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诺酮类药物的不合理用药分析
2011-05-14高天武
高天武
(云南省巧家县人民医院,云南 昭通 654600)
喹诺酮类(Guinolono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抗菌活性高,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细菌也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无交叉耐药。自1962年发现奈啶酸以来经过4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新的品种不断增加,随着临床对该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耐药性也在快速增长,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应给予高度重视。为了深入了解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更好地贯彻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促进我院临床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笔者调查了我院2010年上半年门诊处方,对其中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了分析,以供临床用药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0年上半年门诊西药处方。以药品说明书、药理学知识、药物化学、临床用药须知及文献资料为评价标准,对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统计,综合分析。
2 结果
2010年上半年我院门诊西药房共审核门诊处方22599张,喹诺酮类药物不合理用药处方306张,不合理用药处方占所审核处方的1.35%,配伍不合理处方285张,占不合理处方的93.14%,选药不合理处方11张,占不合理处方3.6%,重复用药5张,占不合理处方1.63%。具体情况详见表1。
3 讨论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我院门诊处方喹诺酮类药物的不合理用药最突出的是配伍不合理,其次是选药不合理和重复用药。
表1 喹诺酮类不合理用药处方分类统计
3.1 与含金属离子制剂
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结构中3,4位羧基和酮羰基,极易和金属离子如钙、镁、铁、锌、铝等形成螯合物,降低了药物的抗菌活性。维U颠茄铝胶囊含铝离子,肌苷片的辅料中含镁离子,故喹诺酮类药物避免与上述药物合用。
3.2 与茶碱类
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类合用时可能由于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部位的竞争性抑制,致茶碱自肝清除明显减少消除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出现茶碱类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震颤、不安、激动、抽搐、心悸等,故同用时应测定茶碱类血药浓度和调整剂量。
3.3 与尿液碱化剂
尿碱化剂可减少喹诺酮类药物在尿中的溶解度,导致结晶尿和肾毒性,禁止合用。
3.4 与非甾体抗炎药
左氧氟沙星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如芬布芬)同时应用有诱发抽搐的可能。因喹诺酮类药物可阻断r-羟基丁酸与受体结合使中枢抑制性神经元减弱导致中枢神经的不良反应,如是头昏、头痛、嗜睡或失眠等,非甾体抗炎药对中枢神经的不良反应可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弱视、嗜睡、失眠、感觉异常、麻木等,两者合用会加重中枢神经的毒性,故应禁止合用。
3.5 与活菌制剂
抗生素类药物与地依芽胞杆菌或双岐活性杆菌制剂合用会使前者疗效降低,应避免合用。
3.6 与呋喃类药物
呋喃妥因与喹诺酮类有拮抗作用,不推荐联合应用。
3.7 选药不合理
喹诺酮类药物对幼年动物可引起轻度软骨组织损害,18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哺乳期妇女和骨质未完全发育的小儿禁用。
3.8 重复用药
笔者认为输头孢曲松钠和培氟沙星,同时口服诺氟沙星胶囊和阿莫西林胶囊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中存在着明显的无指征性用药。喹诺酮类因抗菌作用不受质粒传到的影响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联合应用有可能产生协同作用是可以的,但没有必要再用诺氟沙星胶囊和阿莫西林胶囊,因为头孢曲松钠和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均属于β-内酰胺类“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于革兰阳性菌,而前者对β-内酰胺酶稳定后者则相反,所以无需用后者;氟喹诺酮类药物共同的特点是消除半衰期长,诺氟沙星“在体内几不被代谢,绝大部分自尿排出,尿中浓度极高。T1/2为3.5h”、“口服宜空腹服用,同时饮水250mL,避免结晶尿发生”,培氟沙星部分被肝脏代谢后其原型和代谢物经肾和肝排泄,所以两者合用如不注意饮水不但会增加肾的损害,而且还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造成药源性疾病,再者上述4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无明确治疗目的,似大包围,不但会增加不良反应而且会增加耐药菌的产生,是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建议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各选一种。
4 结语
医院应派人外出进修或适时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药学专业知识培训,医师、药师更应加强自身学习,随时了解医药发展的动向,学习新知识。就喹诺酮类药物,日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向义务人员发表信息,警告氟喹诺酮类药品可能增加腱炎和腱断裂的风险,并要求生产企业在药品说明书中加入“黑框警告”警示。医师、药师应全面了解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掌握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注意事项等,药师在调配处方时严格把关,发现不合理用药处方应进行干预,从而增加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医疗质量。
[1]钱之玉.药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201.
[2]郑虎.药物化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152.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医药须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700,707.
[4]陈新谦,全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