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爱上做实验

2011-05-12张学军

化学教与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趣味实验创新

张学军

摘要:为了让学生爱上做实验,通过变单调为生动、变复杂为简单、变统一为开放,让化学实验变得更有趣味、更易操作、更有创意,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趣味;易操作;创新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5-0090-01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5.041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让学生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项活动” 。化学实验就是一项能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动手、动脑的创造性活动,实验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但当下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过于强调教师实验教学的严谨性、学生实验活动的规范性,同时由于化学药品常给学生以“腐蚀”、“有毒”、“危险”等印象,使得学生在参与化学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想做却不敢做” 、“想做却不能做成功”的想法。为了消除学生的种种思想顾虑,让他们爱上做实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对一些实验进行改革和尝试,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变单调为生动,让实验变得有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实验作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是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总体来说符合科学性以及适用性原则,但中学化学实验过于强调学术性,如基本操作要规范,装置要搭配合理,药物要摆放整齐等。化学实验的功能过多强调培养实验技能,验证化学原理,没有把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放在应有的位置。为了让化学实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爱上做实验,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实验,挖掘教材中潜伏的各种实验素材,重点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资源,并根据初三学生的特点,结合社会热点,将课本上显得单调的实验,设计成趣味实验,向学生展示化学魅力。

例如:“常见的酸和碱”中演示实验比较多,现象也丰富,但课本中安排的实验一般是为了介绍物质的性质,通过物质之间相互反应所产生的现象,使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这种按图索骥式的实验模式,使得实验仅仅成为验证知识的工具,这种模式显然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教师照着书本把实验做一遍,学生虽然接受了,可是这种接受只是让学生记住了一点儿知识,并未从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角度出发来考虑教育和教学问题。于是我在实验教学中设置了一个“超级变变变”的环节,灵感来自于学生喜欢的刘谦魔术。例如:在讲Na2CO3的性质时我利用碳酸钠溶液、酚酞溶液、稀盐酸进行了一个“魔术表演”——清水变牛奶,牛奶变红酒,红酒变雪碧!当同学们“见证了奇迹的时刻”后,一个个都张大嘴巴惊呆了,生动、鲜明的实验现象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油然而生,沉封的思维瞬间激活,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喜欢、爱上了做实验。

二、变复杂为简单,让实验变得易操作

初三学生刚接触到化学,大部分同学对实验感兴趣,想动手,但操作技能差,缺少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将学生的好奇心比喻成一株脆弱的幼苗,但复杂难做的实验极容易让这颗“幼苗”夭折。为了让学生永葆对实验的好奇心、自信心,钟情于做化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给予适当指导,还将一些复杂的、学生难以独立完成的实验进行改进,使之变得简单易操作。

在研究氧气性质时,铁丝燃烧实验是学生最难以完成的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注意事项多,实验过程复杂,而且实验现象短,教师演示该实验,有时也不能成功。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只有改进,化复杂为简单。我试着将铁丝换成铁粉,并用大注射器收集氧气(去除注射器针头最前端的尖锐部分)。学生操作时,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取半药匙铁粉置于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暗红状态后,另外一位同学将针头扎入铁粉中,推压注射器吹入氧气。这时,只看见铁粉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宛如烟花一般,实验成功了!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了,实验现象持续时间长了,成功率高了。学生个个感觉化学实验不仅有意思,而且易于操作,化学知识更易掌握,几乎每节课后,都有学生带着期望的眼神问我:“老师,下节课还做实验吗?”毋需多言,学生真正爱上了做实验。

三、变统一为开放,让实验变得有创意

教材中安排的实验往往要求达到统一的实验目的,使用统一的仪器和药品,甚至连实验步骤也是统一的,以期能得到“一致”的实验结果。这种以“统一”求“一致”的实验模式显然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中“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的基本理念。为了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试着将课本上的实验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在完成指定的实验后,获得自主探究的机会,以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在学生完成了课本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后,我结合前面学生曾经做过的“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如何区别这两种气体”。要求各组在学习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查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分析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筛选方案后进行实验操作。通过这种开放性的实验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乐意参与,并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分析、表达、应用等多种能力。而且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同学们相互提醒、启发,最终形成正确方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由于实验方案的不可预知性,探究活动具有开放性,过程和结论不求唯一,也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让学生爱上做实验,不仅能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更能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进而爱上化学,爱上学习,爱上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彦昌.台湾中学化学实验趣味方法浅析[J].化学教学,2008,(1):57-58

[3]杨绍武.“喷吹法”在微型实验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8,(7):7-8

[4]崔萍主编.探究多彩的化学实验与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趣味实验创新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午睡的趣味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最酷的太空实验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