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VAR模型系统分析
2011-05-09侯红昌
侯红昌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郑州450002)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深入展开,在这一潮流中,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获得加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活力最强的部门,在GDP中的占比和从业人员比重急剧攀升。与此同时,中国推行改革开放,并加入WTO,广泛和深入地融入到这一进程中去,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成绩大多源于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的快速扩张,生产者服务业既没有借机获得相应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也没有在制造业链条中发挥出应有的功效。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来袭,对外向型经济结构产生巨大冲击。后危机时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因其特有的产业属性,表现出比制造业更快的复苏态势和增长趋势,彰显出二者协同发展的可能性与重要性,为中国经济走上新一轮的快速增长通道提供新的视角。河南省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河南的经济改革发展史表明,虽然其经济进程总比全国平均水平落下半拍,但仍是亦步亦趋的紧跟其后,所以,研究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效应问题,不仅对河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更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具有可资借鉴的参考价值。
有关生产者服务业的范畴目前已基本取得共识。在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的协同发展方面,国外论点主要存在3个方面:(1)需求遵从论,认为制造业是生产者服务业的前提和基础,生产者服务业在制造业的升级中处于需求遵从的地位。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有Cohen和 Zysman(1987)、Rowthorn和 Ramaswamy(1999)、Klodt(2000)、Guerrieri和 Meliciani(2003)等。(2)供给主导论,认为生产者服务业是制造业效率得以提升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就难以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Pappas和 Sheehan(1998)、Karaomerlioglu和 Carlsso(1999),Eswarran和Kotwal(2001)持有这一观点。(3)互动融合论,认为制造业规模扩大,引致了生产者服务业的扩张,进而提高了制造业的效率;反之,生产者服务业增长也依赖于制造业的升级而产生的中间投入的增加,进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边界更为模糊。Park 和 Chan(1989)、Shugan(1994)、Bathla(2003)、Lundvall和 Borras(1998)、植草益(2001)分别持有这一观点[1]。
国内方面,郑吉昌等(2004)[2]认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必须与相关服务支撑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整体合力,从而保持竞争优势。高传胜、刘志彪(2005)[3]认为生产者服务对长三角制造业确实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促进了长三角制造业的大量集聚与良好发展。刘志彪(2006)[4]认为以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的思路来加速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可以从多方面改善我国产业发展政策的效率。顾乃华等(2006)[5]证明在我国转型期发展生产者服务业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高传胜、李善同(2007)[6]认为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以工业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只能以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来促进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可以看到,国外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地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理,以及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促进和支撑,虽然逻辑推演十分完美,但基于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验证,难以对中国经济实践做出有力说明。国内研究的缺点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二者关系的经验检验集中在全国数据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数据,缺乏对中西部地区的专门经验分析;二是缺乏对二者协同发展效应的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本研究在借鉴上述文献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河南省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运用协整分析以及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实证研究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关系,并指出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二者协同发展效应较弱的原因,最后试着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2 数据说明及协整检验
2.1 数据说明
为了对河南省的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选取河南制造业增加值(Mt)作为制造业的发展指标①由于缺乏制造业统计口径的数据,本研究通过将工业企业扣除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木材及竹材采选业、电力蒸汽热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以及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9个行业而得到。,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等为代表的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②对于国家在2003年对三次产业范围的重新规定,本研究暂不区别。作为河南生产者服务业(Pt)的发展指标[7],并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消除价格变动对制造业增加值和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的影响。本研究分析所使用的样本取自1996—2008年的年度数据,样本容量为13,所有原始数据③由于《河南统计年鉴2009》没有统计2008年度“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增加值,故本研究用一阶法估值代替缺失值。均来自历年《河南统计年鉴》。
2.2 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VAR分析之前,需要对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协整判断,以确定它们之间存在有长期的均衡关系。首先,我们需要对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判断,此处,我们采用ADF方法来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前先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即ln Mt,ln Pt,以消除异方差,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河南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的ADF单位根检验结果Tab.1 The ADF test for unit root of Henan’s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由表1可以看出,在10%的显著水平下,河南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水平序列的ADF值分别大于其临界值,所以,ln Mt和ln Pt分别是一个非平稳序列。进一步分别对其差分序列dln Mt和dln Pt进行单位根检验,可以看到,河南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差分序列的ADF值分别在10%的显著水平下小于其临界值,所以,dln Mt和dln Pt分别是一个平稳序列。综合判断,ln Mt和ln Pt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2.3 Johansen 协整检验
虽然ln Mt和ln Pt都是一阶单整序列过程,但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还需要通过协整检验来判定,即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所谓协整关系是指不同经济变量虽然存在各自的长期趋势,但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研究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在原假设0个协整向量时,由于迹统计量大于5%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即认为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向量;在原假设至多1个协整向量时,由于迹统计量小于5%临界值,所以接受原假设,即认为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向量。从而,我们判断在ln Mt与ln P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为一个稳定的协整关系。换言之,我们可以简单地推定河南生产者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表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Tab.2 The Johansen tests for cointegration
2.4 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的结果说明河南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但并未给出二者到底存在怎样的一种均衡关系,即具体的因果关系,这就需要进一步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来判定。由S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1,得到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Tab.3 The Granger causality wald tests
由表3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河南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不是制造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河南制造业的发展的确是生产者服务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表明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内在关系的单向性和非协同性。
3 VAR模型分析
3.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VAR模型是通过把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进行回归,以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8]。由于dln Mt和dln Pt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对其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以进一步分析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内在关联的动态影响关系。通过SC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1,计算得到VAR模型如下,即
由方程(1)和方程(2)的可决系数(R2)可以看出,相对而言,方程(2)的拟合优度更好,且dln Mt-1和dln Pt-1系数统计量的t值均有95%的可能性不为零,即显著性较强,从中我们可以简单地判断出,河南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受其自身上一年度的发展速度影响较大,而受上一年的制造业发展速度的影响较小;河南制造业的发展是否受到上一年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受到怎样的影响,我们无法判断。总之,通过VAR模型的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粗略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协同发展关系,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更多地受到自身原有发展基础的影响。
3.2 脉冲响应函数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来深入分析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内在关联。脉冲响应函数刻画的是在误差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当期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对一个变量的冲击直接影响这个变量,并且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他内生变量,在VAR模型结构中,通过利用冲击反应函数来识别出有关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之间的动态反应过程。在上文建立的VAR(1)模型基础上,借助计量软件STATA,可以得到有关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之间的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dln Pt对dln Mt冲击的脉冲响应在第一个时期表现最为强烈,达到31.1%,其后,逐渐减弱,到第二期的时候已经弱化为负的2.2%,第三期负效应逐步减轻,到第四期的时候,这种效应已经趋于零。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河南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依赖性过强,自身发展的独立性较差,与制造业的协同性较弱,因此,当河南制造业有了较大发展的时候,总能给下一年的生产者服务业带来较大发展机遇,但是因为是被动发展,河南生产者服务业的这种良好发展态势总是匆匆一闪,迅即流于一般。河南生产者服务业由于自身既没有形成稳固的增长路径,也没有通过给制造业提供良好辅助给自身带来稳定发展。这说明二者的协同发展程度亟待进一步地提升。
由图2可以看出,dln Mt对dln Pt冲击的脉冲响应在第一个时期表现极为强烈,为负的115.5%,在第二期迅速回升为正的8.5%,随后,逐渐弱化,到第四期的时候,已经基本趋于零。可以看出,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对下一年的河南制造业有很强的“挤出效应”,虽然这种负面效应在接下来的年份迅速消减。这说明河南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完全是“自说自话”,整体规模不大,发展水平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与制造产业的结合度不紧。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非但没有形成“互补”的“协同效应”,还出现了具有“替代”性的“冲突效应”。
3.3 新息方差分解
为进一步验证上文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得出的对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内在关联的判断,我们引入新息方差分解法。作为另一种描述系统动态性的方法,新息方差分解是将系统的均方误差分解成各变量冲击所做的贡献,计算出每一个变量冲击的相对重要性,即变量冲击的贡献占总贡献率的比重。然后随时间的变化观察重要的信息,从而估计该变量的时滞效应。借助STATA软件可以得出关于河南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之间的方差分解图,如图3、图4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dln Mt冲击对dln Pt的贡献程度在第一期几乎没有,但从第二期开始,一直稳定在47.8%的水平。这说明河南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存在较深的影响。
图4表明,dln Pt冲击对dln Mt的贡献程度开始于第二期,且稳定于7.8%的较低水平。这说明,河南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微乎其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较弱的“协同发展”效应,这种较弱的“协同效应”表现为河南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和促进,而生产者服务业对河南制造业几乎谈不上什么影响。
4 原因分析
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效应较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受到工业化进程的阶段性因素的影响,受河南整个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体系的影响,以及整个经济体制大环境的影响,但就河南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进程来看,或许一些特有的典型因素能够更好地对这一较弱的协同发展效应作出解释,这些特殊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4.1 较低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层次
河南经济外向度较低,2006年河南经济外向度4.6%,其中,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3%,投资依存度2.5%,生产开放度5.7%[9]。河南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初级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源型原材料等)的较大投入上。较低的制造产业结构层次抑制了对生产者服务的需求。一些高级生产要素,如金融保险、信息通信技术、商务服务(包括研发、设计、创意、工程技术)等生产者服务在制造企业的全部支出中占比较少,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主导效应。
4.2 分散的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布局
由于历史的原因,河南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洛阳、郑州等沿陇海铁路线的一些大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较快,在全省遍地开花,颇具规模,但相比较沿海地区而言,河南工业布局仍较为分散,产业集聚区内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集聚度偏低,这些都影响了生产者服务业的集聚型发展。分散的工业布局导致制造业对生产者服务的需求分散,需求类别差异大,结果是现有生产者服务企业因其服务业的产业属性而难以扩大发展,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因制造企业对于一系列的生产者服务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而不得不实行自我供给,更加重了市场上对生产者服务的整体需求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圈。
4.3 存在对生产者服务业的政策歧视
由于新兴的生产者服务行业不断涌现,相关的管理没有到位,再加上生产者服务业的行业自律能力不强,服务标准模糊,服务水平参次不齐,服务企业良莠不分,竞争秩序较为混乱。同时,因为存在有一定的政策性歧视,在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些行业存在进入门槛很高,企业必须依托政府才能生存,非市场竞争因素严重,垄断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都扭曲了生产者服务企业的成本,加剧市场秩序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制造企业外包生产者服务的内在动力,削弱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效应还没有发挥出来,二者间的协同性还处在一个较低发展层次上。河南生产者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与制造产业的结合度不够紧密,与河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略不相适应。据此,我们应当适时调整河南产业发展思路,在大力推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要做到优化制造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产业层次,扩大河南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以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深入融合。在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同时,要做到一方面推进现有产业集聚区的做大做强,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生产者服务业在产业集聚区内的萌芽和壮大。最后,应对现行政策、制度和规定进行一次集中清理,对存在有生产性服务业歧视的要立即废止,对不健全的要及时完善,对缺失的要加紧研制。此外,在推进河南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上的协同发展方面,通过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应积极尝试。
[1]李江帆,毕斗斗.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11):16-19,25.
[2]郑吉昌,夏晴.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以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为例[J].财贸经济,2004,25(9):89-93,96.
[3]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5,24(8):35-42.
[4]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52(5):36-44.
[5]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24(9):14-21.
[6]高传胜,李善同.中国生产者服务:内容、发展与结构——基于中国1987—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7,26(8):68-72.
[7]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J].世界经济,2007,67(8):52-62.
[8][美]Pindyck R S,Rubinfeld D L.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钱小军,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61-281.
[9]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经济外向度的发展现状及建议[EB/OL].(2007-07-31)[2010-10-16].http://www.ah.xinhuanet.com/zhuanti/zl/2007 - 07/31/content_107308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