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泥”才能写好典型报道
2011-05-29刘家万
□ 刘家万
(作者是南宁日报社副总编辑)
典型报道,是新时期党报报道重要方式之一。做好典型报道,需要媒体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改进文风,用心声去奏响感动。
“能帮就帮”的启示
□ 社区电话成了居民救急的热线,为此,望州南社区专门设置了社区“110”,有困难找社区成了居民群众的第一反应。(胡九湘/摄)
2007年7月,《南宁日报》等媒体推出了南宁市望州南社区和谐真谛的系列报道。这组以《能帮就帮 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开篇的报道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至今仍余音未了。《能帮就帮》一石击起千层浪,其中有三点启示。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记者发现这个典型后,用近3个月时间在望州南社区蹲点采访,印证了“踩泥”是写好典型的关键。
二是注意取“特征”。形象,往往源于特征。报道中大量的身边点滴小事,都是市民生活中常见事、平凡事,随时可见、随处可见。
三是抓取典型语言。真切,往往源于真实。报道多是运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如“能帮就帮”,这是南宁人常挂在嘴上的口语,非常有地方特色。正如开篇的引语:“能帮就帮”,今天你帮人,明天人帮你,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
《能帮就帮》还引起了中央文明委的关注,吸引了众多媒体的眼光,《南国早报》专门开辟“能帮就帮”的固定栏目,《南宁晚报》每周都开展一次“能帮就帮”大型活动,直到现在。此外,还引起了广西理论界的研究、认定,最终成为南宁人品质的代名词,和南宁市的城市精神。
一些媒体人偏爱“三电”
时下,一些记者心态浮躁、追求物欲,往往沉不下心来。有人给这些记者编了个顺口溜:“早晨看看报,顺便上上网,下去一阵风,回去写稿子,采访用三电,编辑摇脑袋。”
这“三电”是什么?就是——
电传(电子传真)——列出采访提纲,传真给被采访对象,由对方将材料传过来;
电邮(电子邮件)——开列采访提纲,发个邮件给采访对象,再由对方回过来;
电话——如果需要补充材料或缺个例子,电话一拨即大功告成。
试想,如此浮躁,如此表现,能有多大作为?正如有前辈所言:现在交通工具发达,和被访者的距离却远了;通讯工具先进,和被访者的沟通却难了。这怎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来!
更有人一针见血:这种现象,摧毁了新闻品质,报纸的报格岌岌可危,报人的人格迅速蜕变。
不是没有启动的钥匙。新华社记者张严平采访王顺友的亲历,就是一个经典。张严平凭着对职业的迷恋,跟随王顺友艰难地走进马班邮路,最终凭借同甘共苦的执着和真诚,打动了这位在外人面前几乎“失语”的乡邮员。
典型报道三要点
典型是有“源”的,其之所以成为典型,有其特点,不能复制。首先,时代需要典型,而典型来自生活,唯有深入生活,才能发现典型。其次,唯有深入采访,走进其内心世界,才能触摸其特点;唯有面对面,融入其情感世界,才能找准其特点。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这个时间也可以说是积累。
1.忌模式化
写典型报道,最忌模式化。因为模式化会让人看一眼就觉得“似曾相识”,进而失去阅读兴趣,套用一句广告词——没有读者,再好的典型也出不来。同时,内容空洞、人为拔高和表面化也是典型报道的“顽疾”,内容空洞、人为拔高带来的后果是读者“不信”;而表面化的后果是读者即便“信”了,也把握不到典型的本质,无法学到典型的经验。
首先,要紧扣一个“活”字。要注意取“特征”。形象,往往源于特征。要注意观察能够反映事件本质的特征,如事件场景、人物表情,衣着、动作等,通过特征描写,让人如临其境。
要注意挖掘细节。生动,往往源于细节。血肉丰满,情真意切,打动他人的一篇好作品,离不开起着说明、强化、烘托事件特征作用的典型性细节。
要抓住拨动人心的人物原话和事件场面。真切,往往源于真实。要用心去感受现场,把曾经打动过自己的真实场面和人物原话如实记录下来,倾注笔端,这样就会引起读者共鸣,增强感染力,从而解决“可读”的问题。
其次,紧扣一个“实”字。实事求是,实话实说,不是千人一面,不用“万能”语言,扎扎实实,解决“可信”的问题。
第三,紧扣一个“深”字。着力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深度、力度,总结出典型的成功经验,解决“可学”的问题。
2.改进文风
做好典型报道,必须改进文风。改进文风,关键是要改变作风。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三项内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新闻队伍作风建设的根本,媒体人必须以模范行动践行。
使命感。范长江说过,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新闻事业不是经营牟利的工作,媒体人不能把新闻工作仅仅看作是借以谋生的职业,而是要充分认识到新闻事业巨大的社会价值,视为一项殊荣,发自内心地热爱本职工作,立志为新闻事业奋斗献身。
责任心。温家宝总理说过:“从事新闻事业,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邹韬奋先生在《新闻记者当前的任务》中说:“知责任的重大,便不致糊涂过日子,要时时振作,时时警觉,时时求进步。”媒体人的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处处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用行动诠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应是新闻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体现。深入是“作品”的生命。群众的思想最鲜活,群众的语言最生动。深入群众,就来到了智慧的大课堂、语言的大课堂。
3.“泥土气息”更具优势。
□ 望州南社区所辖医院的医疗队伍经常走进社区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使社区群众的健康意识得到了增强。(胡九湘/摄)
做好典型报道,关键是要“踩泥”。作为媒体人,要由“跑线”(走读)变为“蹲点”(住读),改变跑马观花的浮躁习惯,真正蹲下去,或每年蹲点几个月,这必将会有收获。
蹲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是前辈们的生动实践。《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是蹲下去和充满浓郁泥土气息的经典。
蹲点,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蹲下去,写出来的才真实,才令人感动。南宁电台记者吴崇艺,常年穿着一身短衣短裤泡在乡间田头,和采访对象“滚”在一起,一篇篇带着泥土芬芳的稿子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问这位农民记者有些什么秘诀?他淡然一笑:很简单,就两个字,“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