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学对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1-05-10天津市武清区东蒲洼街教育办公室高维祥
■天津市武清区东蒲洼街教育办公室 高维祥
一、问题的提出及归因分析
据相关资料统计,如果把升学也统计在内的话,每年有近30%的学生要面临转学或学习环境的变化。因此,进行相关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转学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学生随父母外出打工,有的是学生家里买了新房,有的是为了“择校”而转学。就目前情况看,学生转学很多集中在撤村建居、老城区改造等地区,其特征为人数多,波及面广,时间集中。在转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发生了焦虑、不安、偏激等心理问题。
笔者认为,学生正常心理在受到某种负面冲击的状况下会产生冲动性、情绪化、盲从感等相互交织的亚常态心理现象。具体表征为心神不宁、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无名发火等。尽管这种亚常态心理在每个学生身上的表现不尽相同,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处理不好会在学生自身乃至周围群体中引发“蝴蝶效应”,因此,应提前分析、预防、引导、纠正,千万不可小觑。
二、应对策略
1.思路拓展,心理暗示。
个体心理因素与家庭系统是分不开的。从理论上讲,系统(家庭)中一部分的变化会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如果家庭单位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将对个体产生影响。因此,学生的情绪稳定依赖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
笔者所在地区对即将拆迁学校的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对旧有房屋留恋的占24%,受家庭房屋财产纠纷问题影响的占5%,与家长就新学校的选择问题产生分歧的占10%,不知自己将来何去何从的占31%,既想走又不愿意走的占30%。由此不难看出,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的影响因素中,家庭因素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根据学生家庭存在的各种差异,实验校对学生进行了逐个的分析和判断。教师细心观察其课堂表现状态、课间活动情况,对于有焦躁情绪或者不良倾向的学生,采用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了解学生家庭的状况;同时,增加家访次数,提高家访质量,要求对于处在特殊家庭和出现异常情况的学生进行重点访问。实践中,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10岁的小建,姐姐17岁,父母患有脑血栓,两个成人都无力操持家务,并且生活不能自理,平时做饭、洗衣服等都是由小建的姐姐来做,面对即将搬家、转学的现实,姐弟俩着急而无奈。小建在学校显得十分烦躁,和同学的关系也时而出现紧张。实验校的心理咨询师引导小建运用“思路拓展法”来梳理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帮助他从思维怪圈中跳出来,引导他换一个视角看问题。在进行疏导的同时,还积极为这个家庭的搬迁在实质上进行帮助,和即将转入的新学校加强联系,让学生的“思路拓展”内容得到一定的客观实现,使心理辅导与客观实际达到了统一。
心理暗示在心理影响和心理疏导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有很多做法不同、道理相通、风格迥异的暗示方法。一是“正确理解”:引导学生告诫自己,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出现偏离常态心理属于正常现象;二是“阿Q心态”:相信将来的家庭生活和学业会越来越好,遇到困难并不一定是坏事,应该抓住锻炼自己的机会,练就“阳光总在风雨后”的“阿Q心态”;三是“回味无穷”:回想一些以前经历过的美好情景和值得自豪的事情,学会反思;四是“闭目养神”:憧憬着新的现代化高标准学校将建成,新的学校都有哪些先进的设备和设施,等等。通过讲解引领,学生们对于撤村建居后新的学习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心灵净化了,心平气和了,浮躁减少了,心理趋向正常了。
2.情境迁移,隐性教育。
以格林诺为代表的情境迁移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中的事件的相互作用,是对情境中所具有的特征的一种适应。
据相关资料显示,受到拆迁等环境变化的影响,有60%左右的学生对现所在学校的信心和能否稳定地继续学习会产生动摇,而且这种不良情绪会随着时间的延续和学校里学生的减少而逐步扩大。那么,在这种情境下,就应该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疏导和正迁移。如布置环境、放舒缓音乐、组织集体娱乐活动、组织“开心”比赛,让学生每天都在排除外界干扰的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力争使创设的情境最大程度地影响学生。
运用隐性教育方式。实验校制定了特定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管理办法。在加强和改进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准时到岗,各负其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卫生环境;充分关注校园文化的易逝性和社会性特点,让校园内的每一棵花草、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木都能开口说话,发挥育人和疏导的功用。
经过有效的情境迁移和隐性教育,尽管环境复杂,学生们也会像心理学家哈洛“学会学习”实验中的“猴子”,不经意间就会选择有“食物”而又受到奖励的校园,不但使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和稳定,也为“学会学习”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思维定势,为正迁移的产生提供了心理背景。
3.激励突破,示范引导。
激励突破法包括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等因素。激励要讲究方法,要使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潜能被肯定、被发掘,要唤起被激励者找寻过去的成就感并完成新的成功的创造。
引导学生“自恋”。为了避免学生产生浮躁等情绪,应该提前构建新的平衡网络,在搞好环境营造的基础上,开展各项活动,以加强学生不良心理的预防。针对部分学生已经存在的浮躁现象,可以重点开展“寻找成功的自我”主题活动,目的是通过寻找成就感,使学生培养起“自恋”的情绪,进而树立“我能行”的信念,增强适应复杂环境的信心和勇气。“自恋”使他们看清了“自我”;之后,还要悦纳自我、修炼自我、超越自我,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内隐学习,使得无意识的隐性学习和有意识的显性学习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隐性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自省”。大多数人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看法来看待自己、评价自己。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固然是必要的,但是,仅凭别人的一面之词,把自己的个人形象建立在他评上,就会面临严重束缚自己的危险。因此,应该把那些他评中的“炫丽之词”当作自己生活中的点缀,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评判。人生的棋局该由自己来摆,而不要从别人身上找寻自己。所以,自省是一种情操的升华、修养的提炼、自律的写照、人格的塑造。自省的最好方式就是注意细节、经常反思。教师应帮助学生增强自省意识,培养自省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记录资料归学生私有,由学生自己保管。
帮助学生“自疗”。笔者认为,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过程中,最终起到疏导和“治疗”作用的还是建构在自省基础上的“自疗”。应该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一些活动,如“找朋友”、“互相说说知心话”、“用镜子照照自己”等,帮助学生查找现存的情绪问题,并对浮躁心理现象进行自我矫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交流的欲望和需要。教师在辅导学生做好自省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在不涉及自己隐私的基础上,让别人尤其是知心朋友知道自己的心事,把心里的苦恼、委屈说出来;甚至可以对着家里的某一件物品说话,倾诉自己的心事,以起到逐渐消除烦躁的效果。这点,恰似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其基本做法是鼓励“患者”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达到自我治疗的效果。
树立学生“自信”。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视听辅导材料、演示和讲解、丰富的书籍等,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即:真实和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和理解。在学生转学期间,应加强学校的管理,通过调整教学进度、增加课堂趣味、开展多项活动等方式吸引学生,增加学生对现所在学校和教师的依赖感、信任感,让学生能够踏实地学习,快乐地度过每一天,避免转学前后学生学习和教育的断层现象。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困难对于脑力运动者来说,不过是一场艰辛的比赛。真正的运动者总是盼望比赛”,“世上最秘而不宣的秘密是,战胜恐惧后迎来的是某种安全有益的东西。哪怕克服的是小小的恐惧,也会增强你对创造自己生活能力的信心。如果一味想避开恐惧,它们就会像疯狗一样对我们穷追不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了,他们也从中体验到战胜困难的快乐。
还可运用示范法进行引领。教师首先进行示范,在实验校,由自身就是“拆迁户”的教师现身说法,引领学生正视复杂环境,克服浮躁情绪。教师结合自己在拆迁中的情感体验和学生的心灵进行有效的碰撞,使学生得到安慰和鼓励。其次是安排心态优秀的学生做示范,通过组织经验介绍、演讲比赛、“寻找身边的典型”等活动发挥示范作用。再次是请学生家长来校讲课,往往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由于环境的变化,造成学生出现一些心理变化应属正常现象,只要充分重视并合理疏导,出现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同时,换个角度而论,坏事不一定都是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转学对于有的学生来说也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环境的变化、居所的变迁使得学生经历了一些风雨,但带来的或许是一道意想不到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