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水平 借鉴现代医学方法与技术

2011-05-14孙志东孙志新指导孙朋友

世界中医药 2011年4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现代医学舌质

孙志东 孙志新 指导:孙朋友

(1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研究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赣水路220号,15009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为了发扬中医学术,提高糖尿病的治疗水平,若能适当地借鉴或有选择地灵活运用现代科学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则有利于发掘中医学术治疗糖尿病的精华,发扬中医学术治疗糖尿病(DM)的特色。

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就是先辨西医的病名,即通过临床症状和血、尿糖的化验确定糖尿病后,再根据中医的理论进行辨证,辨明是属于“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瘀证”及其他变证的有无。然后再确定是用中医还是西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过程中不断复查血糖、尿糖及有关的化验,以判断疾病的进退,当症状消除无证可辨时,即用微观辨证用药。如糖尿病的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状解除后,按中医宏观辨证,消渴病已愈,但检验仍有血糖偏高,此时仍抓住阴虚燥热这一本质并结合患者体质进行巩固治疗。

2 中西医相结合

中、西医学是两种医学体系,两者各有所长,亦各有不足。西药治疗DM的特点是降糖作用起效快,持续时间短,症状改善迟,对合并症的防治不满意,有一定的副作用;中药治疗糖尿病降糖作用起效慢,但作用较持久,改善症状明显,并可防治并发症。中西医结合治疗DM是取中、西医两者之长,以期发挥相得益彰之效。

2.1 依据中医理论指导 中医、中西医结合都要重视继承。因为所有科学发展都是有继承性的。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许多在现代医学中最近才被认识或发现的一些概念和现象,在《内经》等古医藉中早有叙述和思想萌芽。《素问·奇病论》说:“有病口甜者,病名为何?…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气厥论》谓“肿消者,饮一溲二”“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书中对消渴的主要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甜等已有明确记载,这些认识在世界医学史上是居于前列的。除基本理论外,中医的一些思维方法也值得学习。如强调人体的内在抗病能力,注重机体对刺激和内外环境改变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强调个体差别,处理因人而异等。这些不仅适用于中医,也是西医和任何医务工作者应有的思维方法和应遵循的原则。

2.2 依据现代医学理论指导 DM时,人体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发生变化,特别是全血黏度增高已被认为是DM之特征性改变。DM患者的舌质多数表现为暗红舌或有瘀斑。为了探讨全血黏度与舌质的关系,我们观察了64例DM暗红舌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并重点观察了DM患者经用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及舌质的变化,见表1。治疗前后对照,RBC压积、全血比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纤维Pr原均有明显差异(P<0.05)DM患者和舌质改变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当全血黏度增高时,舌质为暗红色;治疗后随着全血黏度的下降,舌质也有所改善,说明舌质的变化是全血黏度变化的外在表现,可以作为全血黏度的判断依据,同时也提示我们,只要有血液黏稠,不论舌质是否暗红,就是用活血化瘀药的指征。其结果更进一步地提高了疗效。所以,坚持现代医学理论的指导是中医客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表1 64例DM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对照表

2.3 宏观方法与微观方法相结合 宏观方法与微观方法相结合,即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相结合,1858年R·Virchow在他的《细胞病理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细胞是一个独立的整体”“一切疾病都是细胞的疾病”“疾病的本质是机体的部分改变,或说得正确些是一个或一群细胞的改变”等观点。它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迄今为止,它仍然指导着现代医学。现代医学认为DM的病理形态学的变化主要是胰岛内分泌细胞B细胞的病变。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都是整体性疾病,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局部细胞的疾病。因此,认为消渴病以五脏亏虚为本。如《灵枢·五变篇》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五脏藏精而不泻,皆以精气为养。五脏亏损,精气不藏是消渴病的根本原因。因此,补五脏益精气是消渴病治疗不可忽视的大法。故我们选用了具有益气养阴活血作用的中药组成方剂,取名“消渴康”。利用实验性DM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特异地显示胰岛中的B细胞与D细胞,并用体视学方法做细胞的定量分析,观察该方是否能预防或减轻胰岛B细胞的损伤。从形态学上探讨D细胞与B细胞的关系,以及可能存着的细胞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消渴康有确切的降低血糖、尿糖的疗效,并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证明消渴康能减轻四氧嘧啶对B细胞的破坏,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损伤的B细胞修复和增生,还证明B细胞的数目与D细胞的数目的增多呈正相关,见表2。同时也证明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对B细胞有保护作用。以宏观为依据,到微观中去验证,然后再用微观指导宏观,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必将产生一种新的医学体系。

表2 各组单位体积胰岛素B、D细胞的数密度及最终相对标准误差表

3 创新中医理论须借助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把临床资料借助于类比推理的方法上升为理论,因而缺乏严格性,有许多臆测成份。如久病必虚、久病入络,虽然在临床中可指导一部分病例的临床治疗,拓展治疗的思路,但不是所有久病患者都是病邪入络,都出现虚证。又如消渴病的辨证,《医学心悟》根据消渴的不同主证归纳为上、中、下三消,并指出:“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此种辨证往往由于症状不典型,而辨证有困难,故不能恰当的指导临床治疗。因而创新中医须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科学史告诉我们,没有方法上的突破也就没有理论上的创新,因为新的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应用可引起科研活动一系列反应,显示从未出现的事实和问题并给予解释。如中国中医科学院林兰等对消渴提出的新辨证分型,并对每个证型的血糖、INS、皮质醇(F)、T3、T4、17-羟皮质类固醇(17-OH)、17 酮类固醇(17-KS)等多种激素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中医各证型之间激素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表明糖尿病的不同证型有其不同的病理基础,与胰岛、肾上腺皮质、髓质及甲状腺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这就给DM的辨证分型提出了客观化指标,使辨证更加确切。此外,中医耳肾之间联系途径和物质、微波针灸的提出、中医学与控制论、模糊数学等,均展示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创新中医理论的广阔前景。

中医学中有大量的现代科学方法论原理的事实与材料,因此引用现代科学方法论研究中医理论,有利于中医与现代自然科学融合和创立新的理论。中医学还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启动思路创新自己的理论。如中医受时间生物学的启发,创造性提出了时间生理学、时间病理学、诊断学等理论,创立了中医时间医学,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理论体系;再如中医学受模糊数学启发并与之结合创立了证候随机方程,借用于数学的方法,依据临床资料去归纳、分析证候形成具体规律,以完成证候定量分析和新理论的创立。

总之,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来自日常医疗实践。临床医生只要在履行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实践,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从治疗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向自己提几个为什么,紧密地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就会提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他一切疾病的水平。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现代医学舌质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从中医理论看腰痛宁胶囊的药效
温胆汤在现代医学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鼠疫促进现代医学
评方小平《赤脚医生与现代医学在中国》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