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竹罐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2011-05-10肖艳平周元林
肖艳平,周元林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病程较长,多因素体脾气虚或脾虚日久,损及脾阳,使脾阳也虚;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导致脾阳虚,不能温煦胃肠,寒自内生[1]所致。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我科采用药竹罐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配以中医特色护理,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消化科胃脘痛住院病人336例,均符合脾胃虚寒型诊断标准[2]。随机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8例。观察组男 90例,女78例,年龄23岁~70岁(48.2岁±19.6岁),对照组男 93例,女 75例,年龄 25岁~70岁(49.6岁±19.5岁)。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胶体果胶铋、甲硝唑等药物治疗,按消化内科胃脘痛护理常规,嘱病人饮食少量多餐,清淡易消化,戒烟酒,注意休息,生活要有规律,注意胃脘部疼痛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嘱病人中药汤剂宜温服,指导病人正确服用药物,保持心情舒畅。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药竹罐疗法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如下。
1.2.1.1 药竹罐疗法 ①竹罐疗法所用方药组成:黄芪30 g,党参 20 g,制附子15 g,干姜20 g,桂枝20 g,吴茱萸10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茯苓20 g,白术15 g,广木香15 g,厚朴10 g。加工方法:将以上中药装入布袋,扎紧袋口,以文火煎煮,煮沸后把竹罐(口径1 cm~5 cm,高度10 cm)罐口朝下放入药液内同煮沸2 min。②用法:当罐内充满沸腾热药水时,用镊子迅速取出竹罐,甩净或用干毛巾吸附沸水滴,随即紧扣在双侧脾腧、胃腧、足三里以及中脘穴位上,由于罐内负压而使药罐紧紧地附着于体表穴位上。竹罐松动的话,可以再拔1次,然后覆盖床单保暖,留罐10 min左右即可起之,每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1.2.1.2 饮食指导 饮食以温中散寒、健脾胃为主,如牛肉、狗肉、羊肉、黄鱼、鳗鱼、龙眼、荔枝,当归生姜羊肉汤、山药粥、鲫鱼生姜汤,亦可用葱、姜、蒜为佐料。忌生冷寒凉之品如雪梨,忌肥腻、甜黏、炙博之品。饭后宜食少量食醋,山楂片等,以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进食欲。
1.2.1.3 生活起居指导 强调辰时的重要性,辰时即07:00~09:00,也就是胃经值班的时候,胃经当令是肠胃消化食物最好的时刻。嘱病人辰时一定要按时吃好早餐。晨起不能喝冷饮,因为机体气血得热则行,遇寒则凝,晨起吃喝冷的东西,必定使机体各个系统挛缩、血液流通不顺。脾胃在五行中属土,要让土地化生万物,就一定要有适宜的温度,因此早餐应该是温热的。早餐不仅要掌握正确的时间,而且内容要丰富,要以食用五谷类为主食。
1.2.1.4 穴位、经络养生指导 由我科护理组派中医基础理论丰富,熟悉脾胃养生操的专业护士亲自指导病人练习,或在走廊通过电视播放已经拍好的脾胃养生操。该套操分为7节,总共用时20 min。①预备式:取坐位,两手扣于膝盖上,掌心劳宫穴贴在髌骨上方的鹤顶穴,中指放在髌韧带上,食指轻点内膝眼,无名指轻点外膝眼,小指置于膝关节外侧胆经所经过的位置,拇指置于内侧脾经所经过位置。②合按内关穴、外关穴:将一手中指和拇指分别放在另一手的外关穴和内关穴上,2指对合用力按压3 min,双手交替进行。③揉按中脘穴:将右手半握拳,拇指伸直,拇指指腹紧贴在中脘穴,适当用力按揉3 min。④推腹:将左手掌心按于剑突下,右手压于左手背,自上向下推压至小腹耻骨联合处,推50次。⑤掐压足三里穴:将双手拇指指尖放在同侧足三里穴上,其余4指附在小腿后侧,适当用力掐按3 min。⑥拍胆经:在大腿外侧的4个穴位点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用力拍打,每天拍左右大腿各200下。⑦回收势:双手并拢上举,拉伸胆经,双手对搓致热,归放于关元穴。
1.2.1.5 皮肤护理 在治疗前评估病人皮肤情况,特别是拔罐部位皮肤情况。治疗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灼热、轻微瘙痒或疼痛属于正常现象,不需处理或在局部涂少量凡士林润滑油保护皮肤。嘱病人勿用手抓搔皮肤,切不可擅自使用刺激性药酒擦拭。
1.2.1.6 调摄情志 由熟悉五音疗法的护士选取五音中宫音,如《春江花月夜》《月儿高》《月光奏鸣曲》等,每日1次,播放给脾胃虚寒者胃脘痛病人,由于宫调式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敦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可以调节消化系统功能,使病人情绪稳定,在播放音乐时,尽可能消除各种干扰,音量40 dB~60 dB,使病人身心沉浸在乐曲的意境之中。
1.2.2 评价指标 ①疗效评定: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规定的相关标准制定。临床治愈:胃脘痛及其他症状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正常;好转:胃脘疼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胃镜检查胃黏膜有好转;未愈:胃脘疼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胃镜检查无变化。②病人满意度:采用柳州市中医院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于病人出院前调查。③住院时间:为病人自治疗开始到好转出院的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2.3 两组病人住院时间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中医认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原因多为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或久病脾胃受损,或者肾阳不足,失于温煦。我科开展药竹罐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其治疗机制:在竹罐负压作用下使药液更好地渗透入皮部,直达病所,同时选取补脾和胃、理气止痛穴位,配合药竹罐的温热之性、负压原理及中药液的渗透治疗作用,通过皮部—经脉—脏腑的途径共达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之功。方中党参、白术、茯苓亦益气健脾,燥湿和胃之功效[4]。
病人对新的中医外治手段的依从性和配合程度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配套的护理措施显得非常重要。护士在病人接受该疗法过程中,注意到饮食调护的重要,若饮食不当,损伤脾胃功能,对疾病的转归、预后及复发等都有影响,且遵循《黄帝内经》中“寒者热之”的正护原则,指导病人饮食。生活起居方面,强调要“有常”,一日有十二时辰,一年有二十四节气,生活要遵循四时阴阳变化之理,充分发挥辰时胃经当令的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顾护脾胃,经络通畅气血才能营运于全身,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5]。指导病人充分利用人体穴位、经络,以调整人体脏腑功能,使气血流畅。治疗期间,脏腑功能恢复需要一段时间,病人容易产生急躁、焦虑等情绪,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五脏应五音”的说法,其旨在通过音乐的诱导,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协调脏腑,调节情志,使病人恢复健康,重新处于良好的心理与生理状态。选择相应的音乐对病人进行治疗,使病人身体和心理上处于放松状态,达到调理脏腑功能,改善脾胃升降失衡之目的,同时提高病人接受该治疗的依从性,更好配合药竹罐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增强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特色护理配合药竹罐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有较明显的优势。
中医整体护理的内涵不但是治愈疾病,促进健康,并拓展为最大限度促进身心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和谐。因此,在以中医手段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通过饮食、起居、养生、情志等方面的护理措施来调整机体功能状态[6],不仅实现舒适护理的目标,缩短了治疗的住院时间,而且防止疾病复发,在中医“治未病”层面上增强了疾病护理的深度,体现了中医的动态平衡整体健康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护理方法,使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中医护理养生保健理念深入人心,顺应了病人防病治病的最大需求。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住院时间及病人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医特色护理配合药竹罐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在整体护理效果上有较大的优势。
综上所述,中医特色护理配合药竹罐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易为病人所接受,缩短了病人住院时间,提高了病人满意度,为脾胃科治未病中心中医特色护理发展提供了方向。
[1]陈新爱.缓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120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8,30(11):1139-1140.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5,10(3):18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4]和向阳.自拟理气健脾汤治疗消化性溃疡96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13(5):50.
[5]肖爱华,刘燕平,黄少娟,等.经络操加活络油叩击刺激穴位对脑卒中康复疗效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22(4A):888-889.
[6]胥燕,熊瑞琴.胃脘痛的中医辨证施护[J].全科护理,2009,7(5A):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