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南北宋陵布局

2011-05-09昭,李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年4期
关键词:巩义莲雾陵墓

娄 昭,李 娜

(1.安顺学院 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系,贵州 安顺561000;2.浙江外国语学院旅游系,杭州310012)

0 引言

自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到公元1279年崖山投海,宋代前后统治中国320年,其帝、后陵寝分别安葬在河南巩义和浙江绍兴。北宋历九帝,葬巩义七帝,徽、钦二帝葬于他地。南宋也历九帝,六帝葬绍兴,显帝被元军所俘冤死于西藏,昰、昺二帝葬广东沿海。北宋统治着大中国,巩义陵园规模宏大,面积达100多km2。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将首都杭州定名为临安,帝后陵寝暂厝绍兴莲雾山,面积仅2.3 km2。南宋统治者希望“一俟军事宁息,收复失地,帝后陵寝归葬陵园”。然而,直到南宋灭亡,梦想都没能实现。两宋国土面积不同,但是文化、政治等却一脉相承,在其陵寝布局上是否也相一致?长期以来陈朝云[1]和刘毅[2]等诸多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都认定南宋陵布局的堪舆思想完全继承了北宋的堪舆思想,并一直延续到南宋灭亡。本研究结合文史材料及实地考察,对南北宋陵的布局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点及其原因,从而揭示南宋皇陵布局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其丧葬文化特征,也为明清时期陵墓分布格局的演变找出历史的脉络。

1 五音姓利影响南北宋陵布局

宋陵布局深受五音姓利堪舆思想的影响,在大的地理空间格局上,南北宋陵布局具有共性。在我国历朝历代,帝王陵墓的选址和布局往往受到相关堪舆思想的影响,唐代主要是形法派的理论主导陵墓选址,与后来明清时期的选址布局相似。宋代却是例外,以理气派的五音姓利作为其陵墓选址布点的指南[3]。

1.1 五音姓利说

五音姓利以古代音韵学和五行生克理论为基础,将宅主人姓的读音按宫、商、角、徴、羽分为五类,并与五行对应,具体见表1。五音姓利所衍生的“五音相宅法”实际上是汉代盛行的“图宅术”的一种。《后汉书·艺文志》中就有“宅有五音,姓有五声,宅不宜其姓,姓与宅相贼则疾病、死亡、犯罪、遇祸……故商家门不宜南向,徴家门不宜北向”。五音姓利的相宅法在隋代遭到扬弃,在唐代遭到许多人的批驳[4]。唐太宗时著名阴阳选择家吕才在《五行禄命葬书论》中认为,姓氏的发音与五行生克扯在一起是很荒唐的事,无法让人心服口服。因此,唐代堪舆用的是以八卦为基础的“游年变爻八宅说”。

表1 五音姓利与五行对应表Tab.1 The form of contract between the five elements and the surname profit of five notes

1.2 五音姓利思想制约了北宋陵选址和布局

从表1可见,赵宋王朝的赵姓发音在牙,为角姓,人们简称赵姓为角音。角音对应的五行为木,木主东方,阳气在东。因此,东方是吉利方位。据《地理新书》卷一,阳气在东,则于阴阳地理上应是东高西下为最佳,南高北低亦好,即所谓“东高西下谓之角地,南高北下谓之徴地,角姓亦可居之”[5]。因此,北宋帝后陵墓均按照这一思想安葬在嵩山之北,青龙山之西,符合东南穹之,西北垂之的要求。

由于所选地势如此,因此,河流流向必然不是按照形法派所要求的“有水自西北来东南去”的要求。北宋陵旁的伊洛河由西南向东北入黄河,陵区附近伊洛河支流则是由东南向西北汇入伊洛河。一些文献上所称“宋陵地北枕黄河支流伊洛河,此水北来,迤逦向西南而去”是误传。对《宋会要辑稿》礼三一·皇后丧礼条中“伊洛萦回于封外嵩山”一句理解为此水北来南去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图1)。当然五音姓利说属于理气派,对形法派的主张并不在乎。

图1 北宋诸陵分布图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mausoleum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由于北宋陵的选址,使各陵区凸显一大特征,陵区内由南而北地势逐渐降低,永昭陵的灵台顶面竟不高于鹊台地面。从永昭陵南门进入,一路向北,地势持续下降,从鹊台到乳台,从乳台经神道到神门,都有台阶或缓缓下行的斜坡。所以,南高北低的特征也表现在兆域之内。按照五音姓利思想的要求,陵区还应该位于都城的东南方向,然而巩义却位于开封之西南方向,似乎与此思想背离。实际上当时宋太祖为其父选择墓地时考虑过此要求,也是按照这一要求选址的。当时按照宋太祖赵匡胤的愿望是将京城迁到洛阳,而巩义位于洛阳的东南方。只是由于大臣们反对,特别是太祖胞弟太宗赵光义即位后而彻底放弃。

1.3 五音姓利思想对南宋六陵布局的影响

绍兴元年4月,累经折腾的哲宗皇后辞世,遗诏:“殓以常服,不得用金玉宝贝,权宜就近择地攒殡,候军事宁息,归葬陵园,所制梓宫取周吾身,勿拘旧制,以为他日迁奉之便”①陵园系指河南巩义宋朝皇家陵园。[6]。大臣们按照孟后的旨意寻找墓地时同样遵循五音姓利的思想,并很快在绍兴东南方15 km处觅得一块与河南巩义类似的葬地,同样是东南仰高,西北低垂的地势,小溪从东南方向流向西北。这就是现在宋六陵所在的莲雾山,也叫攒宫山。

然而,宋六陵的地形大势只是与巩义北宋陵区类似,当南宋第二个皇帝孝宗去世,在为其寻找墓地时,理学家朱熹对五音姓利提出了批评,上奏曰:“自永安迁奉以来已遵用此法;东南地穹,西北地垂。而九世之间,国该再绝②国该再绝系指仁宗、哲宗无子嗣。,靖康之变,宗社为墟。高宗中兴,匹马南渡,寿皇(即孝宗)复自帝支入继大统,至于思陵亦用其法。而寿皇倦勤之后旋而升遐,太上违豫日久,以至逊位,赤山亦用其法,而庄文魏邸相继薨(hōng)谢。若曰吉凶由人,不在于地,不有所废,其何以兴?则国音之说自为无用之谈,从之未必有福,不从之未必祸矣!何为信之若是,其笃守之若是,其言哉!若曰其法果验,不可改易,则巩洛诸陵无不坐南而向北,故已合于国音矣,又何吉之少而凶之多也耶!”[7]因此,南宋六陵就没有完全按照五音姓利的要求选择地形。五音姓利思想对南宋六陵的布局的影响明显弱化。

宋六陵北依莲雾山(后称攒宫山),东邻青龙山,西傍五虎岭,南有紫云山。紫云山相对低矮,莲雾山相对高大,青龙山蜿蜒,五虎岭呈匍匐状,恰好形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格局,是典型的形法派风水宝地(图2)。

图2 宋六陵分布与局部地形大势Fig.2 The topograph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usoleum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2 南北宋陵兆域内布局迥然有异

南北宋陵布局除了大范围内的差异外,在兆域内的差异更加明显。虽然南北宋陵都有上宫和下宫,显示其皇帝的地位和尊严。但是内部差异很大,下面以南北宋陵兆域内的上宫为例作一比较。

2.1 南北宋陵的上宫布局差异

北宋陵不仅陵区规模大,每一个帝陵的占地面积也很大,永定陵上宫的范围就达到50万m2以上,还不算周围的柏林,而永思陵上宫的范围仅约5 000 m2,是前者的1%。

兆域内南宋陵要简单得多[7],与北宋陵相比缺少石像生、乳台、阙台、角阙、陵台(地宫)。同时,北宋陵兆域内地势南高北低,永定陵鹊台基座海拔超过252 m,乳台基座251 m,阙台248 m,陵台顶也仅257 m,陵台地面仅242 m。这种地势符合五音姓利的堪舆思想。而南宋陵在其兆域内实际上不存在南高北低的情况,至少莲雾山南麓的永穆陵、永绍陵等如此。

永思陵无地宫,仅有石藏子一个,无陵台,在石藏子上建龟头一座。这种陵墓营建方式为明清陵墓中出现明楼、宝顶提供了借鉴。

2.2 南北宋陵布局差异原因分析

南宋陵与北宋陵的这种差异,实际上与南宋当时的处境有关。首先当哲宗皇后孟氏过世时朝廷处在颠沛流离状态,刚刚安顿下来,财力物力有限,孟氏交代丧事从简。其次南宋赵构临终也有遗言,要求丧事从简,南宋朝廷还是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地方。第三,从赵构开始就惧怕与金人打仗,希望苟且偷安,但又必须顾及军民抗金的强烈愿望,需要以某种姿态表示支持抗金、收复失地的意图。这样帝陵暂厝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以此很好地蒙蔽军民。

3 结语

南北宋陵布局与五音姓利的堪舆思想密切相关,但是北宋陵完全按照该理论布局,而南宋陵在为孝宗皇帝选陵时就被朱熹所反对,从而以后的陵墓布局与五音姓利思想相去甚远。北宋和南宋统治范围相差很大,国力也有所不同,加上南宋在表面上要收回故土,迁葬巩义陵园,所以,南宋陵规模很小。也是因为这一原因,南宋陵在兆域内的范围也很小,陵园简陋。因此,南宋在政治、文化上虽然继承了北宋,但在陵墓布局上却有很大差异。丧葬文化的这种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北宋的差异,反映了南宋在继承北宋文化过程中的演变。长期以来南宋堪舆思想的变化被很多学者所忽略,这说明在历史地理、区域历史文化研究过程中,实地考证与历史文献研究同样重要。

[1]陈朝云.南北宋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刘毅.宋代皇陵制度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23(1):67-82.

[3]祝炜平,余建新.宋陵布局与堪舆术[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6):11 -14.

[4]刘沛林.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21.

[5](宋)王洙.五姓所属篇[M]//王洙.地理新书:卷一.影抄金明昌三年本.台湾:集文书局,1985.

[6](清)丁业辑.六陵劫余志:四册[O].手抄稿.宁波天一阁藏书.

[7]陈钟篪.宋永思陵平面及石藏子之初步研究[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6,6(3):121 -147.

猜你喜欢

巩义莲雾陵墓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巩义康店砖厂唐墓出土器物
连霍高速巩义东互通被交道桥改建工程设计与施工
河南巩义亲和园唐宋墓葬出土文物
古代陵墓中的防盗机关
林边莲雾
林边莲雾
林边莲雾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
王蔚波摄影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