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评价与确认

2011-05-25穆彩霞

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技术标准标准化体系

穆彩霞

浅议“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评价与确认

穆彩霞

本文通过对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活动中评分情况的分析比较,阐述了评分表6个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宁夏确认活动的特点及对策建议。

标准化良好行为 标准体系 评价与确认 评分表 核心竞争力

一、概述

“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是指企业按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含GB/T15496~15498—2003及GB/T19273—2003四项标准)的要求,运用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围绕产品建立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为配套支撑的企业标准体系(以下简称“标准体系”)在设计、生产、经营、服务等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使体系有效运行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为适应当前国内外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标准化工作新的发展需求而颁布的一组配套使用的标准,该系列标准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后,国家标准委随即于2004年3月1日启动了“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工作,旨在对《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提出确认申请的试点企业的自我评价情况进行评定和确认。6年来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评价与确认活动(以下简称“确认活动”)的高潮。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质监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标准化院扎实推进评价与确认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严格把关,从严要求,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和培育,摸索出一套“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培育名牌,分级督导”的独特模式。截至2010年底,已通过确认的“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共29家,其中AAAA级企业1家,AAA级企业9家,AA级企业16家,A级企业3家。2011年申请确认的企业增加到20家。通过开展评价与确认活动,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全员标准化意识,促进了企业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培养了一批既懂专业又兼具标准化才能的复合型人才,夯实了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础。与此同时,确认活动的开展也成为当前形势下质监部门推动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主要抓手,促进了标准化院等咨询研究机构对企业“一对一”的跟踪服务,加强了各方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促进了企业标准化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确认评分表及评分情况比较

评价和确认活动依据《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委制定的《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试点确认工作细则》及《标准化良好行为确认评分表》(以下简称“评分表”)进行。在对企业的确认活动中,逐步加深了对评分表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010年确认的15家企业中,AAA级5家,AA级8家,A级2家,以下通过图表对评分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和说明。

由图1可以看出,A~AAAA级企业的评定标准呈阶梯状逐级提升,体现了标准化管理内在的层次性和科学性。其中AA、AAA、AAAA级企业各有两个判定标准,兼顾了基本分和加分项两个因素,既体现了对标准化工作基础性的重视,又强调了标准化工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引导作用。具体来说,评分表对A~AAAA级企业的整体要求各有侧重。

A级——制定以保证产品质量为目的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AA级——建立以保证产品质量为核心的标准体系;

AAA级——建立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

AAAA级——整合各类管理体系,建立协调、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

图1 A~AAAA级企业确认评分标准

图2 确认企业“一”至“六”项得分

由图2可以看出,技术标准体系(二)得分在A~AAA级企业中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梯,显现了三个级别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程度的差异。从确认过程看,无论从技术标准的数量、标准收集的及时、齐全程度上,还是制修订产品标准、内控标准等方面,确认级别高的企业都更趋完善。加分项(六)基本呈现与技术标准体系相似的规律。其余的一、三、四、五项得分则没有随着企业级别的升高而出现明显的阶梯,显示了这几个评分项目的相对独立性,它们并不受企业规模、产品复杂程度和技术含量、人员素质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而是直观地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例如管理体系(三)得分中,“2A03”企业得分仅为 55分,比“1A02”企业低 6分,比同级别最高分的“2A08”企业低 22分,比“3A02”企业低24分,表明该企业尽管总体确认为2A级,但在管理的系统性、体系各环节的接口及协调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一、四、五项得分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图3 “技术标准体系”“加分项”与“总体”

图3显示出“技术标准体系”、“加分项”与“基本分”、“总分”的关系。这4个项目的得分在A、AA、AAA级企业中出现较明显的阶梯。(“加分项”个别企业的数据过低予以忽略)表明了“技术标准体系”和“加分项”对总体得分的影响力和贡献率。

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朝着“产品竞争,标准先行”的方向发展。标准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和产物,企业以产品标准为核心,及时引进行业、国家乃至国际最新标准,建立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相当于引进了相应标准所包含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力;企业注重技术改造和引进,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创新的成果以专利或标准的形式巩固和推广,迅速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激励企业形成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技术标准体系”和“加分项”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的集中体现。

图4为“2A级8家企业得分比较”,从中仍然可以看出“技术标准体系”与“基本分”、“总分”呈现相似的阶梯趋势,直观地体现了“技术标准体系”在企业标准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图 4 2A级8家企业比较

图5为“3A级5家企业得分比较”,可以看出除加分项有明显差异外,其余一、二、三、四、五项得分极为接近,但“技术标准体系”与“基本分”仍呈现相似趋势,由于“加分项”的强力作用,使“总分”与“基本分”趋势略有差异。事实上,总分最高的“3A05”企业,在加分项合并计算之前,其“基本分”为3A级5家企业最低,由于加分高达75分,比得分第二的企业高出25分之多,一跃成为总分最高分。而这家企业在产品标准更新后,由于新标准不再“采标”,其加分项将直降25分,先前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

反之另有一家企业,由于是啤酒生产企业,“产品采标”一项基本不能加分,在“基本分”相同、其他加分项目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两家企业的总分将相差25分左右,啤酒生产企业即便“基本分”接近满分,也可能很难达到4A级。

图 5 3A级5家企业比较

因此笔者认为“评分表”加分项目中,“产品采标”加分权重偏大。国家鼓励企业产品标准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采标产品的覆盖面在各行业并不均衡,在某些特定行业或新兴产业,采标或者将我国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难度较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产品采标”一项加分权重偏大,对部分企业有失公平,无形中增加了提升级别的难度,可能挫伤这部分企业的积极性,建议适当降低此项权重。

三、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与确认活动的收获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综合在确认活动中的一些体会,笔者认为企业通过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与确认活动,一般都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提高了全员标准化意识,培养了一批标准化人才

在标准体系建立和运行过程中,通过大量培训、宣传和亲身实践,使企业员工加深了对标准化的了解和认识,理解了标准化与本职岗位的关联及要求,并严格按标准作业,标准化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同时通过各类标准的制修订,也使企业中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骨干人员学会了运用标准化的方法和手段,培养了一批复合型人才,为今后标准体系持续改进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2.规范了员工的行为,实现了管理创新

标准体系的建立将生产经营责任落实到每个科室、车间、班组直至个人,使员工的工作都在技术、管理、工作标准的制约和引领下有序进行,减少了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提高了工作质量及其可比性,便于检查、监督和考核;一些经验丰富的员工在岗位工作中长期摸索形成的成熟有效的工作方法,被文件化以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得到推广和提升,避免了可贵的经验因人员变动而流失,使企业的知识财富得以积累和传承。新的员工上岗,通过全面严格的培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具备胜任工作的资质,可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使企业各环节及整体的执行力得到极大提升。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排除了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3.实现了各类管理体系文件的整合

《企业标准体系 要求》(GB/T15496—2003)第5.2条指出:“企业标准体系是企业其他各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财务成本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的基础。建立企业标准体系,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充分满足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并促进企业形成一套完整、协调配合、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近几年开展的确认活动中,发现企业普遍实施了“三合一”认证,即质量管理体系(GB/T 19001)、环境管理体系(GB/T24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三个体系的一体化认证。确认中发现,凡是在“三合一”认证过程中文件化体系与企业实际情况吻合度高、体系贯彻实施扎实有效的企业,在标准体系确认评分过程中,其“管理标准体系(三)”、“标准体系实施监督的持续改进(五)”的得分都比较高,反之,仅仅停留在“文件化体系”外衣下的企业,则扣分较多。这恰恰是其他体系的建立实施效果在标准体系中的直观反映。因此,企业在已有“三合一”体系基础上建立标准体系时,可运用标准化的“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原理,按照“减少重复、明确接口、互不矛盾、无缝覆盖”的原则,利用“双编号”方法将“三合一”体系文件进行吸纳和整合,而不必个个重起炉灶,造成海量文件,给理解和实施带来混乱。这样整合后的体系文件总量将大大减少,体系明晰而不臃肿。各体系到期复审时,其相应文件各归其位,体系运行见证记录共建共享,既保持了各体系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又兼顾了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包容性和协调性。针对各体系认证机构要求其体系文件按其固定格式编写的要求,标准体系在纳入时可不必强求形式上的统一,而应注重实效,减少企业负担。

四、宁夏开展确认活动的特点

在确认活动中,发现宁夏确认活动有以下一些特点:

1.中小企业确认积极性高

宁夏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体系单一,企业总量少,并且以中小企业居多。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这类企业标准化管理基础相对扎实,因此对开展确认活动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主要以自我评价、自我完善为主。申报确认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且普遍发展势头较好,经济效益良好。上述特点与广东省的确认活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图6是宁夏和广东两省近几年确认企业比较。

因此宁夏开展确认活动,应立足地区经济特点,紧紧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以中小企业为突破口,夯实企业标准化基础,抓紧机遇,为宁夏标准化事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图6 广东、宁夏确认企业数量及构成

2.中小企业标准化工作两极分化,标准化工作亟待加强

确认活动中发现,尽管申报确认的企业普遍发展势头良好,产销两旺,经济效益较好,但企业标准化工作却呈现两极分化趋势。

一部分企业积极探索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领导层目标远大,眼界开阔,有长远规划,不计一时得失。由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离不开标准化,而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同样密不可分,因此他们注重收集同类产品的先进标准,对标准化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对标准化良好行为创建活动易于理解,乐于接纳,认为这是提升管理水平一个很好的契机和抓手。因此在开展评价和确认活动时,目的明确,讲求实效,作风扎实。无论是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还是工作标准,从制修订、实施到监督考核都做得细致到位。

另一方面少部分中小企业虽然目前发展势头不错,但由于领导层的观念依然停留在传统管理阶段,已阻碍和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他们看重眼前经济利益,对标准化工作不够重视,为了申请名牌或其他奖项而被动地开展评价确认活动,创建活动停留在“文本化”阶段,实施效果难以保证,更谈不到持续改进。这类企业的标准化工作亟待加强,要利用确认活动的有利时机,加强宣传和引导,让企业看到标准化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从而变被动为主动,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几点建议

1.注重实效,正确引导

按照国家标准委的部署,确认活动由各省质监局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接受国家标准委的监督。只有从组织实施层面从严要求, 注重实效,才能给企业以正确引导;只有每一个申报企业都扎扎实实,做出成效,才能给其他企业树立良好榜样,使确认活动走上良性循环。

因此为确保确认活动持续有效开展,成为质监部门的有力“推手”,成为企业的有力“抓手”,应该从宣传、培训、专家队伍建设,评分尺度统一等方面充分强调和注重实效,正确引导,而不能造成“为了评分,为了证书”的形式主义。

2.分级指导,全面推广

鉴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小企业居多,标准化工作亟待加强的特点,笔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市、县质监局与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由市县质监局负责1A、2A级企业的确认活动,自治区质监局监督检查,这样既锻炼了队伍,又扩大了覆盖面;由自治区质监局组织3A、4A级企业确认活动,从严把关、树立标杆。这种方式突出了各级质监局的确认重点,分级指导,逐级监督,有利于全面推广确认活动。

3.多管齐下,合力推动

首先要把确认活动与创国家和省级名牌、企业质量管理奖、市场准入、采标标志、标准创新贡献奖等工作结合起来,作为必备条件或加分项来要求,凸显建立企业标准体系作为技术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要积极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及标准信息等服务,解除企业畏难情绪。培训可由各级质监局、企业分别组织。可以请进来,送出去,可以通过组织优秀确认企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引导和带动更多企业开展评价和确认活动,标准化院等咨询服务机构应及时跟进,全程配合做好“一对一”跟踪服务,为企业开展评价确认活动提供技术保障。

[1]赵祖明,范桂梅.多体系文件整合方略——ISO9000等标准与企业标准应用融合论[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2]伍文虹,黄怀.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工作解读[J].中国标准化.2010(5).[3]杨辉.中小企业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探讨[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9(1).

宁夏回族自治区标准化院)

猜你喜欢

技术标准标准化体系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标准化简述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