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门神信仰的传统与变迁

2011-05-03杨丹丹李翔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历史演变

杨丹丹 李翔

摘 要:门神信仰是中国民间很普遍的一种信仰,也是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最贴近的一种信仰。本文从民俗学的多重角度对其产生、传承演变的表现和相关的原因进行探析,最后得出“门神信仰的变异是一次次传统的发明”的结论,并且得到相应启示。

关键词:门神信仰;历史演变;文化动因;传统的发明

中图分类号:B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10-02

门神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种民俗现象,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春节或端午节中随处可见。可以说它是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门神信仰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而且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和社会形态的变化被赋予新的内涵。

一、门神信仰的由来和历史演变

中国人的门神信仰与房屋建制中的门户有关。门是人类防范心理的产物,产生于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之后。门神信仰则是人类这种心理的叠加物和延伸物。有一种说法是它起源于原始的自然崇拜。“门神”二字最早见于《礼记·丧服大记》。先秦时期,门神被作为国家“五祀”之一,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当时我国已有祭祀门神的传统,不仅天子、大夫可以祭门神,而且士人庶民也可以祭门神。有实证的门神形象则出现于汉代,虽然汉代门上的门神画已经随着建筑的损毁而不能传世,但我们可以从汉墓室中的画像石、画像砖上略见一斑。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有神茶、郁垒的形象。“河南密县打虎亭的汉墓中,画像石刻丰富,墓门正背两面都刻有铺首衔环和珍禽异兽等图样。其中的神茶、郁垒画像,恰如《风俗通义》中所描绘的。图中的二神相貌和衣着,相差不多,短袖上衣,系长裤,双臂相交,手中各按一虎。二神之双目,一远瞩,一低察,如觅鬼魅之形迹,非常生动传神。”[1]。汉代的门神仍被列为国家“五祀”之一。只是门神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门神被列为了“五祀”之首。与此同时,门神广泛进入普通百姓的家中,将它与灶神并列为最重要的家神加以祭祀,直到近代。

门神的一个职能是驱鬼辟邪,保障家庭平安。这种职能最早的门神是“神茶”、“郁垒”,他们的出现源于“度朔山”的神话传说。汉代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之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人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茶,一曰郁垒,主领阅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茶舆、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所以人们在除夕的时候放置桃人、悬挂苇索,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虎的形象,来驱邪避鬼。汉代已有“神茶”、“郁垒”二门神,这不仅有文献记载可征引,且有出土文物为实证。今河南密县发掘的汉墓墓门的画像上就绘刻着神荼、郁垒的形像,二神相对而立,手中各执一虎,模样凶猛可怖,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2]。而上述的除夕风俗后来简化为悬桃符驱邪、唐以后守卫房门的职能交给钟馗和武士门神,但宫廷、贵族家庭沿袭除夕悬挂神荼、郁垒的像的习俗,一直到清代。民间的武士门神画像上也常常有神荼、郁垒的名字。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只在门上书写二神的名字用以辟邪。唐朝的时候民间流行钟馗捉鬼的传说,宫廷、民间多于除夕夜悬挂钟馗像。从文献记载来看,人的门神化不会晚于汉代。《汉书·景十三王传》载汉景帝曾孙、广川王刘去的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绔长剑。”为武士门神形象。到宋代的武士门神,尚未与具体历史人物牵连上,只是一般的武士象征。

大致说来,门神信仰起得很早,但最初是无形、没有偶像的,早期门神的“神茶、郁垒”说,也有人怀疑那两个并不是人,而是虎的形象;最早出现的人的形象的门神,恐怕是在汉代,这样的静态的人的形象门神之后,门神开始“动”起来了,门神始动于宋代。两宋朝野摊祭活动里面,已有门神活跃的景象。单就门神的角度看,可以说,两宋的门神文化已呈泛化的倾向。原来只与门户有关系的门神,这时“走”下了门扇;原先只在秋季接受人们祭奠的门神,这时,却活跃在冬尽春始的年节;门神出现的节日上,除了前面提到的春节和端午,七夕节也有门神的身影。从门神信仰的传播范围上,门神信仰也流行于我国的周边国家。朝鲜半岛一般家庭平日要按时供奉“祖上神、土地神、门神、灶王爷、三神婆和杂神叨”六种神灵。他们大体是将“祖灵崇拜”与中国的“五祀”糅合在一起,不过神的形象是按人的形象塑造的。日本也有“门神信仰”。日本的许多学术著作认为日本的门神信仰来自中国,只是表现形式与在中国惯见的有很大不同。从门神信仰的由来和发展历史来看,多为偶像化和人格化的门神,这些神灵的来源途径有下面两种:有图腾物或某种镇邪灵物的拟人化,形成具有人的种种特征的偶像物。这类门神,包括汉代的神荼、郁垒和唐代的钟馗。神荼、郁垒二门神是图腾物偶像化的产物;唐代的钟馗则是门神宗教观由泛化物进一步向拟人、偶像发展的结果。不同的灵物,构造出同样的偶像类门神。另外一种则是完全不同的演变途径,即历史人物的门神化。民间造神过程中,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威武勇猛的英雄,常常被人们赋予种种神力和神性,经过这类神化,他们就演变为驱鬼辟邪的门神。

从门神信仰的影响上来说,门神信仰在中国老百姓中间十分深入人心一直到现代甚至今天,还是有极大的影响力。上个世纪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解放区,过年的时候,老百姓中有在左右门上分别贴八路军、新四军形象的,歌剧《白毛女》里也有“大鬼小鬼莫进来”的歌词;如今,乡村人家过年还是有贴武士门神的风俗,都市人家过年虽然不一定再贴武士门神像,但也会贴一对童男童女的画像,或者贴副对联,前者可谓是门神信仰在市井中的表现,后者则颇有文人化的色彩。门神作为一种传统俗信,今天也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了一起,表现出它的时代感和生命力。如河北遵化就有个名日“钟馗”的门业公司,专门生产“钟馗牌防盗门”,取义钟馗的门神意象,打造自己的品牌。另外,现代人对于一个国家足球队优秀的守门员,往往称其为“门将”或赞美其为“门神”。如“意大利门神”托尔多、布冯等。这一切,都是门神信仰的现代延续或是时尚变形。

简而言之,门神信仰是一种起源很早、流传很广的俗信。它与门户的建制有关又不局限于门户,它经历了从无形到有形、有偶像、有形形色色附会人物的发展过程。它与中国人天人合一、春种秋藏、顺四时五行的思想有关。邻国的门神信仰与中国的有着同根异花的表现。门神信仰深入人心,其影响不受时代的进步而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民俗信仰的稳固性。

二、门神信仰产生的文化动因

尽管门神信仰在中国如此广泛,但是它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有着一个逐渐生成的和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

首先,“万物有灵论”的思想观念是门神信仰产生的根本基础。“万物有灵论”最早是由英国学者泰勒提出。“万物有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并在控制间影响其他自然现象在原始社会特定的氛围下,“原始初民对周围世界的一切都无法理解,也无法控制,于是便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进而产生了对世界万物的崇拜的心理和仪式。”[3]这种心理和仪式不仅盛行于原始社会各个阶段,而且在后来的文明社会里也有大量的遗留。可以说,人类历史上所有的精神信仰都万物有灵观的反映。

其次,原始的“鬼神观念”是人们产生门神信仰的直接原因。“原始人对自身的构造和自然现象的不了解导致了原始人生活观念中鬼魂观念很浓重。这就造成了人们对鬼魂的既崇拜又恐惧的心理。为了躲避令他们恐惧的恶鬼,他们创造出一些制鬼的神抵和仪式。“据考古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用红色铁矿粉洒在尸体周围,尸体周围还发现了装饰物,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灵魂的观念。”[4]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和科技的不发达以及统治阶级愚民政策和宗教思想的影响,鬼神观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直很兴盛,鬼神观念在那个时期的深刻影响力。同样,与鬼神观念相应的一些招魂、送魂、祭魂等的活动也是非常频繁。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这种趋势下门神信仰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再次,模拟巫术是门神信仰传承和建构的方式。“模拟巫术”的概念是由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著作《金枝》中提出的。他在著作中分析了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并把它归结为两个方面,即:“相似律”和“接触律”。巫师通过“相似律”原则能够仅仅通过模仿就能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通过“接触律”原则,他能够通过一个物体来对一个人施加影响,只要该物体曾被那个人接触过,不论该物体是否为该人身体的一部分。基于第一个原则的巫术叫做“模拟巫术”。基于第二个原则的巫术叫做“接触巫术”。门神信仰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巫术行为,它是通过巫术手段,借助门神的神力达到驱鬼的目的。门神信仰是通过模拟来建构门神信仰的思想体系,而达到镇鬼辟邪的效果。从最初的桃符到后来形形色色的人物门神,都是源自对上古神话的模拟。这个神话就是前面提到的度朔山的传说。从分析来看,度朔山神话中包含桃树、神茶、郁垒、苇索等物象,并且具有神力,都可制鬼,因此它们自然就成为人们崇敬的对象,并希望得到它们神力的护佑。所以,为了制鬼而形成的对神话中法物的模拟使用就成为最自然的选择了。并且,度朔山神话中提出了“鬼门”的说法,“鬼门”由神茶、郁垒二神守看,从而使人们形成一种有“门”必有“神”的认识,这对后世门神画的发展意义深远。桃木、桃人是对度朔山神话的最早模拟,后来人们把神茶、郁垒的形象绘于桃板上或书神茶、郁垒二字于桃板上,或画鸡、虎于其上,都是出于这种信仰。

三、结语

门神信仰的传承性特征更多体现的是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业已形成的、具有超越时代性的那部分内容,就是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祈求平安幸福吉祥传统文化心理,有时会在表现形式上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补充、被修正,甚至被更新,但其本质却是流传不变的,这也是中国民俗有别于其他各国民俗的本质性的东西,并由它们来决定民俗的民族特质和风格特征。

而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等人提出“传统的发明”这个概念和民俗传承中的民俗变异现象有密切的关系。民俗在其传承过程中,会发生变异,而这个变异的成分就是相应的新民俗传统。社会结构在变,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变,民俗主体在变,民俗主体的心态也在变,所以,民俗传统也不得不跟着社会而变化。因此,“传统的发明”、民俗的变异两者都是必然的社会现象。“传统的发明”对我们的启发就是文化传统一直是在变异之中,就像民俗传承中必然发生民俗变异一样。而门神信仰的文化传统随时代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一直在变异之中,处于不断地被发明的状态。

门神信仰作为一种古老的精神信仰穿越了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直到如今还保有顽强的生命力。门神形象作为中国传统年节的代表形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的今日中国,我们还应该有意识、有效地保护包括门神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王树村.中国门神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2]刘健明.中国符咒文化大全[M].广州:广东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3]刘锡成.中国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郑土有.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5]黎小龙.民居心态和居室文化.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

[6]汪桂平.道教知識读本.北京市: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7](英)霍布斯鲍姆著.兰格编.顾杭,庞冠群译.传统的发明[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历史演变
美日两国行政诉讼功能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借鉴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形态的历史演变
浅析中国共产党“解放台湾”战略的历史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从范例复制到自由表达:对我国幼儿园美术教育观的历史演变考察与现实反思
高校辅导员制度演变及其启示
解读中西方农民在历史发展中的生活演变过程
五邑区域丧礼文化多元性探究
从分离走向融合:幼儿园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共中央秘书长和秘书工作部门的历史演变(上)
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理念