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中职学校中教改新探索
2011-05-14王欣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计算机教学中一门基础公共课程,在现代信息社会背景下,其教学直接影响到中职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发展。笔者对自己任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分析,归纳出三个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三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改革,提出了解决方法以及教改效果。最后对该课程的探索提出新的设想。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中职生;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一、引言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同时又能将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为目标的中职教育来说,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中职教学中一门基础公共课程,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关系着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关系着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对计算机的操作[1]。针对当前中职学生起点低,《计算机应用基础》与专业教学脱节,教学形式僵化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
二、电商物流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包含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系统、Word及其应用、Excel及其应用、PowerPoint应用等内容[2]。根据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学习了这门课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知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将要学习的网络营销、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等课程打基础。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课程教学中欠缺专业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内容的案例都是单纯操作应用,没有与专业相结合的案例,学生没有了解到这门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的基础作用,只将其当成一门可有可无的公共课对待,这种心理造成了很多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不能很好的为后面的专业课打基础,为专业服务。
2. 学生综合基础薄弱
就我校电商专业来说,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平均一个班中城市的学生10个左右。一个班里有一半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此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上课的头5分钟还能听老师讲课,过了5分钟不是想睡觉就是找其他人聊天,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多数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虽然在小学、初中阶段上过信息技术教育课,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都只限于很少的理论,缺乏实践操作,学生计算机总体知识水平不高,还有些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而来自城市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也仅限于玩游戏、上网聊天、看电影等简单操作。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要学习哪些内容,学了之后会在哪些地方应用。
3. 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够灵活
教师讲理论内容的时候,多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加讲解,学生不容易记,提不起兴趣,没兴趣就容易睡觉,整个课堂死气沉沉。讲授操作内容时老师讲的多,学生操作的少,教师怕学生不会做,基本都是先演示给学生看,学生看了之后再做,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学生就很少自己思考要怎么做,都是等着老师来教,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小;还有就是有些学生本来就不想学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令其更加觉得枯燥乏味。
三、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
1. 充分了解专业内容,选取适当的案例与专业结合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服务企业,从事的工作往往是企事业单位网站的网页设计、网站建设和维护,或网络编辑、网站内容的维护和网络营销(含国际贸易)、企业商品和服务的营销策划等专业工作,或从事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电子商务活动的策划与运作、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维护工作 [3]。为达到上述培养目标,教师在上课前认真备课,选取适当的案例,合理的编排上课内容,除了书中的案例外,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自己编一些和专业相关的案例。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
2.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增强学生学习自主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既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电商知识和技术,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尽量少讲,多留时间给学生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多让学生讨论、交流,同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并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上课的节奏。同时在座位的安排上,尽量做到强弱搭配,同学之间相互帮助,使其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能体验到小老师的成就感。在设置任务的时候,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一般分为初级任务、中级任务、高级任务,让学生由简入难,逐步突破问题,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适应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各种环境。
3. 结合学生实际采取互动类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前面提到以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在教室上,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尝试了一定形式的改革。例如讲计算机外部设备时,把学生带到机房,找一些废旧的硬件,让学生眼睛看、动手摸,或收集一些图片,用投影给学生看,通过从视觉、听觉、实践营造多感官、多角度的教学环境,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输出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形成初步印象,认识更直观,也不容易忘记,同时也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而在讲授操作内容较多的Word 或Excel时,不是一味的演示,而是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提前用屏幕录像软件录好解题步骤,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四、今后的设想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探索与尝试,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都有了提高,而且笔者的教学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某些教学设想在教学过程中还不能完全实现。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向其他教师学习他们的教学长处,继续探索与本专业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选取合适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学起来觉得既轻松又不脱离专业背景,继而增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能力提高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刘颖. 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质量保障的思考[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0,(33)
[2] 黄国兴、周南岳.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池敏. 浅谈高职计算机精品课程建设[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4)
[4] 查有梁 .《给教师的20把钥匙——教师应掌握的教育学方法》.四川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王欣(1982-),女,吉林四平人,助理工程师,2007年至今在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从事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