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专业“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011-05-18扈诗兴戴晓敏唐建忠

重庆高教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竞赛应用型技能

扈诗兴,戴晓敏,唐建忠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 永川 402160)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新生本科院校重新定位以及劳动力市场结构改变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新提出的学校类型[1].与已列入“985”工程或“211”工程建设的110余所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存在着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缺乏、资金不足、学科背景薄弱、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与高职、高专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又存在着人才培养周期长、培养费用高、专项技能不突出等问题[2].因此,应用型本科的发展不但要坚定不移地走错位发展的道路,同时必须探明自己特点,走特色发展之路.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2004年开始实施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6年来坚持不懈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施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教学手段和方式改革,构建了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并取得明显成效.

1 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2004年以来,重庆文理学院从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密切关注全国和本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先后十余次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到东南沿海和周边区县开展调查,深入了解当今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1.1 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

目前,我国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趋势.一方面,社会需求传统的体育教育类人才.近几年的研究表明[3],与上世纪相比,我国青少年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身高、视力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此研究结果,促使我国近几年加强了体育专业教学方面的改革.重庆市在全国基层中小学率先实施每周4节体育课,初中升学考试体育成绩所占比重逐年增加,重庆市各级各类学校近几年明显增加了引进体育师资的数量.另一方面,社会需要更多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研究表明,我国年龄结构已呈现典型的老龄化,亚健康人群的比例也呈明显上升趋势[4].这些问题不可能完全通过医院治疗的途径得以解决.在最近几年的人大政协会议上,已有代表多次提出保健康复进社区,在县级及以上行政区域至少建立一所康复医院的议案.社会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掌握了体育活动、运动处方、物理疗法等保健康复的主要技能,适应了当今社会的需要.同时,社会发展对开展休闲体育、群众体育,以及从事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领域工作的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明显增加.

1.2 对体育专业人才技能要求提高

研究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一直采取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模式,在培养模式上,多数高校体育院系仍采用以学历教育为本的理论化教育模式,缺乏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和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使培养人才所掌握的技能及水平与用人单位的技能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近几年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差[5].

当今社会需求对体育类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身运动技能水平要明显高于一般社会群体,还能指导不同社会群体进行锻炼,开出运动处方;对于亚健康群体还能初步诊断身体存在的病症,并进行简单的康复治疗.未来社会对体育类人才的需求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更主要的是对高素质、高技能水平人才的需求数量增加.

2 “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2.1 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重庆文理学院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提出的更高需求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构建体育类专业打通培养课程平台: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两个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打通”设置,专业模块课程保持各自特色,专业任选课程既各有特色又留有接口、相互渗透.打通培养课程平台的设置,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基础之上,又模糊了体育各专业的界限,适应了体育人才多样化的社会发展需求.

实施“项目制”:项目制是针对已有较明显特长的学生,从学生进校第2学年开始至第7学期实习止,每周在课程中给予2学时的训练时间.根据“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的思想,重庆文理学院实施的“项目制”在主项提高课程16学分的基础之上,增加了8学分(每学期2学分)的“项目制”学分,从而将特长生的训练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普修课程+主项提高课程+项目制课程”课程体系和“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特长技能”技能体系相互交叉、融合的学生技能培养体系(见图1).该体系在确保学生技能提高的同时,解决了普通高校代表队、特长生技能训练与课堂教学冲突的矛盾.

构建课外训练素质拓展体系:根据当今社会需求特点,设置10学分的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实训项目,形成了“教学+课外训练素质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为学生综合技能升华搭建了平台.

图1 体育专业区学生技能培养体系模式

2.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根据学生技能形成的规律,重庆文理学院对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见图2)和实施方式等进行了全面改革(见图3),构建了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均有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任务,包括:认知实习、校内见习、校外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全程式”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外力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在改革中,我们总结出3种实践教学模式:

“基本技能+专业特长”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施“普修课程+专项提高课程+项目制课程”课程体系,满足了不同技能层次学生的需求.普修课程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主项提高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对技能层次要求较高的专选班学生,项目制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

“教学+课外训练素质拓展”实践教学模式:从第二学期开始,重庆文理学院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安排形式、内容丰富的课外训练素质拓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顶岗实习+就业”实践教学模式: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从第7学期第9周开始至毕业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第7学期,采用顶岗实习+就业的实习模式,学生直接与社会或工作岗位接触,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缩短了毕业生就业前的适应期和岗前培训时间,做到毕业生在就业时实现“零适应期”.

2.3 竞赛体系构建与实践

根据体育专业的特点,实验区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了“课内竞赛检验技能+课外竞赛展示技能+社会竞赛升华技能”的竞赛体系.课内竞赛指各主干课程在结束时,挑选主干课程培养的核心技能进行考核,以技能检验促进学生学习技能;课外竞赛指每个年级、每个学年定期组织的各专业核心技能竞赛,通过展示专业核心技能促进学生课外自主训练技能;社会竞赛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类国家级、市级比赛或社会各行业组织的竞赛或职业技能比赛,通过竞赛使学生掌握的技能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技能升华,达到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目的.

图2 实践教学内容“四个模块”

图3 实践教学实施“四个结合”

3 实践效果

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体育专业“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取得明显成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获得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好评.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促使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形成了重庆市高校体育院系6个唯一的优势办学成果:唯一的市级特色专业、唯一的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唯一的市级精品课程、唯一的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十连冠、唯一的国家级健美操大赛一等奖、唯一的市级学生基本技能大赛一等奖.近年来,多名毕业生在重庆教委组织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优质课竞赛中获一、二等奖;体育专业2008届、2009届毕业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14、15人,考研录取率达10%以上,实际参考录取率居重庆市体育专业前列,多名学生被重点体育院校录取.2009年进行的毕业生问卷调查表明,毕业生对以技能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4 结语

“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办学质量,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了一种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1]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92-95.

[2]杨涛,王兴林,童文胜.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之路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11):60-65.

[3]王慧丽.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6):142-144.

[4]傅苏,王晓璐.中国、日本、韩国人口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综述[J].人口学刊,2007(6):58-62.

[5]孙思哲,李俊辉.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08-111.

猜你喜欢

竞赛应用型技能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我看竞赛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创新思维竞赛(3)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