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低碳发展模式选择分析
2011-05-20乔勇
乔勇
(湖北民族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顺势而出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与我国其他经济协作区相比,具有经济不发达,但生态环境好的特点。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选择一条适合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关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邓正奇等[1]对区域的合作发展进行了研究。黄廷安等[2]论述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应发展成“两型社会”。许显昌等[3]构筑了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已有的研究都集中在成立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重要性,及其未来产业发展构建问题。但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发展的定位,即选择发展模式问题关注不够。当前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经济发展模式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另一种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比较选择最优的发展模式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
1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概况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以下简称协作区)是指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的地区,具体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七县一市及张家界市、怀化市;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辖六县二市;重庆市渝东南地区的一区五县;贵州省铜仁地区所辖的十区市县。协作区总面积近10万km2,人口2 000多万,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30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该区域总人口的59.2%,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是中西部过渡地带。
协作区的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景色优美,溶洞众多、峡谷幽深、洞奇峰秀、密林掩映。森林覆盖率达67%,生长着各类植物达4 000多种,草药1 800多种。水资源丰富,有清江、酉水、唐崖河、郁江、娄水、沿渡河(神农溪)、沅江、武水、猛洞河、花垣河、乌江。矿产资源蕴藏量大,已探明储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共有70多种,尤以锰矿、硒矿、钾矿等储量大,品位高。
协作区的经济基础较弱。按2009年的统计数据,协作区GDP总量1 938.57亿元(见表1),仅占长三角地区GDP的1/42。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121.85亿元,只占长三角地区的1/68。固定资产总投资1 336.69亿元,接近长三角地区的1/2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20.8∶34.8∶44.4,第一产业不强,第三产业不突出,第二产业“腿短”。农民人均纯收入3 000元左右,远低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 150元的水平。
2 协作区内低碳发展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交织与选择
2.1 当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可能性分析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强调GDP数量增长即对产品数量的关注,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程[4]。该发展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追求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方式,通过劳动力和资金的大量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该模式对资源的浪费、环境的影响、社会成员的幸福指数等很少考虑。
表1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内各地经济数据一览表
2.1.1 协作区有发展传统经济的固有取向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武陵山区域固有的选择倾向表现在3个不同的层面。
群众倾向。随着区域内与区域外的交往日益频繁,区域外经济高速发展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激发了域内群众求变求富的心理。但由于所处生活环境、自身见识及素质的原因,对新知识、新技术掌握有限。他们在生存或获取财富的方式上,更多地利用很原始的手段,如垦荒种地、伐木做碳、炸山取石等,对身边资源任意廉价取用,以简单原始的技术、设备从事生产,以满足生存或致富的目的。群众对其行动带来的环境恶果考虑甚少。
企业倾向。企业具有逐利性,在追求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不会或很少承担社会成本,没有外在强力干预下,很少有主动采取降低污染排放的措施,也不会采用高能耗、低排放的高成本能源。企业往往利用现成的不环保的技术、设备进行快速生产,尽快得利,虽然一些技术或设备是发达地区淘汰的,但在不发达地区仍有生命力。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要求下,区域外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会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以恩施州为例,在州属某县一家生产五氧化二矾的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污染严重,且有毒性。产品多供出口,利润高,所需的原料主要从境外进口。从成本核算角度分析,这家企业应该建在离原材料地近或交通便利的地方,但该企业没有在沿海港口城市或大中城市驻足,千里迢迢地来到了当时既无高速公路也无铁路的恩施州,看中的是欠发达地区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政府监管门槛设置较低。随着这些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设施的大大改善,低技术含量的企业流入量会不断增多。
政府倾向。目前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政府具有经济人特性,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执政思想,“造福”的评价尺度即地方的经济增长幅度。一届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任期的经济绩效更受关注,推行较小风险、见效快的经济政策是其基本思路。借鉴外地成功的经济政策是其首选。“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及政府的政策自然会被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借用来发展本地经济,但这些成功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是采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即高投入、极度工业化和严重污染。
2.1.2 协作区有发展传统经济的现实追求
落后地区对经济快速增长的渴望。我国目前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一般以GDP值为标准,越高越好。协作区内各个地区对所在省份的GDP贡献低,多在5%以下(见表1),处于后位,不但是行政区划的边缘地区,也是经济发展落后的边缘地区。为了提升在省内的地位及显示执政者的业绩,追求GDP值的大幅增长是获得认可的关键,从而使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受偏爱。
脱贫任务重使政府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我国减贫任务重,协作区的贫困人口众多,例如铜仁地区2009年贫困人口79.1万人,贫困发生率达21.2%。恩施州2009年贫困人口124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了31.4%。区域内其他地区的贫困发生率也在20%左右。若按平均20%的贫困发生率计,区域内总贫困人口近400万人,贫困人口规模大,脱贫任务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多的贫困人口与其地位不相称,快速减少贫困人口是执政者的目标和压力,这些压力会分解到各个贫困地区的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能会选择一条工业化发展的传统之路来发展经济,这也是保罗·N·罗森斯坦—罗丹(Panl·N·Rosensten-Rodan)大推进理论所推崇的。协作区正处于国家大力投资发展的时期,不加区分的工业化发展取向可能成为其政策选择,但后果是带来环境问题。
2.2 选择低碳发展模式的前景分析
低碳发展模式是指为应对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之现实而实施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的发展模式[5]。
2.2.1 低碳发展适应国际、国内发展的要求
协作区发展受国际低碳化趋势影响。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温室效应”。1981—1990年,短短1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前100年上升了0.48℃。如果全球气温升高2℃,海平面将上升7 m;全球气温升高6℃,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将灭绝[5]。面对严峻的人类生存危机,1992年国际社会有关成员国家签订了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2009年12月通过了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都提出了要求。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低碳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
为兑现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我国各经济单位必须采取具体的减排行动,即降低各省(市)单位GDP能耗。从表2中不难看出,武陵地区所处各省市的单位GDP能耗还处于较高位置,贵州达到了2.348 t标准煤/万元的高位,湖北、湖南、重庆都处于1.2 t标准煤/万元左右,在国内碳排放水平中处于中高位置。越是不发达地区,单位GDP能耗越高,分析其原因,发达地区已越来越重视排放问题,可以利用其技术优势、资金优势实行技术改造,并达到低排放的目的。对那些不能实施减排的高能耗行业,可促使其搬离该区域。而欠发达地区无技术、资金优势,还有可能承接发达地区转移过来的高能耗企业。欠发达地区单位GDP能耗下降的空间更小,减排的压力更大,低碳化发展是其今后发展的必然考虑。
表2 2009年各省市单位GDP能耗
2.2.2 协作区低碳发展的有利条件
协作区的自然碳处理能力强。武陵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在67%左右,原始森林保护完好,次生林发展强劲,是武陵山地区生态平衡的关键屏障。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陆地碳的主要储存库,储存了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80%、地下40%的有机碳,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森林对气候的变化和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6]。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被森林系统所净化。
充裕的水电资源提供清洁能源。恩施州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600万kW,可开发的在450万kW左右,是省内仅次于宜昌三峡的水能基地,被称为“水能宝库”;怀化市水能蕴藏量达499万kW,可开发水能450万kW,居湖南省之首;湘西自治州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79万kW,全境可开发总装机容量达137.2万kW;铜仁地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03万kW,可开发量149万kW,渝东南水能理论蕴藏量在262万kW左右。这些水能资源是零排放能源,可大大减少煤炭及化石燃料的消耗。
无大规模工业。通过表1分析,武陵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中,排放量大的第二产业并不处于主导地位。根据2009年统计资料,恩施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6.58亿元;铜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60亿元;湘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6.59亿元;张家界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24亿元;渝东南民族地区工业增加值为95.34亿元。每家规模企业平均工业增加值不超过亿元,这种状况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转变是一种利好,即船小好调头。
2.3 选择低碳发展模式的必然性
到底是选择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还是低碳发展模式,可以从经济发展速度、经济主体所持的态度、发展前景、国家政策、技术要求及投资效益5个维度进行比较权衡(见表3)。从发展速度、经济主体所持态度及技术要求这3个方面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武陵山这种不发达地区的存在有一定市场。但是从国家长期的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的前景及国家的政策支持考虑,低碳发展模式是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所以选择低碳发展模式应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
表3 传统经济模式与低碳模式的比较
3 协作区低碳发展模式的着力点
3.1 选择协作区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1)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区域河流众多,径流丰沛,落差大,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总计达2 000万kW以上,丰富的水能资源可发展水电产业。通过协作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开发水电能,同时完善区域内的供电基础设施,充分保障区域内的生产、生活用电,杜绝区域内烧煤、烧炭、烧木材的能源利用方式。开发水能的同时也注重对风能的开发。
(2)打造绿色产业工程。因为山区气候特点,其农产品与平原地区的同种产品有时令差,且污染少。应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开发为重点。区域内的茶、果、蔬、药等非常有特色且富含营养矿物质。可利用这些优势形成国内、国际的农产品竞争优势,促进地区绿色产品发展。
(3)以旅游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武陵山区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如张家界,有土、苗、侗、瑶、布依、白等民族30多个,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着山外的游客。随着区域内交通设施的不断改善,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以恩施州为例,2009年全州旅游接待663.6万人,旅游收入29亿元。比未通高速、火车时的2007年,人数上升了45.6%,收入上升了12.8%。服务经济大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1988年,张家界因旅游立市,全面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质的飞跃。2009 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3.2∶23.2∶63.6。与贵州铜仁比较,铜仁地区面积、人口数远高于张家界市,但其2009年GDP值仅略高于张家界(见表1)。协作区在目前投资、高新技术并不占优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三产业给环境带来的负影响也远远低于第二产业。
3.2 转变传统的发展观
区域内的人都认为武陵地区是一个碳汇地,生态环境良好,工业污染不严重,不存在过量排放问题,现在突出的是发展经济,“为发展经济,发展工业,就是削平几座山,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观念普遍存在。这是典型的“公地悲剧”现象,人类生活的地球就是一块“公地”,为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政府要加强监管、引导,要具有大局意识。区域内虽然有很多矿产资源,在开发资源的同时,要考虑生态环境,要体现高效、适度。在发展企业时要考虑低碳、环保,以本地特色产业加工为主,即以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为主导。严格拒绝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进入,把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打造成我国低碳发展模式的试验区。
[1] 邓正奇,李碧宏.区域经济联动与整合——以渝、鄂、湘、黔交界民族地区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黄廷安,陈小燕.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与构建“两型”社会[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党报,2010(4):15-18.
[3] 许显昌,钟建春.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战略思考[J].新重庆,2009(08):18-20.
[4] 林娅,孙文营.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转变的必然性[J].求实,2007(11):41-44.
[5] 曾琪.低碳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6] 何英.森林固碳估算方法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05(0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