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模式初探
2011-05-14徐红梅蒋立伟
徐红梅 蒋立伟
摘要:当前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增强的最大障碍是其教学内容疏离学生生活与实际,而生活化教学模式倡导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接受教育,本文对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模式作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模式;高职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一)“无用论”是不少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认识和看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功利性的选择与驱动。高职学生由于学时短,一般两年内就要学习掌握好技能,走向工作岗位,这就使得高职学生学习选择的功利性更加突出和明显,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对学生就业不具直接的利好性被学生冷落,视为“无用”或可有可无的课程。二是,教学内容疏离学生生活与实际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一定程度上仍然偏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生心灵、生活的深度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度剖析以及缺乏对职业教育特点、培养目标的对接。
(二)“无趣论”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又一认识和看法。现在90后高职学生,其信息接触面更广,思维更活跃,思想更独立。虽然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采用多媒体方式上课,信息量增多了,形式更生动了,但还是有部分学生要么逃课,要么在课堂上做自己的事情。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仍缺少师生互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往往急于表态,未能有效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未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内在的深层原因是平时师生情感交流甚少,课前学情分析与调查工作缺乏,教师未能深入学生的生活,缺少对学生内心情感与成长需要的关注与了解。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及现实依据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凯勒的ARCS动机模型理论
约翰·M·凯勒(John M.Keller)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ARCS模型是解释动机原理的一个常用模型,该模型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问题。凯勒的ARCS模型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高职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能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内容相重复,内容的选取,案例的引用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切身利益需求相关,尤其要使学生了解该课程对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2、建构—解释主义理论
建构—解释主义认为,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促进学习者在情境中获得理解。这一理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充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设计中倡导“心灵上有触动、行动上有体现”的教育理念。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三大核心,一是,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 二是,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对教育空间和渠道的拓展与延伸,是使学校教育要面向社会,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为社会的发展服务。三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要引领学生的生活,在改造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现实依据
1、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教学内容体系的设计要以关怀学生的人格养成,关注学生的人生困惑(学习、生活、职业等方面),紧密切合社会现实,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与职业教育目标对接为主线,达到使学生“心灵上有触动、行动上有体现”的目的。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切实落实05课改新方案的精神。05课改方案的亮点是教学内容体系的整合,使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实际与生活。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不太理想,主要问题是学生认为上课形式是活跃了,但是教学内容有些无聊,不够贴近学生实际,如学生欠缺的法律知识部分讲授的却很较少,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实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互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统一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从而达到以生活来促进教学和以教学来影响生活的一种教学活动模式。
1、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氛围。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纯知识性课程,其本质上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心灵、情感、思想的相互碰撞与交流中消解疑惑,增进信任,提升品格的关切人的灵魂、思想与品格的课程。本课程实效性的提升有赖于师生间的信任,情感的交融。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深入学生生活,倾听学生心声,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做好课前学情分析与调查工作,了解学生的情感与成长需要,才能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才真正愿意敞开心扉,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达到师生有效互动的良好效果。
2、深入学生生活,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教育来源于生活,更是为了学生的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深入学生生活,充分做好课前学情分析与调查工作。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问卷、访谈或网络的方式预先调查了解学生普遍关心的或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地将学生的生活和存在的问题融入教材内容中,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专题一(绪论)为例,适应大学(高职)生活,开拓崭新境界,分三个情境:(1)重树信心。(2)认识高职。(3)适应变化。设计上将重树信心放在首位,源于高职学生大多数是高考考场的失利者,外界、学生自身往往直接把高职生定义为高考失败者。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感,对高职,对自己的未来都缺乏信心。因而,与本科学生、尤其重点院校本科生的情况不同,对高职学生有必要增加此情景,通过向学生介绍往届毕业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表现与毕业后的发展情况和前景,尤其重点分析典型后进生的事例,给学生可以借鉴、成功的人生示范,重树高职学生的信心。同时分析高职教育的特点、培养目标,使学生能清楚地理解变化、积极适应变化,顺利实现角色的转变。
3、巧创情境,丰富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丰富的生活化教学方法有案例、对话,讨论交流,演讲,辩论,调查、网络与视频等。教学方法的具体选择可因内容的不同而异,也可综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因而,教师可以巧设情境,让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中呈现,在情景交融中引导学生思索,反思,鉴别与选择,培养学生对思想道德的领悟与思辨能力,并不断引导和激发他们的思想道德需要及其发展,实现从“转化”理论到“生成”的范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彭自力.德育困境的反思与生活化回归[J].教学与管理,2010(3).
[2] 赵惜群.德育生活化理论探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3] 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 ].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