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

2011-05-10李权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养老

李权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养老模式经历了从集体保障到家庭保障的历史变迁,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体系中承担了独特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加剧,尤其在伴随着农村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和流动化情况下,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社会风险逐渐集聚,农民面临着较高的养老风险和贫困风险。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建议中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6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宣布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对年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发放普惠式国家基础养老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此而成为构建中国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置之一,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国内理论界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张帅梁认为新农保制度具有法律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王黎明认为,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等问题的一种必然选择。人口计生委等14个部门在《关于全面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近年来,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杨琳、董瑞认为,在广大农村地区,伴随着外出务工人员规模化增长,大量农业用地或闲置,或转为建设用地,农业生产和土地对农村人口的传统保障作用实际已经大大降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及时填补这一空缺。王天意等从农村养老方式变化方面论述了建立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的必要性。认为目前农村传统养老功能弱化,主要体现在传统农村社会保障功能的弱化、土地保障功能“虚化”、家庭保障功能弱化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集体经济大为削弱,资金缺失使五保制度名存实亡。土地收益在农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减少而对农民生活保障实际功能下降。同时由于生育政策的实行,家庭小型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家庭赡养系数大大提高,加上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也大大削弱了家庭保障的功能。曾毅从人口老化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情方面也论述了我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中国逐步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势在必行。刘小波、李明、赵荣华认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农村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面临严重挑战:一是子女的赡养压力增大;二是劳动力流动和人口的迁移给家庭赡养带来了负面影响;三是农村的相对贫困,给家庭养老带来困难。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以解决。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可行性。邓小娟、赵曼认为国家财政已初步具备了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部分资金支持的能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的农民已具备了经济投保能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否成功实施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施的效果虽然不甚理想,但在各级民政部门和广大农村基层工作者的积极组织领导下,已逐渐被农民所了解和认可,部分农民之所以对其持观望态度,主要是因为心存疑虑,担心养老金到时不能兑现和政策发生变化等。曹信邦认为,从农村居民的筹资能力、政府财政的承受能力、农村人口环境、政治环境方面的分析表明我国基本具备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刘卫国认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第一,我国整体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已具备进行国民收人再分配的能力和手段;第二,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农民收入逐渐提高,城乡差别正在缩小,农民权益保护意识不断强化,农民参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第三,发达地区农村、城镇近郊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部分乡村,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基本具备;第四,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需要。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模式探讨。邓小娟、赵曼认为新的养老保险体制的构建中,既要考虑到政策的一致性和易于衔接,又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包容农民群体的多样化的特征。首先要整合多种制度,实行统一框架的弹性双账户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次在统筹部分实行财政补贴下的“双低型”制度。再次要实行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制和万能缴费方式。然后是进行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地域分离。最后要规范各类保费承担的缴费义务。李剑阁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基本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一制定城乡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办法。孙志华认为名义账户制体现了政府责任,能顺利解决当期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实现养老负担的代际均衡,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社会保险原则,并具有养老金账户可随身携带等优点,我国应该建立名义账户制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吴航,窦尔翔认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以账户体系作为载体,以融资机制作为核心。政府兜底筹资机制设计保证了制度的强制建立,柔性资金配套机制则具有激发潜在投保人尽力参保的诱导功能。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利益主体研究。马红鸽,麻学锋认为,要构建农村养老保险筹资主体利益均衡机制,第一,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形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集体、农民个人四方互信互惠的心理契约,这是建立“新农保”利益均衡机制的切入点和出发点。第二,完善各方监督机制,建立评价监测体系,对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实行专款专用。第三,建立矛盾调处机制,用法律的形式对地方财政的补贴行为进行相应的激励和惩罚。第四,构建权利保障机制,发展地方经济,带动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王东平等从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的影响方面,指出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供养投入的影响为明显的正效应,老人得到的经济供养与老人健康状况、个人是否有收入等个人特征以及老人是否独居,其他子女数,经济供养来源等家庭特征有较为明显的关系。张洪芹指出,家庭养老依然是现阶段大部分农村的主要养老方式,影响子女供养由可能性转为现实性的主要因素,除了作为被供养的父母的自身经济实力和需求愿望外,子女的支持愿望是决定因素;郅玉玲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家庭养老是农村老年人最重要的养老模式,农村老人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就是自我养老。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研究。王翠琴,薛惠元认为,应该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缴费基数,实行比例费率制;鼓励农民尽早开始参保并保持长期缴费;鼓励参保农民选择较高的档次标准缴费;新农保个人账户基金应当适时进行市场化投资运营;继续强化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作用。阿里木江•阿不来提、买买提江•买提尼亚孜运用社会保险精算理论,构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率的精算模型,但其养老金替代率是作为基本参数进行假定的。刘昌平、谢婷运用精算方法,构建了新农保个人账户精算模型,分析个人账户养老金收入替代率的敏感性,并找出替代率的影响因素。陈娟在养老投资模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进而揭示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替代率极其低的问题,由此提出解决方案和相应的政策建议。阳义南通过构建新农保个人账户精算模型,测算出新农保个人账户预期替代率,并分析了个人账户替代率与投资收益率的关系。

国内研究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第一,国内当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而定量研究的文章很少。因此今后的研究方向将主要集中在运用社会学领域的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并且用SPSS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定量研究。

第二,在某些关于新农保的文章中,也有一些实证研究的成果,但大多数是属于个案研究,因此运用统计学原理,运用抽样调查,通过样本推断整体的情况来分析整体的情况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第三,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笔者发现,很少有研究集中于地方政府的职责上。因为根据当前新农保的政策,只对中央承担的财政职责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但是对于地方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政策并未作出规定,只是给出了一个未定的表述,以至于地方政府在政策的执行上有很大的余地,也会导致地方相关部门的不作为。因此作为政策研究的一方面,这个方向也值得进行研究。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养老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改革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已成共识
养生不是养老
管理方向是改革医保个人账户
完善个人账户是待遇调整的有效突破口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超支额测算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