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气活血溶栓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2011-05-07冯骏邵尤青邵海晏邢萌曹东初彭桂林
冯骏 邵尤青 邵海晏 邢萌 曹东初 彭桂林
(江西省都昌县中医院 都昌332600)
急性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呈“五高”特点,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后遗症率高、并发症率高、复发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国家科委从八五规划开始,就把急性脑血管病列为重点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很大优势,尤其对减轻后遗症和并发症更为突出。为探索急性脑梗死治疗的新途径和方法,提高急性脑梗死抢救成功率,我院2005年10月以来在常规溶栓基础上,加以中药调气活血醒脑汤口服或灌肠、参脉注射液及血塞通粉针静滴,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5年10月~2009年4月间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1~2]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男性 22例,女性 8例,平均年龄(52.32±8.63)岁,平均溶栓时间(4.6±0.8)d,既往史评分(8.33±5.82)分,伴发疾病评分(8.21±6.01)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7.10±6.56)分,梗死部位 MCA 21例,ACA 9例;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0.69±8.26)岁,平均溶栓时间(4.1±1.6)d,既往史评分(8.62±6.08)分,伴发疾病评分(8.41±4.63)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7.79±8.31)分,梗死部位MCA 10例,ACA 5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溶栓时间、既往史评分、伴发疾病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口服,每次30~60 mg,每日4次;加溶栓疗法,先予尿激酶100~200万U,溶于NS 500 mL中静滴一次,滴速控制在5万U/min,后予20~50万U溶于500 mL NS中静滴,维持3~5 d,疗程14 d。治疗组溶栓疗法与对照组相同,另予调气活血醒脑汤(黄芪、当归、川芎、地龙、茯苓、白术、桂枝、人参、郁金、法夏、胆南星、石菖蒲、柴胡、黄芩、陈皮、炙甘草)急煎取汁200 mL,两次分服或灌肠,每日1剂,以调气化痰,活血通瘀,醒脑开窍;并用参脉注射液30 mL静滴以益气养阴;血塞通粉针0.4 g静滴以活血,疗程14 d。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3]。(2)颅脑CT梗死体积变化,CT扫描时间为溶栓后 48 h、5 d,根据 Pallicino 法[4],用公式 V=π/6(长×宽×层面)计算梗死体积(mL)。(3)经颅多谱勒(TCD)观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5~6],由频谱分析处理系统计算诸血管不同段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等频谱图像,并据此做出血流动力学判断[7~8]。(4)生活质量评分,两组患者均于溶栓后30 d按照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3]进行 Barthel评分。(5)记录各种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价 两组分别于溶栓后2 h、48 h、5 d、14 d,依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进行疗效评定。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6.1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配对t检验,临床分级比较用Ridit分析。
2 结果
2.1 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影响 见表1。
2.2 对颅脑CT梗死体积比较 见表2。
表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S) 分
表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S) 分
时间 n 治疗组 n 对照组 P值溶栓前 30 27.10±6.56 15 27.79±8.31 >0.05 2 h 30 16.57±7.72* 15 17.34±8.29* >0.05 48 h 30 12.39±6.28* 15 16.48±8.18* <0.05溶栓后 5 d 30 9.33±6.14* 14 13.81±6.52* <0.05 14 d 30 5.62±3.27* 14 9.74±5.31* <0.05
表2 颅脑CT梗死体积比较 (±S) mL
表2 颅脑CT梗死体积比较 (±S) mL
溶栓后时间 治疗组 对照组 P值48 h 8.32±3.03 10.34±3.61 <0.05 5 d 8.51±2.82 11.52±4.61 <0.05
2.3 对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见表3、表4。
表3 经颅彩色多谱勒观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S)
表3 经颅彩色多谱勒观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S)
注:Vd、Vs、Vm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溶栓前无明显差异,溶栓后组内及组间比较,P<0.05。PI比较,组内及组间比较均P>0.05。
R 组别 n 时间 Vs(cm/s) Vm(cm/s) Vd(cm/s) PI溶栓前 50.11±1.36 35.18±10.31 20.14±12.41 1.439±0.108治疗组 21溶栓后5 d 64.41±15.62 47.11±18.72 30.12±20.32 1.260±0.112 MCA 溶栓前 51.03±12.41 35.42±11.32 19.71±10.83 1.431±0.099对照组 10 溶栓后5 d 56.31±13.57 40.33±12.29 24.36±11.81 1.381±0.118溶栓前 54.19±19.46 33.67±17.51 13.33±10.69 1.393±0.128治疗组 9 溶栓后5 d 60.49±23.15 40.23±20.41 18.03±16.54 1.172±0.123 ACA 溶栓前 53.73±18.81 33.48±17.44 13.62±13.01 1.392±0.102对照组 5 溶栓后5 d 56.42±30.29 36.56±22.83 16.73±14.66 1.198±0.974
表4 经颅彩色多谱勒观测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例
2.4 对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的影响 见表5。
表5 溶检后30 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比较 (±S) 分
表5 溶检后30 d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比较 (±S) 分
注:经 t检验,P <0.05。
组别 n Barthel评分治疗组 30 91.28±11.96对照组 15 83.25±12.13
2.5 临床疗效评定 见表6、表7。
表6 溶栓疗效比较 例(%)
表7 临床疗效比较 例
2.6 副反应及并发症观察 见表8。
表8 溶栓后副反应及并发症观察 例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中医称之为中风,属中脏腑急重症。脏腑虚损、气血亏虚、痰瘀内蕴,构成了中风病内在的发病学基础。气机紊乱则血滞为瘀,经脉受阻。《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的发生是由于脑血管狭窄,血液成分异常,导致血液黏度增高,构成内在发病学基础。
溶栓是当今世界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再通率仅占50%左右,调气活血是急性脑梗死及溶栓再通后短时间内的重要治法。气与血的关系密切,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能载气。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机升降逆乱,致使气血和津液运行失常,产生痰、瘀、风、火阻于脉络,壅塞清窍发为中风。调气可使滞气得以运行,逆乱之气得以条畅、缓慢之气得以快速流动,进而使经络通畅。正如张介宾所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瘀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治疗的关键是最快、最充分、最持续的重建供血,以及溶栓后防止再闭塞,调气活血对稳定血液动力学是大有帮助的。调气活血溶栓法是把传统中医病机学与现代病理学相综合,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和方剂理论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把中西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思想融为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法。调气活血法可应用于溶栓治疗的前、中、后期。本研究观察治疗30例,结果表明该法能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的再通率,降低NDS评分,加快患侧脑血流速度,缩小梗死体积,减少溶栓后再闭率,减少再灌注脑损伤,并且副反应小,并发症少,安全实用。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生版社,2004.140
[3]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张华,张茁,张薇薇.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100B蛋白主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动态变化[J].北京医学,2004,26(1):26-29
[5]Christou I,Alexandrow AV,Burgin WS,et al.Timing of recanalization after tissue plasmimogen activator therapy determ--inded by transcranial doppler correlates with clinical recovery from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00,31:1 812
[6]Demchuk AM,Burgin WS,Christou I,et al.Thrombolysis in brain ischemia(TIBI)transcranial doppler flow grades predict clinical severity,edrly recovery,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imtravenou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J].Stroke,2001,32:89
[7]赵军,胡圣阳,段爱琴.急性脑梗死经颅多谱勒超声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药,2004,5(10):34-35
[8]曾远明,李长清.73例脑梗死患者TCD检测结果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4,20(6):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