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所系不仅是学生出行安全
2011-05-10
■本刊特约评论员 荆 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郑州宇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玉祥提出了“关于大力推广使用专用校车”的建议,人民网借此发表了记者熊旭的专题报道。校车问题能带进“两会”并受到媒体的关注值得称赞,更值得重视。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古今中外无不高度重视,因为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生命的延续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清清楚楚的道理,青少年的安危连着千家万户的心也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但据媒体披露,我国每年死于交通事故和溺水的学生超过学生事故死亡总数的60%,其中因交通事故伤残、死亡的中小学生有2万多人。仅广东省东莞市去年一年就发生涉及校车的交通事故64起,造成5人死亡,97人受伤。去年年底,湖南省衡南县一次校车事故造成14名儿童死亡6名儿童受伤的惨痛教训更是震动全国。不说2万多名学生伤残、死亡的事故处理要花费数以亿计的钱财,也不说给社会带来多大负担,只说给其本人和家庭带来的痛苦,又怎能用数字计算?
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全国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超过47万所,学生超过1.8亿人。校车所系,青少年的安全和健康自然是重中之重,但并不仅限于此,至少还关系另外五个方面。一是家长安全。由于中小学上学、放学时间多与职工上班、下班时间不同,接送学生多是祖辈承担,祖辈又多因年事已高,在交通环境中属于弱势群体。仅按1.26亿名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需要接送、其中二分之一由祖辈接送来计算,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老人就超过6000万,其安全隐患是可想而知的。二是交通安全。现在几乎每个城镇中小学放学时的门口都已是交通特别地区。假定47万所学校(幼儿园)五分之二在城镇,那么全国每天就会多出18万个交通特别地区,放学时人车交汇、你呼我喊、交通堵塞、险象环生。三是治安安全。中小学生脱离家长的保护就不啻给社会歹徒和不良青少年诈骗、抢劫、绑架、斗殴创造时机。放学后针对中小学生的案件高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不能及时回家。四是精神负担。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放学之时也是学生父母牵肠挂肚之时,每个父母几乎都是口中无言、担忧在心,非看到孩子才算一块石头落地。日复一日,父母们的精神负担何其沉重!五是学生风气。学生放学回家方式不是彼此相当,而是相差悬殊:车有好次之分,学生“武装”有气派简陋之别,花钱有阔绰寒酸之差,很容易助长学生的攀比之风。如果把眼界放宽一些,对于提倡低碳生活、强调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讲求经济划算,一家只接一个孩子更非理想选择。
开行专用校车国内外早有先例。央视2009年4月22日播出了一期《黄色的特权》介绍美国校车。美国校车已有100多年历史,上世纪60年代,以“12年义务教育法案”和“强制乘坐”为标志又建立了现代校车制度。美国校车有非常严格的制造标准。比如,有行人安全装置,校车停车时左侧伸出“停止手臂”,以保护学生并警示其他车辆;校车顶部强度,要保证校车在翻滚事故中有足够的支撑力量;校车车身钢板要求具有很高强度,以降低车身碰撞时因结构性毁坏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校车还必须安装减速制动装置,以减少因急刹车导致的伤亡。美国校车不仅有严格的硬件标准,而且有严格的法律保护。对校车运营公司和司机要求之严自不必说。校车还有停止交通的权力,每到一地,校车上展示“STOP”标志牌,前后车辆都必须停下,否则属于严重违章。正因为采取了这些措施,美国校车事故发生率是所有交通工具中最低的。有关专家说,校车安全性是轿车的40倍,是其他公路车辆的9倍。美国每天大约有50万辆校车运送2500万名学生上下学,如果按照每生每天乘坐两次计算,全年接送学生超百亿人次,但每年只有约5名学生在校车事故中不幸身亡,且都与重大灾害有关。而其余乘坐小汽车、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去学校的学生,每年有800人死亡。2007年7月,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座桥梁突然坍塌,60辆汽车掉进水中,很多人死亡、重伤。其中也有一辆正在运送学生的校车,可校车内只有几个学生受了一点轻伤,其余学生均安然无恙。
校车不仅解放了父母的身心,学生与小伙伴一起上学、回家感到快乐,而且是一个不小的产业。中国现在已完全具备制造专用校车的能力,如果参照美国距学校1英里必须乘坐校车的规定,约有9000万学生需要乘坐180万辆校车上下学,对就业和汽车制造业无疑是个有力拉动。根据当前的国民收入状况,学生乘车费如果采取国家补一点、家长掏一点、企业让一点的方法,也是可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