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充实学生的心灵

2011-05-10

天津教育 2011年6期
关键词:人生观暴力心灵

■本刊特约评论员 荆 平

建设充满阳光的精神家园,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命题,也是每个学校和教师的不懈追求。最近,令人震惊的学生暴力、自残事件又屡见报端:人们还在为药家鑫的残忍和偏见痛心疾首,12岁的天天又惨死在两个小伙伴的铁锤和利斧之下;丛飞的大爱还在感动着国人,他的妻子邢丹又因三个青少年扔石取乐而不幸罹难;三原“弑师”的刀光还在人们眼前晃动,机场刺母的新闻又震动全国;仅仅是因为看对方不顺眼或所谓的“男友、女友之争”就大打出手,因为学习成绩不佳甚至一两次考试不够理想就自寻短见……

有心理学专家认为是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导致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外部环境和遗传因素有关。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家庭施加给孩子的学习压力,有学校转嫁给学生的升学压力,有社会以成绩论英雄的偏颇评价,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就遗传因素而言,在人的三类气质类型中,除大约20%活泼型孩子之外,困难型和迟缓型孩子若不能得到及时引导、调整,长大后就可能出现攻击性心理或抑郁性行为。社会学专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存在着“暴力文化”或者叫“暴力链条”,家庭暴力、恃强凌弱的社会现象等,会被孩子模仿而形成暴力。解决的办法,心理学专家认为关键是正确引导和规范化教育,社会学专家的“药方”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到每一个阴暗和黑暗的角落”。

心理学、社会学观点、对策的科学性毋庸置疑,也是根本解决之道,可斩断“暴力链条”,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孩子从小得到家长的正确引领、心理医生的科学疏导、社会的规范化教育,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况且,当今数以亿计的中小学生,绝非少数已错过“从小”教育的时机。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学生的非理性行为归根结底缘于心灵空虚或心灵错位。要充实他们空虚的心灵,纠正他们的心灵错位,让他们“内心充满善意,不懈追求完美,努力维护公正,完成内心超越”,最有潜力和现实可能的因素还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教育。

解决学生问题的出路在哪里?维护校园治安可以实行“一校一警”或“一校一车”,校舍安全可以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学生活动安全可以通过精心组织消除隐患,可学生的暴力行为具有很大的突发性和偶然性,是很难做到“严防死守”的。况且,不仅学校和教师现有之力所不及,更非学校和教师的理想行为。

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自我教育。能够引发学习者思考的教育才有效率,与学习者的辨识能力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才能引发学习者的思考。文化知识、法律规范、道德情操等概莫能外。所以,因材施教不仅是知识教育的关键,也是建设学生精神家园的必需。

小学生与理性世界观、人生观距离尚远,价值观刚刚萌芽,辨识能力欠缺但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对他们讲“主义”和情操并无意义,最需要的是行为指导。要清晰具体地告诉他们什么是美善行为,什么是丑恶行为,怎么做能够保证平安,怎么做可以规避危险。初中生的理性世界观、人生观开始萌芽,价值观开始形成,他们自以为是非清楚,实际上似懂非懂,而且逆反心理最强,行为轻率随意,应该兼顾行为规范和价值培养。教育内容既要有一定高度又要有的放矢,教育方式要逐步减少灌输,加强引导。要选择社会真实案例,开展自由与纪律、美善与丑恶、勇敢与怯懦等方面的讨论,让学生既了解社会主流,也适当接触社会丑恶,从善恶对比中认识是非美丑。如果让初中生只看到社会光明而看不到社会丑恶,他们便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还可能认为教师在欺骗自己而适得其反。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进入定型期,价值观已比较稳定,思想行为趋于理性,但自我意识相当强烈。此时的教育无声胜有声,要特别注意教育无痕。教育内容主要是真实社会,教育形式主要是自我教育和平等讨论,重在引导学生就事论理,提升理性认识,而不是简单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灌输。教师喋喋不休的说教只会换来“令人讨厌”。

青少年时期是人成长最快、变化最大的阶段,同一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如果不论学生的成熟程度如何、认知能力高低、社会经验多少,灌输同样的内容、采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要求,怎能有教育效率?

猜你喜欢

人生观暴力心灵
反性别暴力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将疫情当作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契机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暴力”女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人生观(一)
唤醒心灵
暴力云与送子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