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

2011-05-12庄小璐

化学教与学 2011年5期
关键词:教学机智创造性课堂教学

庄小璐

摘要:教师面对时代的挑战,睿智地处理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仅仅学习知识,还要学习教师的智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机智。

关键词:教学机智;课堂教学;创造性;应急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5-0045-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5.021

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学科,与物理、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相关学科,在更高层次的水平相互渗透、交叉、融通,为现代科学更加辉煌的明天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近几年来,化学的声誉不佳,化学甚至成为有毒、危险与污染的代名词。其中,有对化学的误解,但不可否认化学品与传统化学过程已经对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效应。整治环境污染就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如何将这一重大的责任与义务于潜移默化中传达给将来的国之栋梁呢?这就体现了教师的能力和自身的修养。

某教授曾说:“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课堂教学充满着各种变化和突发事件,若能充分地利用起来便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性教学效果。教学机智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灵活自如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教学目的的能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者。”教学机智可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一、实验教学突发事件处理的应激性

应激性指的是面对突发事件能敏捷果断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化学实验是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化学教育中发挥实验的突发事件,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例如,做苏教版必修2课本P71“乙醇和乙酸反应”的实验时,因为天气炎热,起冷凝作用的导管不够长以及加热时间过长,在反应快要结束的时候,冷凝导管放入饱和Na2CO3溶液上方那一端的导管口突然“着了”起来,紧接着就是学生的叫声,这时候我沉着、冷静地先移走盛放饱和Na2CO3溶液的大试管(烫手),然后快速地移走酒精灯停止加热,跟着火焰熄灭了,这样也就处理了这一可能带来危险和不良教学效果的突发事件。在整个过程体现的知识点及教育点有:①体现了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之一: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易燃烧,传达给学生要有安全意识。②化学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防倒吸。③遇事唯有冷静方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而“急中生智”的智慧来源于平日里严以律己以及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和创新精神。我想此时具有“无声胜有声”的功效,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学生对我的信任和崇拜,因为平日里有几个特别调皮的学生也聚精会神地听起课来,那一节课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观察。

再如,在焰色反应的实验过程中,其中检验钾元素(KCl水溶液),学生透过蓝色钴玻璃怎么也看不到紫色,学生都来问我,我亲自做一遍现象也不明显,这就说明操作没有问题,寻找试剂的原因显然也来不及,但这是高一新生的第一次做实验,大部分学生我还不认识,我们刚接触不久,我在考察他们,他们也在衡量我,此刻我坚决不能含糊而过,情急中想到用火柴代替(火柴头上含有KClO3、MnO2、S等物质),我立即和同学们商量改用火柴代替重做这个实验,果然现象非常明显,学生都看到了预期中的紫色。实验的成功使我和学生都兴奋异常。这节课对高一学生是很有意义的,重要的也许不再是那个透过蓝色钴玻璃显紫色的现象,而是贯穿于其中的一个潜在的重要讯息:对实验探索要具有执著的韧性。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准备好的课件突然打不开了,实验仪器少带了,实验现象出不来等等,都需要我们发挥教学机智去敏捷、果断、冷静、快速地处理,某些时候应激性发挥得好还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像马克思·范梅南教授所说:“教学就是即席创作”。

二、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答非所问的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是一个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有一个内在而不能排除的显著特征,那就是它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课堂教学所赖以存在的具体环境是不重复的,包括参与个体的独特性与情境的不固定性。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培养,以及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个体的独特性加强了课堂教学中的种种不确定性,教师在愈来愈不确定的课堂实践中应具备教学机智,使课堂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的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给予及时的引导。

如在执教《氯气的生产原理》一课时,原希望学生按我事先设计的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正确结论。但是出乎我意料,有个学生却没按照我设计的思路去做。由于现象比较明显,我想由现象引导学生对电解装置电极的初步认识,于是我问:“请大家观察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棒上有黄绿色气体产生吗?”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坐在讲台旁边的学生回答“没有看到”,学生大笑。老师没有被激怒,反而平静地说:“那么你有什么办法让大家‘看到这一实验现象呢?”此学生红着脸站起来回答:“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放在管口,现象为试纸变蓝。”为了缓和课堂气氛,我趁机说:“那么请你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课后我了解到:她那个位置正好反光看不到,无意识地脱口而出,后来在同桌的提醒下,换了个角度就看到了。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暗自庆幸自己的冷静而巧妙的处理。教师巧妙、不露声色地帮助学生迂回前进,挽回了学生的尊严,无疑是教学机智运用的最高境界,施教者需要能见机行事,随机应变,面对各种与事先设想不同的情况时不能拘泥于原定计划,要能巧妙地应对,给学生以引导、启示和教育,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这是化学教学的机敏性、灵活性,也是教学机智的重要特征,长此以往,也将有助于建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亲和力。试想,如当时停下课来,把回答问题的学生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顿,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不仅仅伤害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而且还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

如在探究苯的物理性质时涉及到一个演示实验:将钠投入一盛有苯和水的烧杯中,实验现象是什么? 解释为何出现如此现象。实验过程中用到了剧毒化学品:苯。教师通常的做法就是,放在烧杯中进行实验,这样做至少存在两点违背绿色化学的理念,其一,没有传达给学生环保的直观感觉和意识;其二,不满足微型实验原则。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告知学生查阅苯是否有毒,将烧杯换成小试管,减少化学药品的用量,取样的时候采用带有刻度的针筒注射器,且试管口套一小气球,采取密闭体系。整个流程非常适合在不具备通风设备的教室里做演示实验,而且便于观察现象,更重要的是很直观地告诉学生这样一个道理:有毒药品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合适的操作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到趋利避害,课堂上我专门找学生描述这样做的理由,学生都抢着回答,而且都回答的很好。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耳濡目染地养成了良好的实验行为习惯,而且初步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苯的剧毒危险性被解决,所以整节课是愉快的、和谐的、兴奋的、有成就感的。这一教学设计,老师不拘泥于固定的解决问题的模式,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教学机智如水一般渗透使课堂闪烁出教师智慧的光芒,也体现了教学机智的创造性。

课堂教学机智是一门艺术,驾驭这一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好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讲的东西。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教学机智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以教师高度的修养、广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做到对教材的高度把握、对知识的科学态度、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对学生的真挚感情,才能灵活自如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进程,满足开放性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高剑南,王祖浩主编.化学教育展望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唐云.化学教师的教学机智[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9,(Z3)

[3]范杰主编.化学实验论[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约翰·杜威著,傅统先译.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教学机智创造性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浅谈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机智的重要性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