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一堂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

2011-05-12杨文君

化学教与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备课

杨文君

摘要:备课是上课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是教师以教材为载体和对正式课程的领悟和把握,根据课程目标,并以课程标准和学情为依据让自己的教育思想具体化。具体而言,不仅要求教师在化学教育理念、化学学科知识、化学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准备,也要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和科学学习方法。

关键词:备课;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学生动态的外部因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5-0022-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5.009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化学教材的改革浪潮风起云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科学素养和教材的本土化密切结合起来,这使21世纪的化学教育更加绚丽多彩。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怎样与时俱进、迅速熟悉新课程理念并熟练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来成功地上一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化学课?笔者认为离不开以下的三个环节:课前的充分准备、课上的创新发挥和课后的及时反思。只有课前作充分的准备,课上才能有游刃有余的发挥。一堂好课决不是仅仅带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上的收获,对教师也是一次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设计的总结,以便在下一次的课堂教学中能有更好的突破。备课是上课前所做的各项准备工作,它的实质是教师以教材为载体和对正式课程的领悟和把握,根据课程目标,并以课程标准和学情为依据让自己的教育思想具体化。怎样才能备一节好课?笔者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对老师自身素质的锤炼和对学生知识、兴趣及认知规律等两方面来谈一谈备课应该考虑的几个因素。

一、化学备课的核心: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

1.化学教育理念的更新是其灵魂

教育理念的更新来自于对化学课程设计的正确认识。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为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而设计的内容,它与教学的起点(课程目标)、教学的过程(课程观念、课程内容、教科书)和教学的结果(课程评价)密切相连,课程实施就是将预期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随着科学的发展,现代化学越来越多的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渗透、综合,使化学脱离了原来简单的经验形态,逐渐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程的基本理念,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给予明确的界定,直接与课程的三维目标相联系,从而使学习化学课程的过程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公众科学素养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三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近年来,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主流是科学素养教育,科学教育展示了新的内涵,教育的视野从培养少数人成为科学家转向面对所有的学生。而冲在教育第一线的化学老师首先要对新课程理念熟悉到位,才能在备课过程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逐步渗透,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我们教育的追求。

2.化学学科知识的巩固是其关键

俗话说:学无止境。笔者连续四年任教高三毕业班,认为自己可以很轻松的“吃前一年的老本”。事实上,每年的教辅用书在不断更新,有最新的知识不断补充进去,每年遇到的学生不一样,学生思维远比我们想象的开阔,我这个“老教师”常常遇到“新问题”。所以,我认为,只有继续不断深入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才能认真做好备课过程中关键性的一步。比如“氢键”这个概念,笔者仔细对比了新旧两本高中化学教材,发现两个版本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人教版(2004年6月版)是这样定义的:这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氢键是这样来阐述的:像HF、H2O、NH3分子之间存在着一种静电吸引作用,它是比分子间作用力稍强的相互作用。在苏教版选修课本《物质结构与性质》(2005年12月版)中是这样定义的: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范德华力和氢键是两种最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与人教版课本定义相比,更明确了氢键这个知识点,并指出:范德华力和氢键是两种最常见的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较小,且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氢键是分子中的相对显正电性的氢原子与另一分子中的相对显负电性的氧原子(或氮原子、氟原子)的孤电子对接近并产生的相互作用。它比化学键弱,范德华力强。存在于分子间或分子内部。与旧教材相比,这里“氢键”的概念更清晰更完整的。教师在备课时一定着重强调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在新课程的浪潮下,每位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理念。

3.化学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其手段

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学系统中的主体,为了实现化学教学目的、完成化学教学任务而作用于客体,以及跟系统内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手段的规定。目前常用的化学教学基本方法主要有讲授—听记、谈话、讨论、指导—阅读、演示(展示)—观察、指导—实验、指导—练习、指导—实习、组织—参观等。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一般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学生情况等因素,设计教学策略,选择适宜的基本方法构建综合的化学教学方法。

教师在备课时要明确教学目的和具体任务,认真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考察教学条件、发现教学资源,熟悉和深入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思想和教学策略对教学内容做合理的调整和组织,然后再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合成和整体优化。

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备专业知识、备教学方法,更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科学方法等角度出发,精心备课。

二、化学备课的关键:学生动态的外部因素

1.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了解是前提

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指出:了解学生是如何在头脑中构造知识的,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根本,化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化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化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化学活动经验。教师在备课过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帮助学生认知结构完备化。

(2)帮助学生认知结构条件化。所谓“条件化”,是指把所学的基本知识与其使用条件结合起来储存在大脑中,即把头脑中的知识由陈述性知识(基础知识)转化成产生式知识(激活状态的知识)。

(3)帮助学生知识结构化。所谓“结构化”是把所学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或归入某种更大的范畴,在头脑中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组块,进而形成良好的结构。

2.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过程

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思考并了解教学中涉及到的哪些事物和活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在个人经历过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如学生对学习成绩好的功课容易发生兴趣;对学习成绩差的功课一般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择讲解的知识点时,要难易结合,让每位学生都有收获,都能找到兴趣的发生源;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知识难度的把握和梯度的选择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略超出其智力水平的问题最感兴趣,但如果难度过大,则不会引发学生的兴趣;第三: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新颖的教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时,教学的真正目的也达到了。

3.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是目标

科学方法是正确认识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从掌握具体的方法开始的。强调科学方法教育,就是要重视认识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学生都知道,钢铁制品容易生锈,结合“钢铁生锈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可设计一个学生实验“铁钉锈蚀原因的探究”:

第一步:明确问题(铁钉生锈)。

第二步:提出假设。铁钉通常暴露在空气中,铁钉生锈可能因为:①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②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了反应;③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如果假设①正确,则铁钉在干燥的空气中会生锈;如果②正确,铁钉在与空气隔绝的水中会生锈;如果③正确,铁钉在既有空气又有水的条件下才能生锈。

第四步:验证假设。由学生独立设计三个实验,使铁钉处于三种不同情况:①在干燥的空气中;②在与空气隔绝的水中;③在既有空气又有水的环境中。然后观察、记录现象。

第五步:作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

第六步:对自己实验的评价。通过查阅书刊等资料,或与同学交流实验设计方案等进行评议。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和认识水平,结合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化学课程设计要把科学认识探索的实际过程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不同形式与阶段,将循序渐进的科学思维培养过程融入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注重理论与实践想结合,认真思考学生科学方法教育实施。

课堂,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最丰富、最富有生命意义的舞台。它滋养生命、塑造心灵、点燃热情、播撒希望。而教师要让课堂成为精彩的舞台,定要先在备课上下足苦功,不断更新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备专业知识、备教学方法,认真备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科学方法等角度出发,让精心备课,课堂焕发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李晶.化学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化学教育新视野[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3

[3]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16—417

[4]王祖浩.物质结构与性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备课
怎样上好小学语文课
浅析高中阶段物理学科的特色教育
如何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孩子刚入学,父母咋“备课”?
如何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浅谈小学数学如何进行有效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