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类比教学法
2011-05-10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曹 瑞
当今高效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理性诉求,也是每个教师在努力践行的目标。教学过程中,在精心制定教学目标、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是通往高效课堂的桥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究。类比教学法就是一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教学方法。类比教学法是将新的观念与记忆中结构相类似的观念联系起来,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的相应性质,通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经验来同化调整新知识的教学方式。
一、类比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强调,新的学习必须能与个体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经验取得关联,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意义学习一般发生在学习的图式与所要学习的材料之间具有潜在的适应性的情况下。为了形成这种适应性,在奥苏贝尔教学策略的指导下,每一堂课的开始都应从先行组织者开始。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一种在学习新材料之前,先呈现给学生的引导性材料。它以通俗的语言呈现,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有关观念清晰地关联,从而促进新的材料的学习以及随后的保持。奥苏贝尔提出了两种类型的先行组织者,即说明性先行组织者和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它们为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不同的范式。说明性先行组织者呈现的是为一堂课或几堂课中所包含的具体信息提供相对一般性的观念、原则或范畴。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呈现的是与你将要传授的观念相类似或相关联的观念,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将新的观念与已有知识中类似的观念进行比较和对比。奥苏贝尔提出的比较性先行组织者就是运用类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关注相关观念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以获得新知识。
二、类比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效用
1.有助于教师建构生动、真实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类比教学法是创设真实生动情景的最有效工具之一。教师运用类比法创设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发现新知识、新方法。学生在类比教学情景中,可以将要探索的问题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找到类比的对象,进而运用对此类比对象的知识等进行分析比较,建构类比以寻求规律,做出猜想并找出证明思路。如讲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任课教师通过故事类比引出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猴妈妈分桃子的故事,你们想听吗?(听后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天,猴妈妈去超市买了6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回来。刚进家门,猴哥哥和猴弟弟就蹦着跳着跑了过来,嘴里喊着:“妈妈,我要吃好吃的!”猴妈妈赶紧说:“别急,妈妈给你们分一分。”猴妈妈给了猴哥哥一个桃子,把剩下的5个桃子给了猴弟弟。这时,猴哥哥跳了起来,喊着:“妈妈偏心,不公平!”猴妈妈只好又在猴弟弟的桃子里拿了一个给猴哥哥。猴哥哥大哭大叫起来:“妈妈不公平,不公平!只疼弟弟,不疼我。”猴妈妈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又在猴弟弟的桃子里拿了一个给了猴哥哥。猴哥哥数了数自己的桃子,又数了数弟弟的桃子,高兴地拍着手说:“妈妈终于公平了。”
故事讲完后,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前两次分桃子,猴哥哥说“不公平”?为什么最后猴哥哥说“妈妈终于公平了”?然后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做“平均分”——像上边那样,把桃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分3个,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这时教师才引出当堂课学习的主题——平均分。
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运用类比的思想设计教案,创设问题情景,要求学生用类比法主动去分析有关的知识点,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知识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将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新旧知识的相互渗透,从而自觉地悟出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2.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事物和概念,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类比教学法就是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通过类比变得容易理解,把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类比变得清晰,把学生难于记忆的知识通过类比变得容易记忆,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思维过程和形式,把科学的客观性、逻辑性与一些艺术手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表明,把类比法应用于教学,不仅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学生逐渐掌握类比联想的科学思维方法。
一个教师在进行“物质的量”教学时,将“物质的量”与质量、时间等其他物理量进行比较,减少学生对概念的陌生感,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学中教师从四个方面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1)量的类比:揭示“量”的含义,有了对“量”这个上位概念的理解,再把“物质的量”与同处下位的其他熟悉的基本量进行类比阐释,有利于增强对陌生概念的认知能力;(2)单位的类比:在理解了量的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定量类比其他计量单位的方法,来认识摩尔这个物质的量的单位,就能够理解得深刻;(3)集合思想的类比: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具有集合思想的概念,这完全是由于认识客观物质的需要而提出的,与生活中的“打”、“盒”相似;(4)摩尔质量的类比:运用类比方法来推出1摩尔其他物质的质量,这样的处理会使问题的解决更简单一些。经过这样的类比,学生对摩尔这个概念的内涵就清楚了:摩尔就是“一堆”,一堆数量就叫1摩尔,它实际上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说白了就是粒子“堆”数的单位。
3.有助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从而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类比情景,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经过对事物多角度的分析后,会对事物产生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类比不仅是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比较,也可以从思考“同”中开始,在思考“异”中推进,在类比的断裂中,发现出新的意义来。有一个很经典的课例,某物理教师在讲阿基米德定律时,不是直接讲述原理,而是用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进行类比,使学习者产生疑问,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引发其学习动机,促进其积极思维。教师在讲阿基米德定律之前先问学生:“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这时,学生会自然地说:“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教师接着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学生回答:“因为木块轻,铁块重。”这时教师突然转向一个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万吨巨轮是不是很重,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通过这一看似前提一致,结果却迥异的类比,促使学习者去思考、探究的问题的答案。
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把这首诗同席慕容的《乡愁》相类比,找出两者的不同,通过这样的类比,学生发现席慕容的《乡愁》单纯是思乡却没有对祖国的思念,而余光中的《乡愁》则把家愁与国愁“粘连”在一起,更有凝重感。由此可见,类比可以在一个平面上加以展开或者收敛,但是只有把类比的事物中不可比的一面解释出来,思路才能向深度突进。
4.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很多新知识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而在这些新知识中多少都会带有旧知识的痕迹,在新授课时,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类比给学生创造“最佳思维环境”,使学生猜想出新授知识的内容、结构、研究思想与方法,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听为主动学。天津市新华中学的于川老师在讲授“球及其性质”时,先是让学生回忆圆的定义,通过先行组织者构建新知识,搭建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寻求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球面的定义,由于定义中将球的定义与圆的定义进行了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圆与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后续知识的学习中自然由圆的性质联想出球的类似性质。这样,学生通过细心类比,在课堂上能主动驾驭学习内容,自觉地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再创造”新知识。这样的类比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敢于猜想,善于挖掘,大胆求证,学生获得的知识远比单纯教师的讲授记忆深刻。
三、类比教学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类比教学法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但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得到的结论有一定的偶然性,不一定是科学的。若类比使用不当,则可能产生认识上的错误,增加后续的教学难度。这是因为类比事物间只是在某方面相同或相似,甚至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相同或相似,而不能泛泛认为二者的所有属性都可以不加任何约束地一一对应。因此,“限制不明”的“类比”,会使学生在界定不清的情况下,因分不清谁是谁非,而将二者的概念、性质等相混淆,造成知识的负迁移,导致出错。因而类比教学的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运用类比教学法时一定要注意。
首先,类比要恰当,不能局限于表面相似性,更不能“望文生义”,否则有可能会导致错误的预测与结论。比如学习“速度”的概念之后,常常是借助研究“速度”的方法,类比引入“密度”、“压强”、“功率”、“电阻”等物理量,如果没有说明类比的特征依据,学生只会注意公式的形式,在类比模仿中产生很多歧义,如有些学生认为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认为导体的电阻是由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决定的。
其次,类比的运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类比推理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能力,年龄小的学生和没有经验的学生对于这种复杂的过程的理解可能会深感困难,他们很难将类比中相关的部分与不相关的部分区分开来,容易错误地理解类比中的关系。
最后,过分地强调类比物和目标概念之间的关系,会限制学生发展更为精密的概念的能力。因而类比的运用要适度,不能盲目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