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办大教育——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办学特色侧记
2011-07-07韩大勇
■本刊记者 韩大勇
环境篇:让每一寸空间都会说话,让每一面墙壁都有教育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的外观很普通,可是走进学校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不仅美观,而且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教育功能。李群莉校长介绍说:“在环境文化建设中贯彻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将形象的感召力和精神的影响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整体布局达到和谐统一。学校制定了三个原则:一是简洁、独特,环境要起到教育作用。二是协调、统一,要体现办学思想、办学特色。三是节俭,不奢华,少花钱,办好事,用好钱,办大事。在环境文化上,我们通过精心合理的布置,校园面积小反而使得我们的亮点得以更加集中的展示。从走廊到过厅再到操场围栏,只要能够加以利用的空间我们就都不会放过,让每一寸空间都会说话,每一面墙壁都有教育。”
在教学楼内围绕三个主题,设立了四个教育功能区,并借助三种颜色加以划分。三个主题是:快乐童年,智慧之树,放眼世界;三种主色调:蓝色象征纯真,绿色蕴含生机,橙色意味收获。四个教育功能区是:规范区、展示区、阅读区、文化区。
一楼是规范区,关注学生养成教育。以打开的书为造型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评比栏,将教育的制度、过程、结果呈现于大家眼前。从小处着眼,细化具体要求,将“附小一日常规”编写成朗朗上口的小歌谣,让初到二十附小的学生就知晓常规、规范言行。
展示区分布于学校各个角落。楼梯两侧墙壁上的相框里呈现的是一个个校园精彩瞬间:五旗教育、社会实践、艺术节、劳动节……展示了多彩的校园生活。教室门外的班级特色展示板上由各班学生们自主参与、动手设计的班名、班训、班徽各具特色。“cool乐星球”、“水果之家”、“天使乐园”、“晶莹水滴”这些亲切的班名;“班级全家福”、“班主任寄语”、“班级之星”让学生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教室内部的展牌:如“才艺角”、“学习园地”、“快乐瞬间”、“香香书屋”从不同的角度充分给予学生想象、展示的空间。教室后面的古诗文诵读板,配合每日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传递着作为华夏子孙的骄傲与自豪。
二、三楼的空间是学生艺术作品展示区。美术作品展、创新作业展、不同学科的知识树……既拓展了课内知识,又培养了创造能力。科学学科的“创意展示台”、音乐学科的“知识走廊”,熏陶感染着每一名学生。
每个楼层的入口处都设有学生阅读区,三座休闲书吧分别采用了骏马、果树和世界地图的抽象艺术造型,既富有新意又巧妙映射了“快乐童年”、“智慧之书”和“放眼世界”三大主题,所有的书籍有图书馆的教师定期更新,学生可以自由阅览。课间,学生们围坐在“书吧”旁,徜徉在书海中,学生感受着读书带来的快乐。每天有轮流的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没有丢失过一本书,也没有一本书破损,这是无声的、自主的教育过程。
过厅中具有语音功能的文化墙,以德育特色“五旗教育”为内容设计。
前楼迎面的三面文化墙象征着学生成长的历程:蓝色背景下的小树苗,多么像刚刚走入校园,充满稚气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像小嫩芽一样等待着雨露的滋润和阳光的哺育;绿色映衬下的五彩小树,告诉每一个人,孩子们在二十附小多姿多彩的教育中尽情汲取养分,已长成一棵棵挺拔的小树;橙色中缀满果实的大树,象征孩子们在二十附小这片教育的沃土上收获喜悦,收获果实。后楼文化墙与前楼遥相呼应。“快乐童年”结合创建“全国语言文字示范校”,通过三幅图画展现了汉字的演化过程,使孩子从视觉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智慧之树”结合科研课题,师生共绘知识之树。各个学科从不同角度绘制的知识树不仅使知识脉络清晰,而且让人过目难忘。知识树凝聚着二十附小教师们探索创新、永无止境的魄力,不仅极大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和成长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放眼世界”采撷国内外时事热点事件,开阔视野,面向世界。
学校还合理调整了校园布局,改造了体操台、升旗台,新建了运动休闲区,拆除原有的院内围栏,延长跑道长度,巧妙安排和使用好校园内的每一寸空间,甚至就连镂空围墙、体操台等也发挥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功能。阳光体育运动每天成了南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管理篇:“三三”策略,彰显以人为本
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探索出促进学校发展的管理模式,即“三三”策略。“三三”策略围绕三个核心内容(关心人、尊重人、成就人),实施三个工程(温暖工程、形象工程、成长工程),激发和调动全校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了凝聚力,实现了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学校现岗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年人,一部分人家庭负担重,还有一部分人曾经抱有追求舒适安逸生活的想法。针对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倦怠现象,学校不是简单搞末位淘汰,而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不放弃、不抛弃,通过心理健康讲座、专家咨询,调整教师的心态,使其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转岗培训,拜师学艺,帮助他们找准位置,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新的成绩。
“管理学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带给教师的却是深远的影响。节日里,学校领导一封封热情洋溢、充满亲情的慰问信传递到教师家属的手中;健身房里,教师尽情地挥洒着汗水,带走工作的疲惫;练歌房里,教师纵情地释放着心情,带来身心的愉悦;青山绿水中,回荡着教师们的欢声笑语。释放压力的‘破冰活动’,火爆的娱乐节目,紧紧地把二十附小的教师团结在一起,大家沉浸在喜悦与幸福中。当教师有一种情感上的依托时,他们会感到在这个学校很温暖。”李群莉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二十附小以形象工程为抓手,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唤起教师的工作热情。把依靠教师、满足教职工创业需要,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关键。学校实行干部示范制。要求教师做到的,干部必须做到;要求教师不做的,干部坚决不做。学校还通过设计人文性、多样性、连续性的活动,激发教师的潜能:温情家访活动,强化服务意识;师徒结对活动,强化合作意识;家长开放活动,强化责任意识;评选“我心中的教师”活动,强化民主意识;献计献策活动,强化主人翁意识。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塑造了良好的职业形象。学校还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宣传阵地,配合电子屏、布标、宣传栏、和平教育网及大众媒体等,展示师生风采,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这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教职工的荣誉感,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学校尤其关注教师的心理问题。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他们对愈加开放的基础教育的了解,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值与日俱增,他们对学校办学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加上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更加科学、严谨、精细的管理要求下,教师难免会出现不适应、感到压力大等情况,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工会细心呵护教师的身体及心理的健康。从食品上,每天一个水果、一杯奶;从锻炼上,每天坚持做一套操;从健体上,每月一次保健治疗,每学期一次健康讲座,每年一次全面体检。
在科学的身心健康理念指导下,学校还随时注意教师的心理状态,做出成绩时,及时肯定表扬,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出现困惑时,谈心不过夜,“80后”的小教师喜欢发短信,那就及时跟进,你来我往中释放了心中的迷惑……
学校把成就教师、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为此,学校实施了成长工程。在教师论坛中,围绕“教师为什么受人敬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展开讨论,共同寻找幸福的真谛。通过“说课、赛课、访名师、结对子”等活动,为教师搭梯子、压担子,促其迅速成长。学校还强化干部的两个意识,即放大镜意识——善于发现人的优点、长处、进步;望远镜意识——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学期末,改变过去依靠数据、只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将教师工作的过程与结果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精心发掘每名教师身上的闪光点,集思广益,创设各种个性化奖项,如默默奉献奖、勇挑重担奖、最具亲和力奖、老骥伏枥奖、团结协作年级组奖、勤俭节约年级组奖等。一个个奖项的揭晓,演绎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放大镜意识与望远镜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在成就教师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幸福指数,帮助教师实现人生价值,克服职业倦怠感,促进了教师群体共同发展。
实施“三三”策略,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都上了新的台阶。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一位家长在发表的文章中写道:“二十附小有众多甘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教师,他们在教育学生上耐心,在教学上用心,真让每一位家长放心。当初没有盲目跟风择校,而是让孩子就近入学,真是明智之举。”为表达自己的心情,家长们特创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同心同德群力,下联是:共创附小新春,横批是:桃李满园。
体育篇:每一寸土地都是学生们的乐土
伴随着一首首学生喜闻乐见的乐曲的变换,学生们井然有序地变换着队形,折返跑、换物接力、投掷沙包、跳长绳……不时还传来一阵阵欢笑声。这是记者看到的阳光体育活动的情景。
为了使全校600多名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很好的强身健体效果,二十附小的体育教师们着实下了一番工夫:为了保证全校学生一次性出操,体育组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丈量校园每个可利用的地块,绘制地图,认真计算。中、高年级进入大操场,一年级利用教学楼与前院的空间,二年级巧编队形后使用后院休闲空间;将体操台的高度设定为“台阶试验”的高度;将校园镂空墙的高度设定为适宜学生进行侧压腿的高度;打通前院与操场,开发出50米跑道;在后院休闲区设置小型锻炼器械;为避免学生在训练中发生安全事故,标枪、铅球都穿上了泡沫塑料外衣,用软质铁丝制作跨栏……
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是学校开展阳光体育的时间。在“运动员进行曲”的乐曲声中,二十附小全体师生来到操场指定位置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一套整齐的课间操后是学校自编的素质练习操。随后,伴随着不同的乐曲的变换,学生们以班为单位变换着运动项目:大操场上:环形跑、集体跳长绳、换物接力;前院:蛇形跑、单脚交换跳、兔跳、沙包投准;后院:环形跑、单脚接力、运球接力、沙包投准。根据不同场地,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开展适宜的体育活动。
在达到一定的运动量的同时还必须要保障每名学生的运动安全。为此,二十附小将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项目大多设计为集体项目。但是,考虑到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是不一样的,教师们特意在“阳光体育活动”的最后为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了“特长展示”环节。这时学生们会将自己在课外练习的“绝活”拿出来,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活力滑板、快乐呼啦圈、花样跳绳、花样踢毽子、前手翻、侧手翻、纵劈叉、后仰下桥、拉丁舞、跆拳道……短短的5分钟,却取得了意外的高效益。看着操场中央的伙伴在尽情展示自己课外体育锻炼的成果,操场下的孩子们在为同伴喝彩的同时强烈的表现欲望也被激发起来,很多学生暗地里利用课余时间选择适合自己并喜欢的项目开始苦练起来。没多久,报名参加展示的学生越来越多,每天都有新面孔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校园内渐渐形成了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争相展示体育技能的浓厚氛围。就这样,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自然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拓展到课外,毕竟学生在校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们在锻炼中增强体质,在锻炼中磨炼意志,在锻炼中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多年来,二十附小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根据不同季节开展专项体育竞赛:每年春季的跳长绳比赛、夏季的篮球投篮赛、秋季的田径运动会以及冬季的跳绳、踢毽子赛,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德育篇:开展“五旗”教育,彰显学校特色
“五旗”即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二十附小开展“五旗”教育,力戒简单的说教。学校长期与武警某中队、武警某警卫连签订了军民共建协议,聘请他们担任学校开学典礼的升旗手。还聘请部队干部、战士担任大、中队校外辅导员,他们走进校园为学生进行军训,也把学生带进军营体验部队生活。学生爱党爱军的自豪感、敬佩感油然而生。
利用二十中学的人力资源,二十附小建立了党带团、团带队的机制,成立了由两校书记、校长、党务干部、教工团书记、德育主任组成的未成年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制定计划,布置工作,召开会议。学校充分利用社区优势,每年派出2到3名干部教师到社区工作,使校内、校外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军民共建协议的签订,党带团、团带队机制的建立,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的开展,使“五旗”教育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为了让学生有更真切的感受,学校布置了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为背景的荣誉室和大队部,挖掘校史资源,创办了校史图片展;举办了少先队队史图片展。附小一日行为常规长廊,极富寓意的校风、学风文化墙,时时陶冶师生的心灵,激励少先队员立志继承革命传统,长大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红岩魂”展览,组织师生观看电影《在烈火中永生》、《我的长征》等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学校还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学军,亲身体验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劳动场面,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参加爱绿护绿活动;定期慰问老红军、老劳模和孤残老人,把学雷锋活动与“五旗”教育结合起来。与交通民警一起疏导交通的红领巾小交警活动更是影响深远。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校注意设计和开展形象生动的教育活动。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这些都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标志。学校利用十一国庆节、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和十月十三日建队日,召开校会、班会、队会,采取多种形式宣讲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的含义,使学生明白了“五旗”为什么是红色的,那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我们举起右拳,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渐渐明白了爱国的道理,明白了爱国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进而激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这样,以爱国主义为主线,把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子弟兵、热爱共青团、热爱少先队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旗”教育的开展,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双高普九”建设规范化学校的争创过程中,张俊芳副市长率市、区教育考察团到学校考察,充分肯定了学校开展的“五旗”教育活动。
教学篇:优化教学环节 打造高效课堂
二十附小以“有效预习”为抓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堂。在教学文化中,体现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教的针对性及师生互动的创造性。在实践中进行了很多探索。
在低年级,学生在新授课前结合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通过查找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摘抄文章、剪贴图片、绘制图表、填写调查报告等方式,搜集制作“我的信息集锦册”。课堂上,学生争着展示自己的课前成果。在师生共同交流、分享中,教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提供的不准确的信息,捕捉学生模糊的认识,给予准确的指导。课后将学生的预习作品订成“我的信息集锦册”,放入班内图书角中供大家传阅。
教师鼓励中年级的学生在预习中,借助绘制“知识树”,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预习阶段,学生们为了建构一棵准确、结构层次清晰、全面的知识树,会反复地阅读新授内容,主动联系旧知,乐此不疲地设计自己满意的整体知识结构。有时学生绘制的知识树虽不完美,甚至会出现错误,但正是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建构了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过程带给学生动态的思维意境,延伸的思维空间,整体建构思维的过程。
教师鼓励高年级学生,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网络中寻找答案,并与教师、同学研讨,将感兴趣的问题探究明白与伙伴分享;无论是收获还是困惑,都可以借助班级“公共邮箱”这一平台与同学、教师、家长互相交流,取长补短。
“网络预习,资源共享”的预习模式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体验收获、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平台同时,还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预设,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课程篇:开发软陶课程,搭建创造平台
“我做的是小熊战士!”“我的是巨无霸!”“我的是熊宝宝!”“你的熊怎么没有熊样儿啊?”“哈哈哈!”……这是二十附小二年级二班的学生在上软陶艺术课。30几件作品几乎没有雷同的,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潜能,学校自主完成了软陶艺术课程的开发。在全校1至6年级开设软陶艺术课,纳入各班课表。以软陶艺术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力求使学生通过软陶艺术课程的学习,唤醒其创造的天赋。
软陶艺术课程最先萌芽于兴趣小组活动。学校美术教师王晓颖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开设了“软陶兴趣小组”。五颜六色的彩泥,形态各异的软陶作品,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无穷乐趣,每学期都会吸引无数学生争相报名。几位心灵手巧的教师也被吸引,还从网上搜到了进货的源头,软陶制作成了她们的业余爱好。
能否让更多的学生走进软陶艺术世界,开发其创造潜能?引发了校领导的思考。结合校情,学校提倡“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办学特色,而软陶制作正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载体。因为,学生制作软陶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轻松活泼、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团、搓、捏、切、点、刻 、接等基本技法,进行个性化作品塑造。况且,还有一批可爱的教师志愿者。就这样,学校正式成立了软陶课教研组,由王晓颖老师做教材主编,经过一年时间的摸索与实践,正式将软陶定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并研发出了软陶校本教材。
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在低年级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小动物、蔬菜、水果的颜色特征和基本形状,掌握软陶造型。然后,通过捏制各种小动物、蔬菜、水果的造型,学习软陶制作的技法,初步领悟软陶造型要领。通过亲手捏制软陶,培养学生观察与动手的意识。在掌握了基本制作过程后,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独立创作。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制作出极富个性的软陶制品。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作品。
针对五、六年级学生的造型能力比较强,教材设计以组合立体造型为主线,强化造型能力。一是尝试各种辅助材料进行软陶的造型创作,如:小相框的制作、卡通铅笔等。二是把握软陶造型的立体感,感受软陶潜在的美感特性,并能与伙伴团结合作完成作品。三是完成运用各种技法创作平面或立体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塑造抽象的软陶雕塑作品,从传统的制作,进一步发展成为逆向抽象思维的多元化创作,丰富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亲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后,教师们深刻地感受到软陶艺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培养的极好的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们还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分享伙伴的快乐。
同时,学校还将软陶艺术与开展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挑选自己最满意的软陶作品开展义卖,用义卖得来的钱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软陶已经不单单是学校的一门校本课程,而且逐渐成为了学校文化要素之一,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学生制作的略显稚嫩的作品深深地吸引着到校的每一位来宾,当把学生的作品作为礼物送与来宾时,宾客们爱不释手,软陶作品也曾漂洋过海,成为传递友谊的纽带。
文化篇:古诗文诵读与习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早晨7点50分,校园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8点钟,学生停止朗读,开始练习写字,这是二十附小开展的“1+1”中华经典习诵活动。
每天清晨,伴随着悠扬的乐曲,低中高各年级利用“中华经典伴我成长”系列丛书对学生进行直面经典的教育。每天晨读时间,各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诵读活动:通过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一组领读,其他小组跟读;“小老师”领读,学生全体齐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等多种形式激发诵读兴趣,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随后,教师利用书中字帖,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练习仿写。每名学生在读写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2010年末,二十附小又被教育部列为“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单位。以此为契机,寒假中6名语文备课组组长总结三年来开展诵读习字活动的得失,结合校情、学情初步完成了各学段诵读习字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的诵读、习字校本教材,将诵读与习字有机地统一起来。低年级学生完成《弟子规》的背诵及基本笔画的规范书写;中年级学生进行《小学生古诗70首》、《中华经典伴我成长》中古诗文的背诵及临摹;高年级学生选取经典的唐诗、宋词、元曲及短小的文言文进行背诵,同时结合《增广贤文》、《论语》中的部分语句开展读、写结合练习。
学校结合创建“全国语言文字示范校”,在一楼文化区以“汉字如画”为主题,每月更换,通过展现汉字的演化过程,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后院休闲区的展示板不定期更换经典诵读篇目。每班教室后面的古诗文诵读板,配合每日的古诗文诵读活动,随时更换诵读篇目。学校力图通过这样的环境彰现作为华夏子孙的骄傲与自豪;通过环境熏陶感染每一名学生,激发起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向往。
开展中华经典习诵,教师是关键。学校聘请天津师大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谭汝为、天津市语文特级教师侯秉琛、天津师大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杨宝忠等专家为教师做讲座……学校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借助“新经典阅读”丛书,与北辰区“手拉手”学校举办教师诵读竞赛,也加强区域间诵读活动的交流。学校还不定期举办教师演讲赛、板书技能赛、硬笔书法交流等竞赛活动。同时,借助“赛课”活动搭建展示平台。
教师们将诵读中的收获、诵读中的困惑、诵读中的问题借助班级公共邮箱与同学、教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利用班级博客分享诵读成果,在丰富学生课外积累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体验收获、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平台。
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开展经典诵读汇报活动。如古诗擂台赛、古诗吟诵等。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除此之外,学校还利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成立“朗诵班”、“书法班”,借助与天津师大长期的互助关系,从该校聘请校外辅导员,为学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专题辅导。
在开展诵读活动前,教师常常为学生朗读时出现的“多词、漏字、唱读”等现象烦恼。开展诵读活动后,学生的语感强了,读准语音、明确语义、断定语气和梳理文章层次的能力也显著提高。在练字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毅力,并有助于学生养成踏实的作风。
一所好的学校,不在于它的规模大小,不在于它的硬件设施有多先进,而在于它是否有特色,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名片。“任何一所学校都会因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办学规模、办学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而拥有一些先天的优势和劣势,因此,要想办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学校就要学会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扬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结合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就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李群莉校长的话发人深省。全国语言文字示范校、2010年中国基础教育品牌总评榜家长放心满意学校、天津市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天津市绿色学校……一个个荣誉称号是对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的最好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