外报道各条专线基础的英文电讯,1990年日均发稿40条,1998年增加到68.7条。(2)对外报道在世界新闻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即时发稿、滚动发稿等符合新闻规律的报道方法广泛采用。(3)各条语文专线的发稿量增加,自采率上升,报道的时效性、针对性、信息量、采用率明显提高。

3.实现新世纪新的战略转型

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中国自身变化以及国际形势变化需要,新华社不断探索对外传播新途径、新方法,以英文大广播为龙头,调整各条语文专线,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和日常新闻的对外报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提高国际新闻报道水平打下基础,在建设更加强大的世界性通讯社的征途上又迈出坚实一步。

2008年,为适应国际国内传媒行业新变化,新华社又一次提出国际传播发展新战略目标——增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对外报道有效性。

为实现新战略目标,新华社正逐渐形成以驻外总分社为中心、以大分社为骨干、以次区域重点分社为依托、以其它各分社为前沿的海外阵地总体布局,以便使世界各地的采集网络具备参与全球媒体竞争的基础条件。“阵地前移”是这个战略目标的重点,主要包括“三个前移”:

一是编辑部前移。即在海外打造若干区域性“新华社”,把驻外总分社、大分社建设成为具有一定独立性和较强辐射力的重要区域性现代媒体实体机构。

二是营销前移。赋予驻外总分社、大分社营销自主权,通过具体措施进一步调动驻外分社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驻外分社的文字、图片、音视频和其他产品能更多进入海外主流社会,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三是终端前移。建设新华社自己的终端,包括报刊、电视台、图片库和其它各种新兴媒体终端,必要时在海外进行收购兼并;完善海外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增强对重大国际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反应能力,提高国际新闻自采能力。

与此同时,新华社开始大力推进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建设,着力提高视频新闻采集能力和编辑制作水平,扩大海外落地范围,使新华社电视报道进入主流社会、进入家庭终端、进入新兴媒体市场,形成覆盖全球的、全天候播出的对外传播渠道和终端平台。

通过历史的回顾不难看出,新华社国际新闻报道(或国际传播)应时而生,与时俱进。它的出现,适应了苏维埃中央政府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希望获得国际社会支持的客观需要;它的不断改革、创新,同样适应了新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希望与各国建立互信互利的友好关系,赢得国际社会理解与支持的现实需要。而在这一过程中,新华社不负众望,不辱使命。

今年是新华社建社8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值此之际,《新华通讯社史》(第一卷)的出版可以说是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生日礼物。

猜你喜欢

驻外分社通讯社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丁雪松:新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
浅析高校驻外研究院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困境
速度不是一切:国外新闻通讯社如何使用用户指标?
法新社进入朝鲜
侦探通讯社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侦探通讯社
晚清八旗子弟出身的驻外公使群体述略
“疆独”暴力袭击我驻外使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